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戈壁奇观敦煌电影城秦铁飞郑屹摄汽车离开敦煌城向西驶去,20多分钟之后,戈壁沙海中一座古城便似荧屏中的淡出淡入的画面,依稀映入眼帘,仿佛是浩浩田畴上偶有所见的沙海蜃景。车慢慢靠近,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框制在定格中。它就是“电影城”。“电影城”位于敦煌以...  相似文献   

2.
敦煌飞机场考古发掘纪实王辉周广济毛瑞林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西端,北有北山山脉,南有祁连山脉三危山、鸣沙山,西南部为阿尔金山,疏勒河由东向西、党河自南向北流过。在大漠戈壁上,有限的耕地和草原疏疏落落地分布在县城和南湖周围,恰似画家无意间洒落在灰黄色画...  相似文献   

3.
1983年春天,张大千在台北病逝,当时在上海的谢稚柳格外悲伤,因为他一直企盼着与张大千的会见,谁知35年前的一别竟成永诀。半个多世纪的交往,孜孜于艺坛的探索、追求,多少事涌上心头,最是萦绕心头拂之不去的,还是那一段敦煌情。1942年,谢稚柳在重庆接到张大千从敦煌发出的邀请信,便只身一人,来到戈壁中的敦煌莫高窟。张大千在敦煌和老友重逢,欣喜万分,又是艺术相知,自然如鱼得水。那时候,在莫高窟观摹壁画绝非易事。莫高窟的几百个洞窟分布在鸣沙山的悬崖绝壁上,虽有栈道或小路相连,但年久失修,行走十分困难。每个洞窟中间…  相似文献   

4.
正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永久落户敦煌,是因为敦煌以及在这块土地上融合生长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示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首先,敦煌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南有巍峨祁连,北有浩瀚戈壁。东连关陇,西通新疆和中亚,南北与蒙藏地区相呼应,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路,是河西与西域的连接枢纽。辽阔  相似文献   

5.
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物》1981,(10)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地处大漠戈壁,北有北山山脉,南有祁连余脉三危山、鸣沙山,西南有阿尔金山。疏勒河由东向西贯穿敦煌北境,与党河汇合后,形成一连串湖泊、沼泽、碱滩。敦煌西北、疏勒河下游以南,为疏勒河古河道终点榆树泉盆地。在疏勒河两岸,由于强烈的风蚀作用,形成很多红色粘土风蚀台地;两岸的戈壁边缘和榆树泉盆地东侧,由于洪水的侵漫,沟壑遍地。因此,这一带的地形异常复杂。  相似文献   

6.
敦煌四看     
假日有暇赴敦煌,游历数日,所感颇丰,其四大景观则更令人叹为观止。 一是看沙。敦煌城系大戈壁中的绿洲。绿洲之外,在广袤的天穹下,举目四望,茫茫一片黄沙,间或几墩带些土色的蓬草,在格外热辣的骄阳下有气无力地倒伏着,顿感索然无味。但扪心细想,看沙也有所得:不去戈壁深处走一走,不知何为辽阔,难晓什么是渺小和脆弱;不知何为寂寞,怎能明白喧闹亦有可恋;不见甘露,方知难离茶饭之须臾;没有人迹,才懂友情的弥足珍贵。多数人不喜欢沙漠,说它像死海。其实,沙漠更像哲人,以它冷峻的面孔,向走近它的人阐释真谛。而且当你  相似文献   

7.
圣地敦煌     
圣地敦煌夸父敦煌是非得细品方可获得真味的。我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长大。这是一片圣土。古老的太阳在这里象对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一样已照耀了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甚至还可能是几百几百万万年,现在仍还是那样美丽而又和蔼地照耀着。然而,阳光在这里却是极清丽,...  相似文献   

8.
李晓倩 《神州》2014,(10):86-88
一提起中国西部,大多数人都会联想起沙漠、戈壁和荒无人烟的场景。正如很多诗词歌赋中描述的那样,敦煌有一种天然的苍凉感,正如敦煌艺术的标志名片——飞天一样,庄严、神圣的气质中透露着独有的神秘气息。  相似文献   

9.
新力 《丝绸之路》2004,(8):23-24
在那一片被沙漠和戈壁围困的化圣土上,确切地说,是在敦煌城郊一个车马冷落的街角上,我听到一种全然不懂却浑如天籁的音乐。是哀怨的《杨柳》笛声?是凄怆的《玉关》春风?我扭过头来四处寻觅,忽然发现那个与我年纪相仿的演奏几乎就在我的脚下。  相似文献   

10.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在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敦煌文化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北有马鬃山,南有祁连山,是一个冲积而成的绿洲,绿洲周围多戈壁和沙丘;前有阳关,后有玉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接中原,西邻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重镇。汉代起敦煌是  相似文献   

11.
《文史博览》2013,(11):31-31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遗址,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那么这座令全世界瞩目的艺术宝库为何要建在中国西北戈壁荒漠的一处断崖上?  相似文献   

12.
在气候极为干旱的敦煌有鸣沙山和月牙泉,这原本相克的一沙一水,却相辅相成,阴阳和谐,共生互映。鸣沙山自身所处的地质、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它形成于敦煌戈壁荒漠之上的必然性,而特殊的风沙运动,使得这沙泉共生、相互依存辉映的地貌奇观能绵延千古,给人们带来美的景致和刚柔相济的风韵。  相似文献   

