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出来的一位文化巨人。正如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为了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必须对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重新进行评价一样,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旧道德、旧文化,宣传民主主义的新道德、新文化,也不能不对中国古老的历史进行一番清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著名人物,不论是作为思想家的李大钊、陈独秀,或是作为文学家的胡适、鲁迅等人,当年都曾用理性的尺度重新考察历史,并且作出了与传统观念不同的判断。郭沫若是以文学创作开始自己的文化活动的,但差不多同时,他也把目光投向历史领域。他不但在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对历史题材的巨大兴趣,而且写下了一系列研究历史的论文。从1921年至1927年,他撰写的有关史学的论文有:《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论中德文  相似文献   

2.
高燎 《史学理论研究》2022,(5):119-129+160
近代日本乡村史研究肇始于对幕末明治以来日本发展道路的现实反思,是20世纪日本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领域的发展壮大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资本主义论争中的讲座派与劳农派,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近代日本乡村社会性质及其矛盾。二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蔚然壮大,以地主制研究为代表的乡村史研究成为当时日本史学界的显学,日本史学界的阶级史观成形。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乡村史学者在既有领域深入的同时开拓出农民运动史、自治村落论等多元路径,研究范式受到修正。20世纪末,乡村史研究盛极而衰,渐趋碎片化,退为隐学,但呈现注重市场因素等新趋向。乡村既是日本近代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剖析日本型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要:扬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别具一格,他创辟了新鲜泼辣的“诚斋体”,成为当时诗歌转变的重要枢纽。对于他这种诗体,宋金元人多是推崇,明人忽略,清人有推重也有贬斥。这一曲折的论评史,昭示了古代诗论家重“活法”,崇自然天成,诎粗率滑俗的诗学主张,具有诗法探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土地制度史是20世纪中国史学所提出的充满争议性的领域之一。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史研究的产生演变为线索,考察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与近代史学转型之关系。  相似文献   

5.
6.
正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人文哲学社会科学步入了繁荣昌盛的新阶段,中国古代史研究也同样经历着深刻变化。无论从其发展的内在规律还是外在的社会环境看,这40年都是一个值得认真总结和回顾的时期。《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以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先秦史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隋唐五代史研究、辽宋夏金史研究、元史研究、明清史研究为专题,策划推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专刊,回顾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发展脉络,呈现中国古代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追忆郭沫若     
在四川大渡河与岷江汇合处,有一座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市。这里水秀山清,地灵人杰,有举世闻名的“仙山”——峨嵋山,有唐代凿建的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在峨嵋山美女峰正北有一小镇,名为沙湾镇。1892年11月16日午时,一位母亲忍受着难产的巨大的痛苦,产下一位“脚  相似文献   

8.
文豪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生,今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沫水街人。  相似文献   

9.
诗人郭沫若     
山人 《文史天地》2006,(8):13-18
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人。乳名文豹,学名开贞,笔名用过郭沫若、郭鼎堂等。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文化和科学巨匠。但是,当他追随另一位诗人政治家时,也就显示了他性格上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朝山     
1962年初秋,郭老一行来到舟山群岛。这便为我这个文学后辈创造了一个机遇,陪郭老畅游“海天佛国”普陀山。 郭老上岛最先接触的是部队官兵。见面握手,问候,极为热情,唯言语异常严谨而机械。部队首脑向他介绍岛上守备营长、战斗英雄张学安曾在解放战争中创造了只身打坦克的赫赫事迹。郭老听后,握住张学安的手,感慨了一句“伟大呀,伟大!”来到连队,看到战斗在“云雾半年风半年”的困难条件下,靠南泥湾精神种出的大红薯,喂养的大肥猪,郭老同样是一声“伟大呵,伟大。”有时,因这一声“伟大”与实情实物相去甚远,不免引起大家直发笑。 那天,算是…  相似文献   

11.
1991年12月4日,本刊编辑部邀请在京部分历史学家座谈《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问题。到会发言的学者有王庆成、王锺翰、吕一燃、刘家和、苏双碧、李学勤、张椿年、林甘泉、胡蝇武、徐苹芳、翟林东等(以姓氏笔划为序)。李侃、张岂之提供了书面发言。发言者普遍认为,在20世纪进入最后十年的时刻,回顾中国史学在本世纪经历的光荣而艰辛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好地回答当前面临的挑战,迎接下一世纪的到来,是很有意义的。这个专题的座谈,本刊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现将各位学者的发言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史学史萌芽于人们对史学著作加以评论的想法。随着19世纪以来现代学科体系的形成,学者们对历史撰述传统及其丰富遗产的整理与评价,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学科。之后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史学史研究迅猛发展,流派各异,著作繁多,体载多样,历经初始阶段、学科史学史阶段,终至现今的全球史学史阶段。中国史学史在"西学东渐"中于20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近百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内容愈加精细,观点不断深入,著作层出不穷,相关丛书、期刊也颇有建树,总体发展十分迅速。  相似文献   

13.
14.
坛巨星郭沫若,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常妙语连珠,充满幽默感,令人拍手叫绝。他的即兴诗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5.
四川大学建校一百多年了,在历年的校庆中,几乎没有人提及曾经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郭沫若。其实,郭沫若在成都求学的三年时间中,一直与这所学校有密切的联系,离蜀之前,还是这所学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一字之师1942年,郭沫若在重庆为了配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卖国,鼓舞人民团结斗争的革命形势,奋笔写了历史话剧《屈原》。因为急于搬上舞台,于是就把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工作,放在排练过程中同演员和导演一起进行。当排练到第五幕第一场...  相似文献   

17.
袁刘 《神州》2010,(4):72-74
一场雨将胡同淋湿了,不知名的树隔着青墙落下淡黄的花粒,铺满胡同湿漉漉的路面,夏天的气息在弯弯曲曲的胡同里悄悄透露出历史与自然的厚重来。  相似文献   

18.
1937年7月27日,阔别10年的郭沫若,从日本横滨乘“皇后号”客轮回到已陷入战火的中国。作为北伐战争以来的风云人物,他当年的流亡和今天的归来一样都不可能是个人行为,而要受制于国共两党力量的制衡,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归来”才成为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等重镇的头号“号外”。以致人刚登岸,他那首步鲁迅原韵的七律已经在朋友中不胫而走,被上海滩的各家报刊竞相登载: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27日 ,阔别10年的郭沫若 ,从日本横滨乘“皇后号”客轮回到已陷入战火的中国。作为北伐战争以来的风云人物 ,他当年的流亡和今天的归来一样都不可能是个人行为 ,而要受制于国共两党力量的制衡 ,也正因为如此 ,他的“归来”才成为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等重镇的头号“号外”。以致人刚登岸 ,他那首步鲁迅原韵的七律已经在朋友中不胫而走 ,被上海滩的各家报刊竞相登载 :又当投笔请缨时 ,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 ,登舟三宿见锦旗。欣将残骨埋诸夏 ,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 ,同心同德一戎衣。熟悉这位著名文…  相似文献   

20.
刘大年忆郭沫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潮》1998,(4)
我父亲刘大年从50年代初调入中国科学院,在郭沫若院长直接领导下工作,至郭老去世, 前后二十七年,除“文化大革命”最初几年外,一直与郭老保持联系。在郭老的领导下,经历了建国后学术界的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