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琰 《文物世界》2010,(2):21-22
<正>联珠纹,由连续的圆珠构成,有时成条带状,排列在主纹或织物的边缘,有时做菱格形,其内填以花卉、动物等,更常见的是围成珠圈环绕主纹。联珠纹在我国很早就有,如我国的原始彩陶和商周时代  相似文献   

2.
联珠纹在中国虽有更早的源头,但它从6世纪中期才开始流行。那时中国的联珠纹虽以粟特地区为中介受到萨珊艺术的影响,但也融入了自身的文化理解和艺术形式,这令联珠纹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萨珊图案寓意、改变了西方原貌。邺城等黄河中下游的丝织重镇,应是联珠纹织物在内地的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3.
1975年,江浦县林山乡红星村高楼庄发现一座西晋墓,出土了一批青瓷器及一件铜器.其中一件青瓷盘口壶的肩部贴塑着四尊佛像.盘口壶,通高17、口径10.5、底径13厘米.盘口,矮颈,斜肩微弧,直腹,平底,肩置四个条形半环纽,通体着黄绿釉.肩部饰弦纹、网纹及联珠纹,并堆贴四尊佛像.网纹由斜方格组成,联珠纹已简化为圆圈纹装饰在网纹的上下端.佛像均为单体造像,趺坐于双狮座上.背光上有由莲瓣纹简化而来的竖短线条.头上有螺状肉髻,脸部眼球框在脸部所占比例较大,身着弧纹阴线刻通肩衣.身下双狮座  相似文献   

4.
《文物》1979,(1)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赴日汉唐文物展览中,有陕西省博物馆所藏的一件白釉贴花高足钵、白瓷唾盂和一件黑釉塔形罐。这是唐代白瓷和黑瓷的代表作品。白釉贴花高足钵,1956年出土于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唐乾封二年(667年)段伯阳墓里。高23、口径18.5厘米,敛口,圆唇,圆腹,喇叭形高足。口沿是一组弦纹,弦纹以下第一层以模印的方形或圆形花纹相间排列,堆贴于钵腹的周壁。方形的是八瓣花朵,花朵四周是联珠纹围绕;圆形的似宝石状,周边也是联珠纹一圈。第二层是在上下一组弦纹隔出的一个区间里,打印出并列的圆形梅花纹。第三层是第一层装饰的重复,只是方形花纹和圆形花纹变换一下位置。下腹部堆贴仰状圆肥的莲瓣,莲瓣之间的空隙处,堆贴  相似文献   

5.
大同市郊出土北魏石雕方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7)
1970年大同市南郊一处北魏建筑遗址中出土一件精美的北魏石雕方砚。方砚用浅灰色细砂岩石雕成,正方形,长宽均21.6、高9.1厘米。造型优美。正中突出长宽各12厘米的方形砚盘,以联珠纹和莲花纹作花边。砚心两侧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笔舔,两端有鸟兽作饮水状,砚面对角有莲座笔插及联珠纹圆形笔舔,周边雕人物图案四组:骑兽、角觚、舞蹈、沐猴。砚的四侧,也各有图案,雕刻力士、云龙、  相似文献   

6.
黎黎 《旅游纵览》2007,(8):27-29
<正>旅行中不知您是否留意,中国古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就是檐角屋脊上排列着很多数目。不等的人物、飞禽、走兽组成的队伍,特别是在宫殿琉璃屋顶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7.
"反植荷渠"常以浮雕或彩绘形式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藻井装饰之中。这种样式在早期不但有"厌火"的寓意,同时还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和明确的文化象征性。通过图像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对这种样式的渊源、主要分布、造型特点及风格等进行分析,发现这种建筑装饰样式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审美指向,一方面体现了从"实用性"装饰向"装饰性"文化符号演变的现象;另一方面也生动地显示了审美更迭背景下建造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宋金元仿木结构砖雕墓及其乐舞装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元肘期,河南、山西、河北一带盛行仿木结构砖雕墓葬,这类墓葬有三个突出特点:一、墓室为砖雕仿木结构,模仿人间居室建筑样式雕造。二、墓葬装饰多采用乐舞场面。三、墓主人身份都是没有功名的平民。这些墓葬大量使用市井流行的乐舞样式作为建筑装饰,直接反映了当时民俗文化的发达景况和各门类表演艺术的历史演变状况。  相似文献   

9.
长白县渤海"灵光塔"是现存东北最早的塔。详细介绍塔身镶嵌装饰花纹的数量、分布和样式,其镶嵌花纹装饰是莲花、云纹托宝珠图案,均为佛教文化常见图案。其部分花纹装饰应为后人补修时依照原图修正绘制的。  相似文献   

