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十七大报告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它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有机统一的。对于"实践"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有机统一;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阐述,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与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有机统一;"十结合"以及"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的提出,体现了十七大报告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与环境相互依存"论述的有机统一;对民生、民主、民意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论述,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与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十七大报告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它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有机统一的。对于“实践:‘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与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有机统一;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阐述,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与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有机统一;“十结合”以及“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的提出,体现了十七大报告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与环境相互依存”论述的有机统一;对民生、民主、民意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论述,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与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反腐新思路,在今后的惩治腐败中必须贯彻执行这一点,做到"三个更加注重",把反腐倡廉建设推向新阶段,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进一步拓展,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新定位,对生态文明建设途径进行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党的执政方式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邓小平关于党的执政方式论述则给当今中国共产党改革完善执政方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本文从邓小平关于执政方式的一般性论述,党与国家的关系和党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其党的执政方式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整体看,新时代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升新台阶,经济现代化进程进入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具体体现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个层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升;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经济绿色转型效果显著;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扩大开放形成新局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经济发展实践上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而且在经济发展理论上也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洞见,全面深化了党对经济规律的系统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在之后的十五年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和不断拓展,十五大上正式将这个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深刻论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理解。从1997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小康社会理论历经六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依据"新社会经济发展的公正理念"首议的"新区域经营"管理思想,从空间公正角度创立了将其耦合到区域发展规划的系统理念。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区域学科出现了"社会公正"转向探讨的系列"新"前沿理念。地理学提出了新人文地理学逻辑,社会行政的公共管理也提出了新公共管理逻辑。将空间公正与社会公正耦合到区域生活空间单元体系,为此"新区域经营"提出了"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的原理。论文以新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为基础,阐述了"空间体系价值统一规划"机理、原则与控制性路径;其次,论证了其构建的价值体系响应及构成因素响应结构;最后,论述了新区域经营观对生活质量价值统一的两个层次控制规划规则与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新丝绸之路是一个横贯亚欧大陆、由多种运输方式所组成的立体运输大通道。新丝绸之路的提出和建设是亚欧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沿线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新丝绸之路的两端分别连接着东亚经济圈和欧盟经济圈,中亚地区经济与之相比明显要落后一大截,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局面。新疆位于中亚的中心区,又是新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区域,因此新疆城市可以利用广阔的空间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来促进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虽然经历了从"解放台湾"到"一纲四目"乃至"一国两制"的演变,但坚持一个中国、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其不变的原则.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处理两岸关系更趋务实灵活,进一步加强了其在两岸关系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1993年两岸经贸关系热络、台商赴大陆投资呈现"井喷性"增长,原因固然有多种,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大陆对外全面开放态势的确立、以浦东开放为龙头的"沿江开放"形势发展迅速,不但是其激发性因素,也是其主导性的关键因素,这从事实上证明了改革开放不但增进和加强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也有力地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对其大陆经贸政策稍有放松并提出"亚太区域营运中心"构想,以及第一次"汪辜会谈"成功举行,对两岸经贸交流也起了明显的"升温"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和中国政府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提出并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两岸关系发展确立主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对一个中国原则作出新的表述;致力于促成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明确提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论断;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千方百计做好"人心回归"工作;把握先机特别是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有效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成功开启两岸政党交流并恢复两会商谈,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这些新主张、新举措的提出和实施,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以中共十五大为界可划分为两个发展时期:前期从1978年到1996年,文化发展战略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后期从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至今,文化发展战略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这一发展历程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和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明显提高,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已从强调政治思想教育转变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文化认知达到新的高度。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新科技革命时代的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相继经历了萌芽、受挫、恢复探索、理论形成、体制建立、完善成熟等六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之后就开始了这一探索过程,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源头和起点;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尝试“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再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日益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思想 ,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后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重新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平衡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和纠正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错误是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的差异性是这一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这一思想得以提出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7.
1951年7月18日,<新湖南报>发起了关于土改后农村出现的农民埋头生产不问政治及乡村干部松气退坡的"李四喜思想"的大讨论,持续达5个多月,在湖南乃至全国农村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讨论是建国后中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农民自私、狭隘思想的批评运动,也是第一次真正地对农民及乡村干部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在这场讨论中,中共逐步积累了用民主教育、典型示范、改进领导方法、切实解决乡村干部实际困难等方式解决农民思想问题的成功经验.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构成了建国以后中共教育和改造农民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可以从理论上认识,也可以从历史上认识。从历史上认识,最重要的是弄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及其相互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改革开放事业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只要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考察改革开放前后两个29年的历史,就会清楚地看到,前者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后者是开创并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前者的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基础,就没有后者的飞速发展;后者是前者的继承、扬弃和完善,没有后者的改革开放,前者也难以为继。前后两个29年虽然有很大区别,但都内在地统一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之下。  相似文献   

19.
次区域合作研究方向的变迁及其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次区域合作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短短20年的发展中,次区域合作研究经历了三次研究方向的转变:第一次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第二次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非经济效应研究;第三次是次区域合作的非经济影响因素及非经济领域合作研究。三次研究方向的转变都有其深刻的背景,体现了次区域合作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对次区域合作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次区域合作的定义、特征、分类及其相互影响、理论解释和次区域合作的均衡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从十二大起,十五年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11次概括和论述,十五大正式将这个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深刻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