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入港,次年赴台。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相似文献   

2.
解说乡愁     
正乡愁,应当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尤以我们中华民族为甚。在中国,乡愁十分古老。《诗经·小雅·小弁》即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就是故乡之地、父母之邦。在古代,古人对家乡眷恋的表现内涵十分丰富。这里我们仅以诗词为例,粗略地举例说明。一是衣锦荣归,比如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比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三是表达对故乡情感的,比如张九龄《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  相似文献   

3.
我初读鲁迅的小说,尤其是《阿Q正传》、《药》、《离婚》和《祝福》诸篇,总以为他对故乡过于苛求,甚至于有点吹毛求疵。我想,这大约是由于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经历了家庭从小康而坠人困顿,在人生途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因而就迁怒到这些人和这些事上去。不仅如此,我还听说他还不愿把“绍兴”二字填入乡贯一项。后来再仔细的读他的书,觉得自己这些想法是很幼稚并且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乡愁     
小时候看过余光中的《乡愁》,总觉得那是一种得瑟,觉得自己要是离开了家,那就是鸟儿飞上了天空,鱼儿游入了水中,自由得会忘却一切;总是喜欢幻想,幻想要是自己有一天也考上了外地的大学远走他乡,也一定不会儿女情长地思乡。  相似文献   

5.
阮义忠当时供职于一家旅游杂志,收入多用来购买摄影画册,因此买不起车,靠着一本《台湾客运车价目表》走遍了岛上的大小角落,而且他还专挑终点站去探险,赶在都市的触须还没有探达之前,去造访有缘的乡亲们,此类照片多收录在他们的随笔作品集《人与土地》之中.  相似文献   

6.
乡愁淡水河     
去台湾前,一个喜爱美食的朋友正看热播的台湾电视剧《命里注定我爱你》,她被剧中女主角的故乡姜母岛上的姜母茶和姜母包所吸引,一定要我带她看一看姜母岛。到台湾后,我看到很多小吃街上都有卖姜母鸭的招牌,就问一个当地人,姜  相似文献   

7.
正这个病毒实在不一般,戴着新型皇冠,如太阳帽子般炽热,己亥末庚子春,它向欢天喜地过节的人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居家自我隔离第九天了,今日正月十一,立春,我要研究一下这顶帽子,这是一顶什么样的帽子,当被对手击晕后,醒来的第一件事,我得清楚,对手是谁?什么样的对手能有这样的力量。我有问题都问《辞海》,我的"问为斋"中有四个版本的《辞海》,这个应该权威,我逐一解读。1979、1999版的《辞海》,只有"病毒"条,它的辞条比较长,我摘要一些: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有机体。一般能通过细  相似文献   

8.
李元元 《世界》2013,(9):44-49
离开《十七岁的单车》已经很多年,当年身穿浅咖色速递员制服,扛起一辆银灰色变速车走在斑驳城市中的崔林,至今依然有着文艺片的气息,像在橙黄温暖的调子里,讲述一个朴实而悠长的故事。时间在他眼中留下的只是一种水滴石穿的力量,在近期热播剧《精忠岳飞》里,他饰演的抗金名将张宪以一身雄姿英发的细鳞甲、斗笠盔登场,将北方男儿的纯真性情淋漓挥洒。  相似文献   

9.
据说,天下人分四种:正经的、不正经的、假正经的、假不正经的。沈宏非呢?他假不正经地写专栏,假正经地接受媒体采访,不正经得哈哈大笑……然而,他是个正经的人。五六年前,沈记老字号在《南方周末》打下"写食主义"的金字招牌,一场飨宴引来  相似文献   

10.
顾全 《古今谈》2010,(3):52-52,64
正当江苏卫视的一档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博取了全国收视榜首之后,其他电视台如坐针毡,开始“蠢蠢欲动”。于是,浙江卫视、湖南卫视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造出了《为爱向前冲》、《我们相亲吧》这两档相亲类节目来跟江苏卫视媲美。三档节目真当是使出浑身解数,各自打得火热,  相似文献   

