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张铠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反思与批判精神。本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在主要针对以费正清为代表的“冲击一反应”模式和以利文森为代表的“传统一近代”模式而开展的批判运...  相似文献   

2.
“中心观”与“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既有的各种世界史体系范式中,“中心”是一个引起争议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牵动民族感情的问题。然而,作为一种结构范式,世界史体系又无法回避“中心”概念。当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建构不同范式的世界史体系时,无论是否直接表述,“中心”问题都蕴含其中,并以此支撑起各自的阐释系统。不过,在以往关于世界史体系的讨论中,“中心”的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3.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美国重视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研究 ,尤其是对中国的研究是随着战后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大增而兴起的 ,美国对新中国的关注 ,目的是使美国的“中国学”研究 ,从单纯的学术探讨转而公开为美国全球战略、国家利益服务 ,这是战后美国研究中国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探讨的是麦卡锡主义时期美国中国学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5.
袁枚针对清诗目益学问化所露出的弊端,抗声提出诗主性灵,非关学问,于是有人误认为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轻学浅薄,游学无根。事实上袁枚很重视诗歌与学问的关系,他对“诗”与“学”的关系有三个基本主张:一是诗须有学,二是反对在诗中填书塞典,三是主张化学入诗。他的诗歌没有脱离清诗质厚重学的时代特征,不是清诗的变异,而恰好是这个茂盛园圃里敢于争春怒放的花朵。  相似文献   

6.
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9月14日,美国知名中国学家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教授因心脏病发作溘然长逝。费正清毕生致力于东亚尤其是中国研究,致力于发展美国的中国学,推动世界的中国学建设,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笔者与他有过多次通信往来,对他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费正清与美国现代中国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美国的中国研究,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费正清是公认的美国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现代中国学的开拓者,他的学术经历是美国现代中国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为了全面考察美国现代中国学,对费正清的中国研究做一探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分析了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概念化”倾向、身处“后现代”思潮中的“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等问题,认为历史学的资治功能不仅应体现在对现代化运动提供历史的借鉴和说明,同时也应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现代性现象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批评,从而增强自身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9.
蒋丹 《黑龙江史志》2014,(3):155-156
"比德"是中国艺术创造美的一种表达形式,特别是绘画作品通过自然之物移情,使自然景物带有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内涵,反应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是人们伦理情感外化的表达手法。针对当前"比德"观展开的相应范围研究已处于相对较为完善的研究状态,本课题将沿着前人研究的系统进一步的梳理针对中国古代画论研究范畴内的"比德"思想及其主张,通过对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比德"观的相关阐述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探讨绘画史论"比德"的相关形成因素以及史学发展中的衍变,探讨得出"比德"论述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关联性,以期能从一个侧面或者称为一个片段式的角度试图来展示出中国画论艺术强大精神的一隅。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初至今,文化遗产的概念日渐为国人所认识、接受并实践,与此同时,文化遗产学的建构不断为学者、业者所关注与探讨,蔡达峰、潘如丹、曹兵武、杨志刚、苑利、孙华、贺云翱、李志超、彭兆荣、徐嵩龄、李军、张廷皓等专家学者发表了诸多论著,探讨了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文化遗产的概念、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有效推动了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五代时期的“中国”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荪 《史学集刊》2012,(1):47-53,63
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朝相继,都以继承唐朝而自居于正统、代表中国,对其他各国都作现况的承认,但态度并不一致,视局势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或认为天下分裂,各有其国,或认为地方政权应在臣属的地位。而其他各国有的承认北方五代为正统,屈从于臣属地位,也有认为天下分裂,北方并不能是中国的必然代表,即各有其国,各有合法的地位。"中国"代表北方中原的朝代还是代表"天下"?在表述中并不一致,当时的情形是各自的认知并不一致之故,亦即没有共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兵武 《文史博览》2006,(5):54-55
从初中到大学,又到研究生,一口气学了十几年的中国历史。毕业以后,从事考古工作,钻山爬沟,翻书写字,也一直和中国的历史有着难解的缘份。  相似文献   

13.
从初中到大学,又到研究生,一口气学了十几年的中国历史。毕业以后,从事考古工作,钻山爬沟,翻书写字,也一直和中国的历史有着难解的缘份。然而,一到美国,迎头就赶上东道主杜朴先生的一门《北京与紫禁城》——说是北京,其实是拿北京作窗户,解析近代中国的整个历史。又是中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15.
"共同体"理论是战前日本中国观的核心部分。自20世纪30年代这个理论传入日本之后便成为当时日本认识、研究中国问题最风行的理论。但是,受军国主义政策的影响,"共同体"理论在日本却演化成"中国社会停滞论"。这个观点不但从理论上支持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厌恶、蔑视感情,更重要的是其作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之一,得到军国主义分子的拥护和宣扬。时至今日,在日本的中国认识深层次里依然还存在着这种根深蒂固的"停滞论"和"专制论"观念。  相似文献   

16.
人权是没有地区和时代标准的。你不能说,在陕北,夫妻俩在屋里看了色情录像被警察拘留,是可以容忍的,因为那个地方落后;而在上海,就不可以容忍,因为那个地方发达先进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的美国观杨玉圣一中国不是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①。这形象地道出了古老的中国在近代新陈代谢历程中的特殊之点。鸦片战争使中国不由自主地被迫从闭关到开放。在近代世界历史的急剧行程中,西方的兴盛和东方的沉沦是引人注目、发人深省的两大...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界的“非西方中心”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义德的《东方学》揭示了西方的东方学中长期存在的“帝国主义真相”.这就是通过对中国“特殊性”的考察来证实西方的“普遍性”和“中心位置”。以后,在美国的中国史研究领域相继出现了被柯文称之为“中国中心观”的研究取向。本文认为,尽管有的学者受国际反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的鼓舞,试图建立一个非西方中心的历史研究模式。但他们在力图把西方经验局限于“地方性”的同时,也否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共同规律。因此。要真正摆脱“西方中心论”和各种形式的“地方中心主义”,必须克服各种偏见,培养一种“非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2009年11月21-22日,由中心主办的"黄河学"高层论坛在黄河之滨古都开封成功举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河南省科协名誉主席、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河南大学原校长李润田,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会长冯国斌,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命”观指美国作为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的责任。这种观念在美国白人文化中根深蒂固,可以说是发轫于清教徒的宗教信仰,根植于美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于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随后又受到美国是世界上发端较早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加强。“使命”观所体现出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未必真实,但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却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尤其在美国政府决策者的思想意识中体现出来。因此对美国“使命”观的历史与文化起源的探讨有助于从深层认识美国外交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