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屠各不是南匈奴后裔,但并州屠各的确融合到南匈奴之中。两者的区别在于南匈奴最初由塞外进入“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后又“徙居西河美稷”,最终辗转迁入并州;而屠各一直居住在西河属国,当南匈奴徙居西河美稷后,屠各曾与南匈奴长期为邻,并与南匈奴一道迁移到并州。西河属国的屠各是汉武帝时安置在西河属国的。《晋书·北狄传》将屠各看作南匈奴后裔并认为屠各与南匈奴一道入居塞内,的确失之偏颇,但却道出了部分屠各与南匈奴一同进入并州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试论北朝佛教造像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像碑是北朝盛行的一种民间佛教造像形式。本文以大量的实物资料为例,从碑体形制的演变、雕刻题材及造像组合、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造像题记及书法艺术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北朝造像碑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北石窟寺是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最大的佛教石窟,造像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供养人像是现实中的善男信女为表功德将自己的形象雕刻在自己供奉的窟龛内,其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以及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目前对于北石窟寺供养人像服饰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对北石窟寺北朝时期的供养人服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并参考同时期考古发掘实物,对北石窟寺供养人服饰名称、款式、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甘肃合水县发现一通北朝佛教造像碑,通过与关陇地区一些有纪年的北朝造像和石窟造像的比对,以及对碑刻铭文内容的分析,推断其应雕凿于北周初年。该碑为社邑造像碑,其题记反映出两种史实:一是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泰推行赐、复胡姓,一是北朝陇东地区少数民族融合、聚居、结社及佛教信仰状况。该造像碑的发现为研究陇东地区北朝晚期的佛教与佛教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冯吾现洛阳古代艺术馆,是收藏陈展古代石刻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洛阳传世和出土的古代石刻造像、碑刻、墓志1200余件,现将几件北朝造像碑分别介绍于后:一、北魏常岳造像碑因该碑造像题记中有“佛弟子常岳”者,故定名为常岳造像碑。碑呈长方形,...  相似文献   

6.
河北武安千佛洞石窟开凿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前后。石窟分内窟、外窟两部分,外窟的南、北两壁上现存造像龛106座,造像156身。造像内容以单尊结跏趺坐佛为主,兼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土地三侍等组合。通过分析石窟内现有的71条造像题记,可知石窟是一处由都保正侯进发起,僧人惠开引导,侯进下辖保丁及乡里作为从众而建造的民间性公共佛堂,供养人身份包括基层管理者、僧侣和普通民众三类。普通民众中,女性供养人群体的地位较为突出。千佛洞石窟造像题材多样,年代明确,是研究武安地区北宋佛教发展及石窟艺术的珍贵材料。同时,石窟题记可与北宋保甲法相互印证,填补了武安地区关于保甲法的文献资料空白。  相似文献   

7.
山东泰安岱庙碑廊内藏有一件东魏造像石座,扁长方体,高22、四面边长70~90厘米。三侧面刻造像题记、造像供养人及僧像。题记为:“[东]魏武定五年岁次丁卯七月丙申朔四日己亥,邑仪一百卅四人等敬造石像一躯,上为国祚永隆,后愿七世父母居家眷属一切堒(?)咸同斯福。”后刻造像僧众名录(图一)。名录旁又线刻一供养僧人像,僧人穿  相似文献   

8.
弥勒是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早期河北地区常见的佛教造像题材之一。本文主要以造像题记为依据,结合佛教典籍内容,分析此时期河北地区弥勒信仰的差别,旨在探讨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在河北的流传状况。佛教发韧于古印度,在我国的传播是随着佛教典籍的翻译而展开的。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9.
2020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新发现三件北朝石刻造像碑,均镌刻造像记,其中两件北魏造像碑纪年明确,为景明三年(502)和神龟元年(518),景明三年碑为目前泾川所见纪年造像最早者。另有一件无纪年造像碑,推测为北周时期。从造像题材和造像特征来看,北魏造像碑受到了云冈石窟和关中地区造像风格的影响,为考察泾川乃至陇东地区造像演变提供了新材料。造像记表明,三件造像碑由梁氏家族供养或由梁氏作为结社首领参与造像,供养人族属反映出当时泾川的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山东历城黄石崖摩崖龛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石崖在山东历城西南螺丝顶山主峰西侧,西北与济南市南郊千佛山相邻。黄石崖龛窟造像是山东最早的北朝摩崖造像,现存大窟1个,小龛28个,造像约79躯。龛窟间有北魏正光至东魏兴和年问的造像题记8则。山东省北朝摩崖石窟造像仅有黄石崖和济南以东15公里处的龙洞造像,龙洞造像为东魏至隋所雕。黄石崖石窟与中原北方龙门、巩县等石窟有密切关系,在山东以至中国石窟中也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1.
夏朗云 《丝绸之路》2009,(16):39-42
北朝陇东地区的楼底村1号窟与王母宫石窟中的稍细密并行线装饰性衣纹,在关中地区及其以东的古典艺术中可找到其源头。这种衣纹在北朝多与道教造像艺术的关系较为密切,同时推测,围绕王母宫石窟,北魏曾发生佛道之争,王母宫石窟的开窟功德供养人为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皇家贵戚冯熙。  相似文献   

