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翯 《收藏家》2013,(11):14-16
在我国传统漆工艺中,有这样一种漆器,表面非常光滑,纹理却显得层次杂叠、斑纹浮动,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美。它的学名叫犀皮,在我国北方俗称为"桦皮漆"或"虎皮漆",南方则俗称"波罗漆"。我国古代唯一传世的漆器工艺专著《髹饰录》中,对犀皮漆有如下记载:"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共光滑为美。摩窳诸斑。  相似文献   

2.
王世襄 《收藏家》2002,(8):27-29
漆器上的花纹图案和其他工艺品一样,有的有物体形象,如山水人物、花木鸟兽等;有的没有物体形象,但其纹饰却使人联想到行云、流水、松鳞、雨点、星空等。犀皮和洒金漆器等的纹饰,属于后者。明黄成《髹饰录·犀皮》条称:“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杨明注曰:“摩窳诸般,黑面红中黄底为原法。红面者黑为中,黄为底。黄面赤,黑互为中、为底。”文字简练,但毕竟两家是漆工,毫不牵强附会,比古代几家有关犀皮的说法都切合实际(古代几  相似文献   

3.
1985年夏,我从胡继高同志处,看到了安徽马鞍山三国孙吴朱然墓出土的一批漆器的照片。其中有两件犀皮漆耳杯,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多少年来,为了给《髹饰录》作解说,犀皮一直是我关心的髹饰品种之一,头脑中曾出现过一连串的问题:犀皮究竟是什么样的漆器?现存有无实物?它的工艺如何?现在是否还有人会做?它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等等。为了解答第一个问题,首先要考察前人对犀皮漆器的记载,但文献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将查到的六、七家言录引于下:  相似文献   

4.
杨勇 《收藏家》2009,(7):68-70
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生产的皇帝御用漆器包括雕漆、填漆、戗金彩漆、描金漆、描金彩漆、单色漆、脱胎漆、描漆与描油、识文描金漆、螺钿漆、犀皮漆、款彩漆等十多个工艺品种。  相似文献   

5.
睅其目,(大眼睛,) 皤其腹,(大肚子,) 弃甲而复。(丢了甲而跑回来了。) 于思于思,(大胡子,大胡子,) 弃甲复来。(丢了甲又逃回来了。) 这首歌谣是春秋时宋国筑城的役人唱的,用来讽刺乘车来巡视工地的华元,因为他刚打了败仗做过敌人的俘虏。随从在华元车上的乘员,于是也唱歌为他们的主将辩解: 牛则有皮,(牛身上有皮,) 犀兕尚多,(犀和兕还很多,) 弃甲则那? (丢失了甲算得了什么?) 筑城的役人又对唱道: 从其有皮,(纵然有造甲的皮革,) 丹漆若何? (又上那里去找朱红的漆?) 华元看到这种情况,无可奈何地向他的随从说:"去之,夫其口众我寡!"(走开  相似文献   

6.
带钩是钩系束于腰间革带的连接物。古时有用布或丝做之大带,也有用皮做之革带。本文根据已发表的简报及图录,试对秦俑带钩分类及相关的其他问题作初步研究。错误疏漏,希望读者指正。秦俑带钩分类带钩,据《汉书·匈奴传》:“犀毗”下颜师古注:“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曰‘师比’,总一物也,语有  相似文献   

7.
<正>“好漆清如油,宝光照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钓鱼钩。”诸君可知此为何物?此乃素有“涂料之王”美称的生漆。生漆亦称国漆、大漆、土漆,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特产,是漆树韧皮分泌的粘稠性液体,经人工采割而得的一种天然涂料,品质优良。从发掘的文物看,生漆在我国使用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之遥。唐宋时期,国漆生产技艺和器具,更是传到了日本、朝鲜及更远的国度。我国生漆主要产地是云、贵、川、陕、鄂五省,汉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相似文献   

8.
汉学,中国人把它称作“国学”;以当代日本语来说称作“中国学”(这一术语的无限定性被本书的著者所批判)的情况也是有的.在这里,文史哲三科没有被像高墙般地隔开,汉学或国学中的“学”的概念,作为一门学问的多样性、整体性和灵活性被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9.
“豆”字在今天是代表豆类植物,但在古代,它是一件盛东西的器皿,大多是陶制的,也有木制、漆制和青铜制品。从“豆”的甲骨文字形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的高脚杯,只是比杯子大得多,有的有盖有的无盖,有的有耳有的无耳。  相似文献   

10.
论驱口     
论驱口李锡厚“驱口”亦简称为“驱”,是辽金元时期待有的对男女奴隶的称呼。不过我们考察这一概念的来源即可以发现,它并不是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而是直接来源于唐朝的所谓“驱使人”。一、“驱口”的产生及其与户籍制度的关系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自上古时期起就不断...  相似文献   

11.
阎泽川 《湖南文史》2012,(11):34-34
“豆”字在今天是代表豆类植物,但在古代,它是一件盛东西的器皿,大多是陶制的,也有木制、漆制和青铜制品。从“豆”的甲骨文字形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的高脚杯,只是比杯子大得多,有的有盖有的无盖,有的有耳有的无耳。  相似文献   

