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遵义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阳平,极少数读去声、阴平,个别读上声.遵义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阴声韵.和普通话相比较,古入声字在今遵义方言韵母中的分布自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贵阳话两字组有连续变调,涂光禄《对〈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一文的几点意见》(《方言》1982年第3期)曾论及,本文具体说明AA式叠音名词的各种变调现象。贵阳话动词和形容词没有象普通话那样的AA重叠式。贵阳话有4个单字调:阴平[]]55阳平[J]31,上声问]53,去声[/]13。贵阳话阴平字(古平声清声母字,普通话阴平)和上声字(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普通话上声)构成的叠音名词不变调。例如(举例光标明调值,例词只标声韵):[]门包包Pan粑粑pa杆杆ban刀刀tau单单tan车车is‘e猫猫man缸缸haD弯弯nap钉钉tin哥哥ho烟烟l…  相似文献   

3.
从事诗词格律的教学与研究,需辨认古人声字。章根据遵义方言的特点以及普通话和遵义方言声调的对应关系,提出了遵义人辨认入声字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清儒对上古声调中"去入关系"的阐释,以部分方言区"鼻"字音为例,共时考察了"鼻"字音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为入声的区域分布情况,认为"鼻"字音可能是上古汉语入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遗留。现代方音保留了古音发展演变的痕迹,"鼻"字的入声读法虽为《切韵》系韵书所失收,但可从历史文献及现代方言中找到例证。说明历史文献与现代方言互为表里,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5.
李梅  王慧 《古籍研究》2003,(3):26-38
何琳仪先生所《战国古字典》,系统全面地对战国字的形、音、义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是研究战国字的一部重要专。然书中所收望山简字形系采自摹本,与现通行的《望山楚简》一书编号不同,给读阅读带来不便。今将二编号对照列表如下,以资读参看。  相似文献   

6.
阜阳汉简《诗经》与今本毛诗相校,有较多异文,学者们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但是,《二子乘舟》中有一处重要异文由于释读错误一直被忽视了。编号S049、S050两支简上整理者释为"苞"字的字,应改释为"荀",读为"汛"。今本毛诗此字作"汎",清代学者朱骏声早已指出,毛诗此处的"汎"字是"汛"字之讹误。阜阳汉简此字作"荀",读为"汛",恰好证明了朱骏声的推断是正确的。因此,此处异文如能被确认,对于《诗经》文本及相关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尚书·尧典》最后一句中“陟方”两字。一直没有从训诂的角度给以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陟方”应该读为卜辞中的“ 方”,即征伐方国的意思。《盘庚下》有一句话,今、古文本的差异很大,本文根据战国秦汉的文字材料,对异文产生的原因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陈斯鹏 《江汉考古》2008,(2):122-128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9.
陇山源名考     
陇山,本名龙山,源于古羌语的朝那. 一、朝那的古音古意朝,如淳曰:读音株.那音挪.今甘肃灵台县方言中,把朝那读“株老”,“老”是挪的转音.已故西北民院教授黄奋生在他的《藏族史略》中,以大量的史料论证了藏族源于羌族.著名史学家任乃强经过对羌族和藏语的多年研究,认为古羌语即后来的藏语②.在安  相似文献   

10.
《大英百科全书》收录中国称姓名人有黎恂、黎庶昌和黎元洪三人。黎恂是我的高祖。本世纪40年代,浙江大学迁到遵义,许多名流学者读了《遵义府志》,研究了郑莫黎工家的著述,在张其明先生主编的《遵义新志》里,把黎恂在清代中叶施教之处的沙滩,列为遵义两千年历史发展的一个文化区,定为沙滩期文化。奠基人就是黎们老人。黎恂(1785-1863)字雪楼,一字迪九,晚号拙叟,为沙滩文化启蒙者黎安理的长子。安理幼遭磨难,半世困顿,医,卜、星、相无不涉历,雪楼幼年随父就读,安理对其期望甚殷,课读较严。雪楼从小就沉毅寡言,胸有大志。…  相似文献   

