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泽洋  陈大海 《文物》2022,(2):53-63+1
2016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后头山清理了三座唐代毛氏家族墓,墓内均随葬成套的釉陶俑及各类模型明器,为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俑群种类主要包括四类,即镇墓类俑、仪仗类俑、侍役类俑和动物及模型明器,均以白色瓷土为胎,胎质疏松,外施铅釉,釉色偏青黄。对比发现,这批俑群的形制、组合、制作工艺均与洛阳地区出土的同类器高度相似。后头山唐墓的形制与随葬釉陶俑群带有典型的两京地区的特征,与江南初唐墓葬明显不同,其出现或反映出初唐南京毛氏家族意图借助丧葬活动向政治中心靠拢的意愿。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对故宫博物院藏汉代宴乐俑进行分析,引出宴乐俑的概念,推论出整个洛阳地区东汉陶俑的一般组合规律,并对其在墓室中的摆放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复原。复原推论的主要依据为建国以来墓葬发掘中出土的陶俑、画像砖及壁画等相关的实物及文献资料。本文还对洛阳地区的伎乐坐俑进行了分型、分期。  相似文献   

3.
宋远茹 《中原文物》2023,(5):132-139
西安、洛阳及邻近地区的西汉中晚期至王莽时期墓葬及遗址中出土一种微型釉陶俑,种类较多,制作精良,小巧玲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本文通过梳理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从出土墓葬形制、同出器物及文献记载分析此类微型釉陶俑性质,认为其即为汉代的釉陶儿童玩具,是汉代儿童玩具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王敏凤 《中原文物》2022,(4):126-130
洛阳伊川大庄M3是洛阳地区不多见的出土器物甚丰的小型刀形墓。出土器物主要有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马、骆驼、罐、铜镜等,发掘者根据铜镜的流行年代将墓葬的年代确定于不早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然而根据墓内大部分器物特征,此墓年代应该在唐代早期,从而证明这种打马球的菱花镜早在唐代早期就出现。此铜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和社会观念,折射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5.
2006年10月,我队于洛阳红山工业园区发掘了一批墓葬,其中有2座唐墓(编号HM588、HM598)虽经盗掘,但墓葬形制基本完整,随葬器物也较丰富,介绍如下。一墓葬形制这2座墓位于310国道以南约500米,洛  相似文献   

6.
洛阳金谷园IM337号汉墓的年代,原报告推定为“东汉中期-晚期”,本文认为该墓实际上是一座西汉晚期墓葬。本文还就该墓中出土的釉陶器进行了分析,认为已知洛阳地区出土的同类釉陶器的年代均集中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应属于直接从南方输入的产品。  相似文献   

7.
1986年,河南省孟津县朝阳村砖厂取土发现一座古墓,清理时该古墓已遭严重破坏,经追查多数文物被收回。其中部分绿釉随葬品十分少见,体现了当时的制作水平。根据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为初唐时期墓葬。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洛阳地区唐代习俗及雕塑艺术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1992年5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为配合基建工程,发掘清理了一批唐墓,在一座编号为C8M932的唐墓中,出土了较为少见的唐代“安史之乱”时期铸行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铜钱。现将此墓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位置与形制该墓位于洛阳北郊、邙山南麓,南距隋唐洛阳外郭城北墙约1·5公里(图一)。墓葬为洛阳地区常见的“刀把形”竖穴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方向183°。因早年平整地面,墓的上部已被破坏。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北宽南窄,斜坡式,残长1·5、宽0·88~1·12、深0·56米。甬道为过洞式,宽1·12~1·2、进深0·6、残高0·6米。甬道北…  相似文献   

