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期数和页数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瞿林东 ( 1 1 )…………………………………………………………………2 1世纪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于 沛 ( 1 5)……………………………………………………一定要坚持唯物史观吴恩远 ( 1 7)………………………………………………………………………坚持唯物史观指导 ,展望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耿天勤 ( 1 9)……………………………………………唯物史观在我国早期的传播史革新 ( 2 1 )………………………………………………………………李大钊与历史哲学理论吴汉全 ( 2 9)………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坚持唯物史观和发展唯物史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部拟于2015年9月18日在北京举办中国社科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惠赐佳文。征文主题如下:1.当今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危害性2.阶级和阶级斗争再认识:历史与现实3.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4.社会形态演进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史学理论研究》2005,(4):155-156
一、圆桌会议全球化与全球史观…………李世安等(2005·1-4)《经济—社会史评论》首发座谈会…………………侯建新等(2005·2-4)世界史和世界史体系………何芳川等(2005·3-4)科技发展与历史观念变革———纪念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发表100周年笔谈……………刘建国等(2005·4-4)二、专题研究史学理论结构的非平衡发展———西方和古代中国的比较……………徐浩(2005·1-21)汉文化的必然抉择———再论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何芳川(2005·1-31)礼俗文化的再研究———回应文化研究的新思潮………………刘志琴(2005·1-40)宏大叙事的缺…  相似文献   

8.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期数和页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江泽民(3·1)……………………………………巨大的鼓舞本刊编辑部(3·3)……………………………………………………………………笔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认真读一点中国历史龚书铎(4·1)…………………………………………………………学习江泽民总书记的贺信,进一步推动北师大历史学科的发展郑师渠(4·4)……………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陈祖武(4·6)………………………………………………………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瞿林东(4·7)………  相似文献   

9.
学术前沿“中国传统社会基本问题”笔谈………………………………………………………………………………………………1唯物史观是发展的理论………………………………………………………………………………………………王和1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结构及其演进轨迹的思考………………………………………………………………葛金芳1历史的进步与退步:以“大一统”观念为例……………………………………………………[以色列]尤锐(Yuri Pines)1“唐宋变革”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史学理论2叨7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方卫兵)毛泽东思想研究2(X) 7.2邓小平历史方法论探讨(郭大俊)科学社会主义2的7.1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朱佳木)历史研究2加7.1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李良玉)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X) 7.2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想理论对中共历史研究的启示(韩璐)北京党史2(X) 7.2民革十年来参政议政实绩及其启示(民革中央调研部)团结中俄腐败比较研究(该龙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佣7 .1经济政治毛泽东与建国初期新中国国家利益的争取和维护(张俊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X) …  相似文献   

11.
【学者访谈录】探索中国古史的深层底蕴———高敏先生访谈录刁培俊 韩能跃 (2 :5 )从英国史研究到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访钱乘旦教授邹兆辰 (10 :10 6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王占阳 (1:5 )近世“经世文编”赓续潮流述论沈 艳 (3:10 8)关于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苏凤捷 (4 :5 5 )晚明治统与道统框架下的通史编纂———以郑郊《史统》为中心的考察钱茂伟 (4 :6 3)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围绕“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的讨论董正…  相似文献   

12.
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笔会对文化不能“革命”··············……李侃(2:1)泼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朱绍侯(2:2)五四精神和传统文化···············,··……苏双碧(2:3)纪念五四深入研究五四············……张宪文(2:4)谈五四精神·························1···……龚书铎(2:5)五四与今天······························……靳德行(2:6)五四运动与民族文化的充实提高···…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科学编者按:1997年8月19日,本刊编辑部与世界历史所“青年史学沙龙”联合举办唯物史观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科学学术讨论会,现将部分发言依发言顺序摘要发表如下:坚持唯物史观要注重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于沛唯物史观的诞生对历史学...  相似文献   

14.
呼马恩的预见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祁品三)《研究与借鉴》1985一1论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研究 (吴晓明)·《复旦学报》1985一3历史个性研究与系统方法引进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一3试论经济史与经济科学、历史科学的关系 (张永东)《社会科学评论》1985一  相似文献   

15.
工历史学理哈必须坚持历史科学中禹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地位·····················…….凌汉如(3:1)历史研兜工作要厚今薄古、在总路技钓光浑照植下大跃进······“·“…….格寿南(7:1)厚今薄古与地方志编纂工作座扶祀录·····~············……安徽师姚学院历史系(7:4) 11太平天国革命史资料及猫述有关太平军在徽州活动的一些史料··~·一·一····……清·胡晋柱遣稿江光泽采录(1:27)关于彼澳曹兀支祠的壁口是太平天国嫡系部队所褚的考扯···········一·····……(1:52)演《…  相似文献   

16.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第一次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之一。2.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也是唯物史观的基石:(1)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2)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的观点贯穿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和突出贡献。对于唯物史观这一博大精深的理论,已有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将唯物史观演绎到一个高深的理论层次,从新的视角来研究、阐述却是相当不易的。10多年来,山西大学哲学系薛勇民教授知难而进,坚持以睿智的眼光反思传统唯物史观,其思考与研究的学术成果集中反映在他新近出版的《走向社会历史的深处———唯物史观的当代探析》一书中(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在这部书中,作者始终站在马克思、恩格斯等“思想巨人”的肩上,坚持实践…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还是马克思主义引导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伟大事业的经验有三条:一是把唯物史观庄严地写在党旗上;二是学好用好唯物史观是党取得伟大事业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三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以历史主动性不断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起源问题谈到我国近年来的重大发现 ‘’“’“”“’“”’‘…‘··········……贾兰坡(1:11)河南冶金考古主要收获·,·……李京华汤文兴(3:40)中国瓷器的戈明和发展t············……博振沦(1:27)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讨论述评】········……艾力云(1:1)重视生产是中国农民战争的优良传统 ·‘二“、···············……少:沼}业(1:23)关于评价农民农争历l赶作用的几个问题 ···········,··,·····一王宗嚏王照(2:90)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应当继续讨偌 ‘”t““·二“·…  相似文献   

20.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4(4):144-145
特 稿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马大正 ( 3·1 )“东北工程”与中国东北史的研究李国强 ( 4·1 )边疆学理论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李大龙 ( 1·1 )“边疆”一词在世界主要法系中的镜像 :一个语源学角度的考察张世明 ( 2·1 )中华疆域观念与历代边疆政策———以东北疆域为例张碧波 ( 2·1 2 )边政研究两汉国家边防战略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黄今言 ( 1·1 5)至元末元军征黎时间考辨王献军 ( 1·2 7)蒙藏事务局与民国初年的边疆治理论析孙宏年 ( 1·3 0 )绿营兵与清代的西南边疆秦树才 ( 2·2 2 )论清末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