11.
明代,遵义未划入贵州管辖之前,开阳即为贵州北面之边陲,以乌江天险为界,与四川划江而治。今我县马场镇茶山关古渡口的石壁上,尚有两方石刻,一日“蜀水黔山”,一日“黔蜀古分疆”,记其史实。从贵阳西出阳关至修文扎佐入开阳县同知衙(今双流同兴村)开始,一条用石块铺就的道路穿山越岭、蜿蜓起伏,  相似文献   

12.
郭店竹简《唐虞之道》所记虞舜父亲的名字为"■寞"。学者已指出,第一字应释为"■",从"瓜"得声,读为"瞽"。第二字一般释为"寞",分析为从"宀"、"莫"声,但读为什么意见颇不一致。根据上博竹简《子羔》用作"瞍"的"卉"字从"艸(卉)"得声,本文认为"■寞"字所从之"莫"不是"从日在茻中"的"暮"字初文,而应该分析为从"日"、"艸(茻)"声,读为"瞍"。"寞"即文献中的"瞽瞍",二者为音近通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会宁县博物馆藏有林则徐对联一副,为洒金蓝色腊笺纸八言大对联,该联长177厘米,宽33.5厘米,上联"声和被纸光影盈字",下联"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无上款,下款题"林则徐",钤"臣林则徐字少穆印"和"竢村退叟"两方印章,这是现今唯一能看到的林则徐在道光季年西行途中留在会宁的真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谥号文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因其虎门销烟  相似文献   

14.
上博五《姑成家父》简5"今主君不于吾古,而反恶之","古"当读为"辜",意为罪过。"今主君不于吾辜",言国君不满我的罪过。"而"字表示转折,而非递进关系,"而反恶之"之前省略的主语是姑成家父,"之"代指晋厉公。简9"■而予之兵","■"当释为"已","汝出内库之囚,已而与之兵",意思是说强门大夫让晋厉公释放内库的囚徒,不久又发给他们兵器。  相似文献   

15.
今本《老子》中有两个“孩”字,对其训释,历来众说纷纭,但从文义上看,均有未安。本文从战国楚简文字中的“娩”字经常被误释为“孩”这一现象入手,推测今本《老子》中的“孩”字也是“娩”字的误释,应该分别读为“娩”和“矇”。  相似文献   

16.
本根据出土铜器铭和陶“具”字形体演变实例,考证了第四版《金编》附录下第059号和第014号两个疑难字的形、音、义,指出此二字所从均为变形和移位后的“具”字.059号字应从“走”,“具”声,即《玉篇·走部》“ ”字古,014号字应是从“糸”。“(糸走具)”声.即《说·糸部》“(县糸)”字古。  相似文献   

17.
赵德明 《文献》1998,(1):58
清代毕沅的<释名疏证>第四卷<释采帛第十四>:"绢,(糸臣)也.其丝(糸臣)厚而疏也."<疏证>:"今本(糸臣)皆作(糸臣),讹.段云:'(糸臣),古坚字,当从纟,臣声.'<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糸臣)卒,今<春秋>作郑伯坚,(糸臣)亦(糸臣)之讹.<玉篇>音古千、古两二切.<初学记>一音古费切,费乃贤之讹也."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阴平正道和阴平斜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历史上的阴平正道和阴平斜道的路线问题,史学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笔者在此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再对这个问题作一探索,以期得到方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19.
尹珍务本堂     
黄明福  黄明石图 《文史天地》2014,(6):F0004-F0004
尹珍务本堂位于贵州正安县新州镇。尹珍(字道真),东汉时期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其先后师从许慎、应奉。务本堂原为尹珍“手建草堂三楹”。明万历年问遵义知府孙敏政在草堂旧址建祠,以纪念尹珍。此后曾多次修葺,今中堂大梁上“光绪十二年”字样依稀可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20.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曾谈到刘禹锡贬播州(今贵州遵义),“非人所居”。刘禹锡因亲老,柳宗元准备以柳州同他换播州。唐时的贵州看起来真是“非人所居”的地方。读刘禹锡《送义舟师却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