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清朝关外一个流放罪犯的场所。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宁古塔(今黑龙江海林、宁安)是清初著名的流放地之一。宁古塔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主要是指在清初遣戍制度之下,那些因反抗清朝统治、或触犯刑律、或因其他种种原因遭受惩处而被遣戍到这一地区,以备屯种、筑城、置驿的人(包括犯人及其亲属)。这些流人中有高官大吏,也有文人学者、名卿硕彦。顺治十六年(1659年)被遣戍到宁古塔的方拱乾就说过:宁古塔"华人(汉人)则十三省,无省无人"(方拱乾:《绝域纪略》)。足见宁古塔流人来自地域之广泛。而  相似文献   

3.
詹俊峰 《清史研究》2023,(5):125-135
受曾静案影响,吕留良后人被流放宁古塔,成为清代历史上影响很大且为后人所熟知的流人案例。通过查阅满汉文档案,并结合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其后人于乾隆三十年前后又从宁古塔被发配到齐齐哈尔,形成再次发配事件。该事件缘于其孙子吕懿兼和曾孙吕敷先违例捐监事发,经过严厉审查惩罚,将其再次发配。透过此次事件可以看出,该案件对清代的流人政策产生深远影响;亦推动我们重新审视宁古塔流人的境况,一方面宁古塔可能并非学界所认定的那样苦寒不堪,另一方面宁古塔流人的生活相对容易,并非学界所描述的那样异常凄惨。  相似文献   

4.
一、宝伊局的设立过程清代文献中关于宝伊局的记述非常简单。《新疆图志》卷三十四《钱法》部分对迪化、阿克苏(附库车)、喀什噶尔等铸钱局的设立及运行都有专节叙述,叶尔羌、乌什两铸钱局虽未作专节叙述,但也都有交代,惟对宝伊局只字未提。《西域图志》卷三十五《钱法》中关于宝伊局仅简单记有一句“伊犁于乾隆四十年设局”。《总统伊犁事宜》及《西陲总统事略》虽有记述,但也很简单。①实际上清政府对设立宝伊局是很重视的,自始至终都是在乾隆皇帝的亲自过问下筹划的,这在清代档案中都有具体而详细的记载。其中曾担任过阿克苏参赞大臣,对…  相似文献   

5.
清代满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清入关后的满族史,不能不研究驻防八旗,研究驻防八旗,必然涉及到满城。满城,即清代八旗兵的驻防城,是清代驻防全国各地的八旗官兵及其眷属的居住地。它与清代八旗驻防共兴衰,相终始。因此,对满城兴建、规模、作用及其废弃的过程,进行一番考察和分析,不无意义。本文拟就上述略表浅见,疏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一 1973年,在泉州石井一座唐墓出土了一块墓碑,碑长54厘米,宽41,5厘米,厚4,5厘米,顶部用篆体横书“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正义为楷体竖排,字迹清晰可辨。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姓陈,系给事郎、泉州府参军许元茼的夫人,逝世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其高祖为长乐县令,秩满后迁居福唐(今幅清市);其曾祖名陈僖,喜欢结交豪杰,故“门有敢死之士”,为“闽中豪族”。  相似文献   

7.
1998年春,海林市长汀镇哈达村村民王清来,在其村北二岗崴子山北坡种地时发现一枚银元宝,并主动交给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收藏.  相似文献   

8.
戏曲活动在宁古塔流传已久。远自清代康、乾伊始,至民国时期,相继有昆弋、河北梆子、京剧、蹦蹦、评剧等戏班在宁古塔的庆春茶园、宁安茶园(后改为兴宁大午台,即老剧院)回定剧场演出。每年除在固定场所演出外,宁古塔城内外的十八座庙宇,从春三月起到九月九日止相继都按祭期有庙会,至少演上三天戏。就连满族披甲每年一度的比弓箭的旗亭子(位于现在造纸厂后身)比武时期,也要唱上三天戏。此外大户人家寿辰、嫁娶也有亲朋送戏的习俗,至少也要唱三天。衙门集会,庆贸办堂会有时也要唱一天。这些旧习俗的延续流传,每年戏班在回定剧场以外的演出,就长达半年左右,既是旧戏班演出安排的惯例,又是戏班长年的生财之道。相应地为了维持其演出秩序,求得生活,被社会上视之为下九流的  相似文献   

9.
宁古塔城,在清中期以后,是汉、满、回等各族杂居的地方。就拿回族来说吧,康熙年间,始有回族张、杨二家来宁古塔经商。以后回民逐有所增,至民国年间,已由同治年间的二百多人发展到四百多人,约二百余家。其中有米、杨、白、韩四家以开碾磨房为业,有一家宰牛卖肉、有两家挂幌开回民饭馆,即海仙园和张包铺,其它各家除部分人在牛马市场做经济交易外,均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吃,在城内坐卖或走街叫卖,以小本经营维持生活。他们做的各种小吃,品种繁多,味美可口,经济实惠。回民小吃,在塔城是独具特色的。每天从早到晚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持续不断,每当夜晚戏院的锣鼓声停止  相似文献   