11.
胃知乡愁     
什么是乡愁?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们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我们的诗人们,吟咏着心心念念的乡愁,从古到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蕴涵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相似文献   

12.
熊召政 《山茶》2009,(3):90-97
那一年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的我,忽然想起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对于“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非常推崇。于是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船,带上弦歌与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也想体验一下唐人的闲情,自告奋勇地去寻找客船。帆船找不到,觅得一只机动画肪也好。数日后,朋友沮丧地告诉我,  相似文献   

13.
有些歌是不能随便听见的。那天开车回家的途中,电台DJ用播放老歌时特有的幽怨又情意绵绵的声音说,这是陈晓东的《风一样的男子》,你还记得么?  相似文献   

14.
4月8日,人大教授张鸣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了一条消息:4月,自己将奔赴杭州、绍兴、宁波等地举办讲座,主讲自己为辛亥革命百周年而写的历史新作——《辛亥:摇晃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正苏州别称姑苏,上了年纪的老苏州,总会记得自己曾经住在哪一条小巷,这条小巷的由来、沿革、有什么历史内涵。最近我正在进行地名调查工作,从中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地名,今略举数例与读者分享。城不变,道也不变姑苏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今天的苏州古城,城址基本未变,与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宋《平江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仍然是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  相似文献   

16.
芒种乡愁     
纪红 《贵阳文史》2013,(4):83-83
芒种,麦熟,种谷记忆里,有麦子香如故在时间的对岸守望麦田,获得温暖在麦芒上享受阳光,幸福而疼痛一茬一茬的乡愁,收割不完时值芒种,布谷声欢,那不变的"布谷布谷,快快播谷",依然让人联想起家乡和麦田,如初的熟悉和亲切,无改的思念和热爱,如今却是"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生有芒种时节的乡愁。《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之"芒",指麦类有芒作物成熟待收割;之"种",指谷类作物要播种。没有哪一个节气能像芒种这样更接地气更有乡气,也更让我思乡怀乡和望乡。"杏子黄,麦上场。"  相似文献   

17.
黄燕 《神州》2012,(21):290-291
“小确幸”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来自村上春树的随笔,《兰格汉斯岛的午后》轻松得读完都能马上忘记,文章写的都是生活琐事,透过村上敏感独特的视角,日常平平无奇的闷人事物都变得轻松可爱.而且充满幽默感。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2017,(12):22-23
这里没有大气磅礴的奇山异水,有的只是先人们对于风水最原始的智慧;这里没有辉煌知名的大专家,有的只是用一生做好篾匠这件事的历代传承;这里没有名声大噪的山珍海味,有的只是劳动人民最为纯粹的农家美食.中华文明的精粹和人类文化的情感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桐庐县江南镇小山村——彰坞村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原始乡村的情愁寄托和村落的匠人匠心,拂去人们平日里的浮躁,让心灵得到释放.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中国近代通史》近期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卷,约550万字,各卷名称如下:第1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第2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第3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第4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第5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第6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第7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第8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第9卷《抗日战争(1937—1945)》,第10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本书的出版,完成了近代史研究所几代人的夙愿。对于1840—1949年完整的中国近代史来说,本书的撰写还是一个尝试。本刊特别约请我国近代史学界几位著名学者通过笔谈的形式发表看法,以期引起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构建兼容并包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中国近代通史》近期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卷,约550万字,各卷名称如下:第1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第2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第3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第4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第5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第6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第7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第8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第9卷《抗日战争(1937—1945)》,第10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本书的出版,完成了近代史研究所几代人的夙愿。对于1840—1949年完整的中国近代史来说,本书的撰写还是一个尝试。本刊特别约请我国近代史学界几位著名学者通过笔谈的形式发表看法,以期引起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