12.
《环球人物》2015,(3):8
驻德国特派记者郑红遭泄愤的测速仪在德国,随处可见形状各异的测速仪:它们有的被扮成小丑,有的边上被加上一句风趣幽默的话,有的被喷上了漆,还有的被扣上垃圾桶,等等。这些搞怪举动大多是民众的奇思妙想或恶作剧,这样做是为了“泄愤”。限速可以保障车辆行驶和路上行人的安全,测速仪的存在十分必要,但德国的测速仪实在多得“可怕”。除了无处不在的固定测速仪,当地警察还会带着移动测速仪随机  相似文献   

13.
一、三角文犀错金银铜三角“文犀”器座(图1),出土于一号墓。“文犀”是早已为人们所遗忘了的动物形象。这种水牛属的奇蹄动物,在现代有关的文字记载中,只说分布在尼泊尔、印度、南洋与马来西亚和非洲等地,有两角犀和独角犀。这次中山王墓出土的三犀  相似文献   

14.
奇技百端——试析清代扬州漆器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扬州漆器进入全盛时期,名工荟萃,名闻遐迩。工艺上承接明代,螺钿镶嵌、百宝镶嵌、剔红等盛名不衰,波罗漆(犀皮)、八宝灰、刻漆、填漆、戗金、戗彩、描金、描银、描漆、剔彩、剔黑、嵌银丝、嵌珐琅、仿紫砂漆、绿沉漆、金髹、绿纹漆、针刻、堆漆、镶斑竹、硬木多宝嵌等工艺,较明代呈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而漆器的画面,模仿文人绘画,讲求章法构图,追求意境,情趣,与皇家漆器丰满华丽的图案构图及四川、福建、贵州漆器的民间趣味均迥然不同。清中期,扬州  相似文献   

15.
四川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入藏有大量的古代军事装备用品皮铠甲;是一批研究古代军事装备和彝族古代漆工艺的珍贵文物。铠甲是古代冷武器时期的一种防卫性军事装备;它包括兜鍪,护耳、护项、铠甲、护手筒、护腕、皮盾等七件。它的质地主要是皮革制作,有的镶有银饰和海具磨制的饰件,外面髹漆,并彩绘各种图案纹饰。现就笔者所接触的实物资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旅游》2001,(3)
狂啖无鳞鱼 西宁至格尔木的火车,在路过青海湖边的几个小站时,总有当地居民在车窗下兜售炸鱼,五毛或一元一条。我吃过,味道比鲤鲢好点,骨刺却很简练。车上的人说,这鱼都是从青海湖里打的,没有鳞,都叫它青海湖鲤鱼。可惜买的炸鱼被裹在一层面里,看不出这鱼的皮肤到底是有鳞还有“裸体”。有的乘客买的一条炸鱼可能不太新鲜,他闻了闻就骂了一声并将鱼扣出了窗外。落地的炸鱼即刻被人拾起,转而卖到别的车厢去了。青海湖是咸水,出产的这种无鳞鱼,据说在西宁的菜市上有售,几块钱一斤。 高原上的湖泊多为盐湖,据说无鳞鱼也是高原上…  相似文献   

17.
谈犀皮漆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这样一种漆器:它的表面是光滑的,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作行云流水之文,或像松树上的鳞皴,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有变化,漫无定律,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这种漆器不论在文献中,或在古董行业中,它的名称都很不一致。唐赵璘称之曰"西皮",明都穆  相似文献   

18.
《文史月刊》2009,(10):F0003-F0003
蔗段式圆盒,平顶直壁.平底浅凹入。盖面及周壁以填漆为饰。盖面为牡丹花样,花色以银粉漆为之,色粉微涣散;枝叶则黑漆黄理。周壁饰卷草纹间梵字,梵字亦以银漆为之。器底及里均朱红漆。填漆器在明末比犀皮(波罗)、雕漆(剔红)等漆艺的评价还高,其法有镂嵌、磨显二种。镂嵌填漆是在漆面上刻花纹,再在刻痕内填色漆;如本件漆盒的黄色细锦部分即是。  相似文献   

19.
杨乃运 《旅游》2015,(4):62-71
你说最耀眼的是漫岩遍崖的红叶?是红叶在诱引你?可你又会觉得,红叶固然艳丽,有的像鲜红的长幔,五里十里垂挂;有的像火流的瀑布,自崖顶狂泻而下;有的像纷闹的赤乌,托着紫圆的浆果飞腾……蓝天白云下,它是管控这条幽长河谷的主色调,你走一路见它红一线,你站一点见它红一片,叶黄了的白杨,叶褐着的荆丛,甚至橙红浅金的五叶枫都只是它的点缀。可当那一树白一丛白一片白出现的时候,最夺目的还是它吗?你不为像云像雾像雪凇的银枝白发树惊叹叫绝?银发本该是老态,它们却亮丽出青春,从容地温情脉脉着,斑斓的世界中绽出少女才有的纯净羞涩的微笑。哦!迷人醉人的延庆山水百里画廊!  相似文献   

20.
“兰麝之香”古已著称。麝香来源于一种小型鹿科动物——麝。《尔雅翼》载:“麝如小麋,脐有香,释兽谓之麝”。本草纲目云:“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说麝像小鹿或小糜(四不像)也不太像,体型小得多,样子也差得太多;没有角,背总是躬着,像有个“骆锅”。雄麝还有一对尖而弯长的犬齿露于唇边。麝香就在它的腹部,脐后尿道孔前的麝香囊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