9.
洛阳红山HM2026是一座未出土纪年材料的唐代墓葬。此墓年代应在710年左右,而非发掘者认为的玄宗至代宗时期。红山HM2026出土了铁牛与生肖俑,使这两类盟器神煞在唐两京地区出现的时间有了不同幅度的提前,且其中铁牛的发现,还印证了《大唐新语》中的相关记载。透过HM2026的铁牛与生肖俑,可见"四神"之外的盟器神煞在唐代东、西两京的出现时间与流行程度存在一定区别,相对洛阳而言,长安处于更为保守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1992年5月,我队为配合洛阳市劳动教养所餐厅楼基建工程,在洛阳北郊,邙山南麓,南距隋唐外郭城北墙1.5公里处发掘清理了唐颖川陈氏墓(图一)。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墓葬(编号:C8M937)为洛阳地区常见的刀把形竖穴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方向183°。因早年平整地面,墓上部已被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江汉考古》2006,(3):37-49,F0002,F0003
2001年4月至10月间,我们在西安市南郊马腾空清理了15座唐代墓葬。所有墓葬皆为南北向,单室墓室,墓道在南,墓室居北。墓葬形制可分为A、B、C三型。可以看清的几例葬具、葬式皆为单棺单人,仰身直肢。随葬品以陶俑最为丰富,计有镇墓俑、男俑、女俑、动物俑等,其中男俑、女俑的中的半身俑时代特征明显,女俑的发式新颖奇特,造型生动,在隋唐考古中较为少见。加之又出土了四盒墓志,具有明确的纪年,可以作为判断其年代的标形器。这批墓葬的发掘为关中地区唐墓谱系的建立增加了新资料,同时对其它地区唐墓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魏洛阳时代"是隋唐盛世出现前夕的重大历史转型期。墓葬作为当时社会信息的载体,不断积累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成为探索洛阳时代历史原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本文从随葬品、墓葬形制、墓葬图像三个方面进一步系统总结了洛阳地区墓葬文化的特征,以寻找洛阳时代四十年间墓葬文化发展的转折点,建立起一个参照系;并通过洛阳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全面把握洛阳时代墓葬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趋势,进而讨论由此产生的其对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洛阳古代墓葬在中国各地古代墓葬中的独特之处:一是皇家墓葬多,仅葬于此的帝王就有七个朝代40余位,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最多;同时,在皇家寝陵制度史上,洛阳帝陵每每有许多创新开风气的地方二是贵族和名人墓葬多,与皇家陵墓互相辉映,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三是平民墓葬同王公墓葬交叉杂处,具有公共墓地的特点。四是洛阳墓葬被盗严重,可谓是“十墓九空”。五是洛阳墓葬出土文物多,影响大,被称为是实物的、石刻的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4.
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中记载了民国时期洛阳邙山汉魏至宋明墓葬被盗的情况,涉及到墓葬的盗掘、盗掘出土的文物、盗掘文物的买卖和流失等内容,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洛阳墓葬盗掘情况以及洛阳地方社会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唐代竿木杂技俑主要来自于墓葬,作为墓主人的随葬品出现,主要包括金乡县主墓、孙承嗣夫妇墓以及新疆阿斯塔那墓。根据上述墓葬出土的竿木杂技俑,可以总结出:一是竿木杂技俑在唐代的流行时间主要为开元年间;二是竿木杂技在唐代的杂技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是竿木杂技俑在表现唐代竿木杂技艺术表演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1年4月下旬,我队在配合基建施工中,清理了唐定远将军安菩与其妻何氏的合葬墓(编号C7M27)。该墓位于今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龙门东山北麓,西距伊水约1公里,北距隋唐洛阳东都城的南城墙约8公里(图一)。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兹报导如下: 一、墓葬形制与结构墓葬自北向南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方向168°。墓道在清理前已遭破坏,据了解,可能为斜坡窄道,长度不  相似文献   

17.
2005年6~7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河南省地矿局地质调查一队11号住宅楼工程建设中发掘了一座唐宋墓葬,其中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了较为精美的三彩俑、釉陶俑、彩绘陶俑等,墓葬年代为盛唐时期,该墓葬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唐墓的分区及葬俗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1991年9月,310国道孟津考古队在洛阳孟津县送庄乡西山头村东南发掘了一座葬于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的墓葬——唐岑氏夫人墓。在发掘报告中,限于篇幅,对墓志及随葬品所反映的内容很少加以说明。笔者试对墓志及伎乐俑等做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12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发掘了一座唐代墓葬,该墓为开元六年吏部常选张君夫人元淑墓。该墓共出土女俑21件,其中10件女立俑保存较好,造型别致,与同墓葬出土的其他女俑在造型、制作技法和尺寸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本文将其与同时段具有代表性的纪年墓出土的女俑、壁画及线刻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以期探索开元初年西安地区唐墓中女性形象转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桃花山是岳阳地区古墓葬的密集分布区。1994年发掘的唐墓(M4)为带甬道的长方形砖室墓,平面为“凸”字形,墓室后部砌有棺台,在甬道两壁及墓室两侧壁设有12个壁龛,壁龛附近发现十二生肖俑。墓葬虽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计106件,其中绝大部分为瓷器,包括镇墓兽、武士俑、骑俑、胡人俑、女舞俑、各类侍俑及模型明器、日常生活用器等。器物制作虽不特别精致,但地方特征明显。根据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墓葬的时代为唐代初年,而随葬瓷器应为岳州窑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