12.
正造像座作为佛、菩萨立像的重要构件,或为素面,或为彩绘,或刻有发愿文、题记、供养人、乐伎、神王像等(1)。相较于风格样式统一的佛、菩萨像,造像座的雕刻在风格和内容上较为灵活多变,成为研究石刻造像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张石安释迦佛青石造像座,现藏于西安博物院,据博物院藏品档案记录,佛座2006年由小雁塔文物保管所从凤翔征集得来。  相似文献   

13.
李茹 《敦煌学辑刊》2009,4(4):112-126
北朝重视对敦煌的管理和经营,先后由令狐整、令狐休、韦填、段永、李贤、于义等显赫人物相继担任敦煌统治者。北周时期莫高窟共建洞窟15个,敦煌佛教的兴盛与李贤、于义有密切关系。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确认莫高窟北周第290窟为瓜州刺史李贤所建的功德窟,并对李贤与敦煌、李贤与敦煌李娃的关系以及李贤功德窟供养人画像与题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4.
1979年洛阳出土了一件佛教造像座,其四侧线刻有精美的佛教人物,原简报认为他们的身份是菩萨和供养人等。经过笔者仔细分析,认为这件造像座上的装饰题材是地神与香炉、四天王奉钵、十大神王等。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85年第4期《陕西临潼的北朝造像碑》一文中,西魏大统六年吉长命造像碑的题记录文所谓"为岳父母阖门大小",应系"为忘(亡)父母居门大小"之误。北魏造像题记中"亡"作"忘"不乏其例,如龙门石窟古阳洞吴道奴为亡妹造像记、刘□为亡父母造像记、比丘尼僧恩为父母造像记、崔显白为亡父造像记、房进机为  相似文献   

16.
以敦煌莫高窟409窟为代表的男供养人像是西夏皇帝还是回鹘可汗,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持回鹘可汗观点的学者以男供养人的袍、冠造型,同窟女供养人服饰样式以及通过技术手断提取出的题记为依据。然而409窟男供养人的服饰与新疆地区回鹘贵族存在明显差异,并非回鹘族群的专属服饰;女供养人虽着回鹘装,但不足以推证该男供养人为回鹘人;"国之狮王"题记存在诸多疑点。本文以妆容为切入点,发现409窟男供养人像没有高昌回鹘供养人披发、"卷发深目,眉修而浓,自眼睫而下多虬髯"的回鹘人种特征,而是无须、束发、圆面、直鼻梁的形象,这符合西夏党项面容特点及其拔除胡须的习俗。同时通过文献与图像比对的方式,进一步解释服饰款式、仪仗等问题,笔者最终判定409窟、237窟男供养人画像为西夏皇帝像。  相似文献   

17.
炳灵寺天桥是连接第169窟和172窟的古栈道,古人称为"仙阁"。北朝、唐、明等朝代时,天桥是畅通的,栈道崖壁外布满造像、壁画及石刻题记。清代战火后,现仅存部分残像,但这些造像的价值却不容忽视,它们是构成炳灵寺石窟艺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炳灵寺石窟是国家级物保护单位,其中的169窟是最重要的龛窟,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是最早的有纪年的造像铭。本通过对法显供养人像的研究,认为169窟的确切年代应在法显到达西秦的公元399~400年,同时对西秦时期的绘画艺术风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卜小翠 《丝绸之路》2013,(22):10-11
北石窟寺现存的隋唐窟龛261个,占窟龛总数的80%以上。其造像形式多样,造型精美,雕刻技巧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佛与菩萨、弟子、力士、供养人都雕造得丰满圆润,生动健美。其中有四处窟龛以阿弥陀佛为主尊,从窟内题记可以看出,阿弥陀造像的功德主都是地方的中例、官史和一般平民百姓,他们显然都有超生西方净土的强烈愿望,足见在隋唐时期阿弥陀净土信仰已被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20.
富县石泓寺石窟现存十个洞窟,残存历代题记四十余条。其中第2窟规模最大,造像和题记保存较完整,金代题记主要集中在该窟。石泓寺石窟历代题记为研究陕北石窟寺的建造和佛教造像等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尤其是第2窟造像可作为研究金代佛教造像的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