13.
正很难想象世间还有这样一个孑遗的野生动物种群,喝的是山间戈壁的苦咸水,吃的是干枯坚硬的白刺和芨芨草,在荒原上艰难地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它们就是被称为"荒漠苦行僧"的野骆驼。2016年5月12日至18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有关单位组成的科考队由敦煌出发,经西湖湿地和三垄沙进入新疆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的阿奇克谷地,进行野骆驼生境调查。历史上,野骆驼曾广布在水草丰美的中亚大草原上,后来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不断挤占它们的家园,迫使它们躲避到了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作为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野骆驼的存世数量仅有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0月24日,笔者参加了一次主题为"玄奘之路"的15公里徒步活动,从榆林河水库到戈壁清泉。时节正值金秋,怎奈天色昏暗,猛烈的西北风在戈壁上肆虐,徒步最初的体验差点让几个第一次戈壁徒步的同事打了退堂鼓。为了体现最本真的玄奘精神,"玄奘之路"活动在沿途没有设置任何补给站,为了不被"遗弃"在广袤的戈壁上,我们一直紧紧咬着领队的步伐。直到转过榆林水  相似文献   

15.
韩君 《丝绸之路》2014,(4):36-37
朝圣敦煌的活动又开始了.安排的路线是从丝绸之路重镇吐鲁番开始,然后到库尔勒、库车、克孜尔石窟,最后是喀什。在新疆让人看一眼就不能忘怀的地方很多,而被誉为“古丝路明珠”的克孜尔千佛洞更是如此。它背负明屋达格山的苍峻,屹立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一片大戈壁的悬崖上。  相似文献   

16.
正谈起敦煌,人们脑海中会油然忆起壁画中的飞天,婀娜多姿、婷婷袅袅、洒脱逶迤、望之云表。飞天诉说着古往今来人类对于飞行的梦想与憧憬,是敦煌最美、最靓丽的名片。你是否曾梦想在飞天的故乡敦煌,可以乘着飞机,在蓝天自由翱翔?你是否曾幻想过,以"一览众山小"的上帝视角,将浩瀚大漠、神秘绿洲、皑皑雪峰与茫茫戈壁尽收眼底?那么,在国家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可以让敦煌壁画里的千年飞天之梦变成现实。而将这般唯美梦境化为现实的,正是这位土生土长的敦煌人——何彦生。  相似文献   

17.
那个姓乐的和尚,和那个姓王的道士,这是一种因缘么?鸣沙山千年的佛光如今已成游客的神往。那处断崖隔着两种宗教,洞窟开凿者和宝藏的贩卖者陌路相逢,必然有的诵经,有的赌咒在敦煌,每一粒沙都是秘密从公元306年的头一锤敲起,莫高窟就开始积蓄生命。走火入魔往往成为一个王国的结局今天,乐和尚和王道士似乎不好随意褒贬。正如《西游记》里的如来和玉帝。当五星级酒店在戈壁蠢蠢欲动,当九色鹿摇身变成导游,当飞机像金翅大鹏一样落在敦煌……那片佛国净土只是壁画上的梦幻。谁将舍身饲虎一条旅游热线,一声阿弥陀佛敦煌是一门学问,而高深莫测的更是那万道佛光。经卷和文书、刺绣、法器、第十二个莫高窟的朝代没有供养人,而名声响遍世界。那佛光或许只有从参观者的眼睛里寻找黄金周的进账和一些人满足的笑容,是莫高窟492个洞窟盛不完的悲哀莫高窟的佛光@县丑  相似文献   

18.
<正>一段旅行的发生可以有千百种原因。可以是一篇精彩绝伦的游记、一部角度独特的电影,亦或是一本深远悠长的书。回想起来,我的西北之行亦是如此。去年夏天,追随着记忆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北形象,我踏上了千里河西那片苍凉而又神奇的大地。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东临三危山,南靠祁连山,西接浩瀚的罗布泊,地貌多为戈壁、沙漠和山地,其中绿洲面积仅占敦煌地区的4.5%。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中亚、  相似文献   

19.
朱平 《旅游纵览》2013,(5):46-51
<正>一段旅行的发生可以有千百种原因。可以是一篇精彩绝伦的游记、一部角度独特的电影,亦或是一本深远悠长的书。回想起来,我的西北之行亦是如此。去年夏天,追随着记忆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北形象,我踏上了千里河西那片苍凉而又神奇的大地。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东临三危山,南靠祁连山,西接浩瀚的罗布泊,地貌多为戈壁、沙漠和山地,其中绿洲面积仅占敦煌地区的4.5%。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中亚、  相似文献   

20.
敦煌地处内陆,四周被沙漠戈壁包围,年平均降水量不足四十毫米,蒸发量却高达两千四百多毫米,其降水量根本不可能满足农作物最低限度的水分需要,农业生产只能完全依赖灌溉,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代人民,历来都视水源为自己的命脉.敦煌文书S.5894<渠规残卷>中就说:"本地,水是人血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