10.
宁古塔吟草     
柳成栋 《黑龙江史志》2000,(3):F003-F003
  相似文献   

11.
爱新觉罗家族史上赫赫有名的"宁古塔贝勒",其实不过是"六台子寨主",比较正规的汉字对音应当是"宁公台贝子",更接近史实的对音应当是"宁公台额真"。对此,论辩证如下。  相似文献   

12.
清代奏事处是负责承接奏折、传宣谕旨、引带召对人员及随侍御前坐更等事宜的专门机构。早期奏折显示,自康熙中期始,清帝即已持续不断地从内务府等处拣选人员充任专职奏事官员,负责奏折递送等事宜,这可视作奏事处发展的初始阶段。后经雍、乾二帝对各项规制的逐步完善,至迟在乾隆中期,奏事处已走向成熟并有内、外之分。位于乾清门内的内奏事处由太监组成,位于乾清门外的外奏事处由内廷侍卫、内务府与六部官员组成。为了强化奏事处的职能,雍、乾、嘉、道、咸诸帝皆从"密"与"速"的角度进行过整饬,然而直至清末,奏事处的诸多弊病依旧未能根除,这与清帝"有治人无治法"的治国理念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郑永华 《清史研究》2013,(1):150-153
关于清代宗室世子,学界目前虽续有涉略,但因无专题研究,尚未取得一致意见。①这不仅使通行的辞书前后矛盾,令人莫衷一是②,也直接涉及相关史表的编纂。今检索史料,略为勾勒考辨。"世子"一词,文献多将其源溯至《礼记》。《辞源》释世子为"帝王和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叫太子。《礼·文王世子》:文王为世子。清代亲王的嫡长子封世子"。③《公羊传》谓:"世子,犹世世子也"。陈立义疏《白虎通》"爵篇"更说:"所以名之为世  相似文献   

14.
清代福建驿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的邮驿制度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代,终结于清朝光绪年间。在这种制度中,驿站负责免费传递政府公文、官员信件、军事文报以及外交使团信件等,它实际上扮演着“国家大动脉”的角色,对传宣号令、巩固政权、飞递军情以及发展社会经济等都起着重  相似文献   

15.
乾隆三十二年,清廷在漠北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两地设立官学,要求蒙古王公按季入班学习,后改为一年六班,每年选取二十余人,学习内容为满蒙文翻译、法令、办事程式和礼仪等。该官学不在清朝学校系统内,不分等级,不考核,不参加科举,无专门教习和统一教材。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官学脱胎于蒙古王公在衙门的值班制度,是值班制度的副产品。清朝在科布多设立官学的目的是让各部王公入班帮助参赞大臣处理事务,顺便学习满蒙文翻译和起草文件,以更好地协助参赞大臣,进一步在中央边疆治理中发挥作用。至清末,因清政府财力吃紧,再加上官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被裁撤。  相似文献   

16.
清代黄马褂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黄马褂,是时代特色和民族色彩兼备的中国传统服饰。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指出清代当时以为最特别重要衣着,即‘钦赐黄马褂’。事实上,在《康熙万寿  相似文献   

17.
清代提塘考     
刘文鹏 《清史研究》2007,1(4):87-91
提塘,顾名思义,是指管理塘务之官员,在明清时期地位不高,但职能重要,在当时的政治和行政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影响着很多重大事件。学界尚无专门文章对此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会典、实录和奏折档案等材料的梳理,力图揭示清代提塘的职能及其运行状况,以求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18.
清代初期的宁古塔名震中外,永载史册。但其风俗传闻较多。本文以清初在宁古塔地方生活过的几位汉人著作中明白无误的记述为依据,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9.
张仁康 《历史地理研究》2023,(1):154-156+163-164
隋代蜀地新城郡为南朝宋旧郡,一般认为其故址在今三台县境。结合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山川形胜和民俗调查,参隋大业九年《隋新城郡东曹掾萧平仲诔(并序)》等材料,可以确定新城郡故址应在今射洪市香山镇新城坝。  相似文献   

20.
清代陵寝地宫金井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陵寝建筑中,居于地宫核心位置——棺床之下正中央的金井,是整座陵寝建筑中一处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地方。关于金井,有许多神奇的传闻,说法主要可分为两类:一说金井为选勘陵址时所点的"风水"之穴,"直通地中,以交流生气";另一种则以"井"附会,认为金井内有水,甚至是一股终年不竭不盈的泉脉,等等。从清代丧葬典仪方面的有关档案可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