10.
1988年陕西考古所在咸阳国际机场发掘唐舒国公夫人贺若氏墓,于墓主头部附近出土东罗马金币一枚。金币径20毫米,重4.1克。币正面为皇帝半身像,头稍偏,戴盔,盔项饰羽。冠两侧垂珠,右肩扛短矛,左手持盾。皇帝着交领外衣,外衣按惯例用联珠纹表示。自像右手顺时针排列铭文字母15个:"DNIVSTINVSP-PAVG"。币背面为双翼胜利女神,女神右手持长柄十字架,左手托球,球上有一小十字架。周围也顺时针排列铭文一圈:"VICTORIAAVGGGB"。女神脚下横线上铭文为:"CONOB"。金币是东罗马皇帝查斯丁二世(565-578)的"索里得",正面…  相似文献   

11.
冉万里 《文博》2024,(1):57-64
本文参照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并结合犍陀罗地区出土化妆盘和黏土块上的装饰题材,认为都兰热水墓群所出银盘的装饰题材表现的是罗马神话中阿波罗与达芙妮的故事,其中的人物包括阿波罗、达芙妮、达芙妮之父河神佩涅斯以及达芙妮变成的月桂树。与此同时,将日本美秀美术馆收藏的吐蕃鎏金银盘作为辅助材料进行了简要论述,旨在探讨希腊罗马文化因素曾经丝绸之路青海道向中原地区传播的情况。在对都兰出土银盘装饰题材释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还对都兰银盘上的月桂树树叶样式与唐代月宫故事镜上的桂树纹样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阿朝东 《文博》2010,(3):72-76
青海位于中原、西域、北方草原民族等文化圈的交融地带,出土了大量的隋唐时期联珠纹饰样的文物,生动地反映了隋唐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萨珊联珠纹在青海地区的流行,对研究隋唐时期中、西亚文化在青海的传播发展,以及"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收集到的人物装饰图案为例,论证了金中期是扒村窑白地黑花装饰的繁荣期,并论述了扒村窑白地黑花瓷人物装饰图案所独有的特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固原出土绿釉乐舞扁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6月,宁夏固原县粮食局宿舍挖地基时,出土一件绿釉扁壶(见图),现藏固原县文物管理所。扁壶残高11、宽9.3厘米,陶胎,通体施绿釉。壶口残,体扁圆,上窄下宽,两肩各有一孔,其中一孔残。腹面饰一圈联珠纹,两肩正中为覆莲瓣纹,下腹有阔叶莲瓣装饰的勾莲,中间为一组七人乐舞的图案。图案当中一人,头微仰,右臂弯曲舞过头顶,左臂向后甩动,右脚后勾,左腿微曲跃起,身躯扭动,于莲花座上翩翩起舞。两  相似文献   

15.
陈皓敏 《文博》2018,(3):48-56
文章收集了37件两周时期装饰人物形象的青铜容器,依据人物形象特点将其分为两大类,刖人形象类和人物器足类,并简要分析其特征。在借鉴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试窥探两周时期人物形象装饰之渊源。从人物器足类器物的出土数量、分布地区、器物形制、传播途径等方面,得出人物器足类装饰风格在西周晚期于山东地区较为盛行,此类装饰风格通过婚嫁、交流等方式传播于山东以外地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陶瓷史和工艺美术史上,耀瓷以造型丰富、装饰题材广泛、装饰手法巧妙多变、纹样构图和谐且富于变化,器皿造型与装饰纹样完美结合而享誉中外.耀瓷的装饰纹样包括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山石流云水波类、几何纹类和用文字作装饰等,其中人物纹样中又以婴戏纹样最多.  相似文献   

17.
近日,朋友携一件青花人物棒槌瓶邀几位同好共赏,并声称是真正康熙瓷。然而经细细观察,发现此瓶虽说在造型、纹饰上都具有明末清花瓷的韵味,但仍有一些破绽,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它是一件新仿的赝品。鉴于此瓶仿制水平较高,有很大的迷惑性,特介绍于此,并略作分析,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新仿康熙青花人物棒槌瓶,高22.6厘米、底径6.8厘米。浅盘形口,长筒形腹,腹下部内收呈圈足,足背为泥鳅背状。通体施白釉,釉色洁白细润。器身满饰青花,口沿外壁饰三角锦纹,颈中部凸起粗弦纹一周,弦纹上下分饰如意云头纹、回纹联珠纹。腹部绘主题纹饰。主题纹…  相似文献   

18.
文章收集了37件两周时期装饰人物形象的青铜容器,依据人物形象特点将其分为两大类,刖人形象类和人物器足类,并简要分析其特征。在借鉴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试窥探两周时期人物形象装饰之渊源。从人物器足类器物的出土数量、分布地区、器物形制、传播途径等方面,得出人物器足类装饰风格在西周晚期于山东地区较为盛行,此类装饰风格通过婚嫁、交流等方式传播于山东以外地区。  相似文献   

19.
朱一 《东南文化》2006,(6):78-84
瓷器火焰珠纹作为瓷器装饰的辅助纹样主要有火焰龙珠纹和摩尼珠纹两种类型,它继承了传统火焰珠纹的样式特征和文化内涵,并最终发展为一种体现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0.
王天悦 《东方收藏》2024,(1):105-107
狮子滚绣球图像的来源可追溯至汉代,它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在不同的装饰载体上,狮子滚绣球的造型样式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