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社会稳定是全体国民的共同愿望,我国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在于遏制两极分化。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群体差距日益扩大,贫富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对我国社会稳定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遏制两极分化进而实现社会稳定就应在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优化社会结构、加强教育力度和强化反腐败深度等方面多下功夫,做出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辽宁省民族地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农民增收的难度日益加大,农村的面貌需要进一步改善,阻碍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按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辽宁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建设辽宁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为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卜凯1929—1933年所做的中国农村调查数据,用基尼系数法计算了我国不同地区农业雇工平均收入水平及差距,并采用非参数的高斯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农业雇工收入分布情况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20世纪30年代农业雇工收入水平地区差异性客观存在但并未出现两极分化;农业雇工平均收入水平按地区发展状况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地区内部农业雇工收入差距与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大体呈正U型发展态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导致全国农业雇工收入差距较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战后东南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简述了战后东南亚四国(印尼、菲律宾、泰国、缅甸)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其特点及其兴起的历史、政治、经济与化因素。笔指出,上述东南亚四国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差距是产生民族分离主义的根本原因。随着上述国家政治民主改革进程的加快与民族政策的调整、民族地区自治权力的加强及其经济的发展,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已日益缩小,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将日渐势微。  相似文献   

5.
袁金霞 《攀登》2007,26(5):64-66
我国国民收入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对国家政治的安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分配的公平性愈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既有政策性的合理因素,又有制度性、体制性等因素;政府应加强调节和治理力度,加强社会的再分配调节,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6.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地区差距问题,已成为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道跨世纪重大课题。这道课题解决得好,将有助于区域经济、全国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解决得不好,则不仅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因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下,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政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实现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这得益于中央始终把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作为维护祖国统一,增进各民族团结合作的基本方针,而且始终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作为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民族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民族经济已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与省内及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又一次为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文从主、客观几个方面论证了辽宁省民族地区如何实施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使民族地区农业经济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晓高 《攀登》2014,(2):142-145
门源县作为西部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县份,公益性文化事业相对落后,对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强化政府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的职能,用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门源县政府部门承担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建设的职能和当前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强化政府职能,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的世纪,广西正在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建设,以此来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开发力度,推进民族经济融合。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近代以来右江流域城镇圩市发展状况、成因及其对民族经济融合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世以来,该区域各民族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基质及其动力,深化我们对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建设的决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西部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东西部差距拉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亟需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东西部的协调发展作为未来十五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方针,并提出了加快西部发展的明确目标和具体措施,这对西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西部民族地区,更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和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资源开发进程,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步伐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关键我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南、西北九个省、…  相似文献   

12.
孙辉 《攀登》2003,22(4):39-44
当前,在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一方面,我国城乡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由于固有的地区、城乡、行业工资差距,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助推”作用,以及财产收入的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影响开始凸显,使我国的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因此,必须提高政府汲取能力,加大公平优先的二次分配力度,积极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以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宏伟目标,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在经济发展上与沿海内地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民族地区如何加快发展,能否在本世纪末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场市经济体制的转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与否。笔者认为,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正确地把握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也才能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走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子。 机遇与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为全国各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也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从民族地区来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民族地区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日益增强。实践证明,市场机制的功能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动力就强,生产发展就快。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4.
周文丽 《旅游科学》2012,26(5):54-64
本文以Barro和Sala-i-Martin的收敛假说为理论基础,利用面板模型探讨了1997年~2010年间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总体国民经济及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敛散性的影响。结论显示:1997年~2010年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均呈发散趋势;旅游发展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经济增长及其差距的缩小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鲁海城 《攀登》2014,(6):116-121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较大省份之一,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民族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为青海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青海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供给等方面仍呈现不均衡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全国教育水平差距较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较多。  相似文献   

16.
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也是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根本所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来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教文化落后、资金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为此准确把握有利时机,积极寻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一、准确把握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态势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主题。谋求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历史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了五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几个问题。本文认为,随着五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给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镇化进程、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扩大国际合作机遇。但是,由于社会运转节奏加快,在五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例如:差距拉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增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实施渗透的任务加重等等。因而,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对民族地区必须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及各项社会事业。同时,加强民族问题研究,妥善解决处理新矛盾、新摩擦,实现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以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还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实际收入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在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个人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而且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个人收入悬殊的敏感度已有所下降,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增强,但社会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地毕竟是社会不稳定的基本因素,也是改革开放不可绕过的难点之一。正视差距,研究成因,寻找出相应的对策,是理论工作者不容推辞的责任。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1、地区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日…  相似文献   

19.
秦学勤 《攀登》2009,28(2):114-120
青藏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问题,牵动着该区域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以文化教育与社会经济等诸多变量的内层关联为视角,是研究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切入点。由此,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青藏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成为实现该区域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和纽带。  相似文献   

20.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顾朝林 《人文地理》2007,22(3):7-11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全球化、国际化和地方化的宏观背景下,国家产业结构基本实现重构和转移,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加大,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和城乡差距也在迅速扩大,由于社会劳动分配和收入差距的不同,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例如结构性调整导致下岗人员增加和新贫困阶层,按劳动技能支付报酬派生社会极化现象,流动人口集聚导致城市新贫民区等等。从社会发展和政府功能的转变趋势看,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温床已经形成。本文试图从国家需求出发,分析现状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正在造成的地理空间影响,尤其从城市社会问题着手梳理相关的成因和演化机理,倡导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为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