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的阴平正道和阴平斜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历史上的阴平正道和阴平斜道的路线问题,史学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笔者在此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再对这个问题作一探索,以期得到方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证了阴平道这一名称从西汉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划到现代作为由甘肃文县入蜀道路名称的转变过程。这条道路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左担道,但宋代以后,阴平道逐渐取代左担道,成为这一带交通道路的总称。  相似文献   

3.
《四川文物》2021,(5):17-27
2020年11月,青川县文物管理所对四川省青川县境内的阴平道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新发现了写字岩、落衣沟、金桥、碑湾里栈桥立柱孔等遗迹,为研究阴平道的开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百雄关遗址是阴平道上保存最完整的关隘遗址,对研究明代川北地区汉、番、羌民族的发展史极为重要。部分地段碥道保存完整,对研究川北地区古蜀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青溪古城对研究明代川北地区的民族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遵义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阳平,极少数读去声、阴平,个别读上声。遵义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阴声韵。和普通话相比较,古入声字在今遵义方言韵母中的分布自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阴平道初探     
<正> 阴平道是汉晋时阴平郡境内之陇蜀通道。这里山高谷深,原始森林茂密,人烟稀少,为蜀道中至为艰险的一条,至今尚鲜有研究、考察者。但历史上本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军事原则,行此险地而取得成功者,代不乏人。较早且最著名者,首推  相似文献   

6.
遵义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阳平,极少数读去声、阴平,个别读上声.遵义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阴声韵.和普通话相比较,古入声字在今遵义方言韵母中的分布自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7.
川北广元、绵阳境内金牛道、阴平道上480多公里的古道,是一条古老、神奇的剑门蜀道。千百年来为后人留下说不尽,道不明的谜团。  相似文献   

8.
贵阳话两字组有连续变调,涂光禄《对〈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一文的几点意见》(《方言》1982年第3期)曾论及,本文具体说明AA式叠音名词的各种变调现象。贵阳话动词和形容词没有象普通话那样的AA重叠式。贵阳话有4个单字调:阴平[]]55阳平[J]31,上声问]53,去声[/]13。贵阳话阴平字(古平声清声母字,普通话阴平)和上声字(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普通话上声)构成的叠音名词不变调。例如(举例光标明调值,例词只标声韵):[]门包包Pan粑粑pa杆杆ban刀刀tau单单tan车车is‘e猫猫man缸缸haD弯弯nap钉钉tin哥哥ho烟烟l…  相似文献   

9.
蜀地对外交通并非像李白诗中所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是有着四通的地区。本对北道中的褒斜道及秦汉时期的三次维修,石门的开凿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金牛道、阴平道、斜骆道、骆谷道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古江油得名蜀汉江油戌。《三国志》载 ,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 ,凿山通道 ,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艾以毡自裹 ,推转而下 ,将士皆攀木缘崖 ,鱼贯而进 ,先登江油”。邓艾取江油关以后 ,沿涪江而下攻绵竹 ,直袭成都 ,蜀中已无险可守。1982年 ,在江油市太平镇河西普照村的汉王台一地 ,出土了三枚铜驽机 ,俱有铭文。其中一枚系有景初二年等铭文的魏弩机 ,另一枚从制形和铭文与四川同类弩机比较看来 ,应为蜀弩机。在同一地点出土魏、蜀两种弩机 ,又是在阴平古道去成都途中 ,显然与邓艾伐蜀有关 (图一 )。1983年 6月 ,在江油市…  相似文献   

11.
古江油得名蜀汉江油戌。《三国志》载,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江油”。邓艾取江油关以后,沿涪江而下攻绵竹,直袭成都,蜀中已无险可守。  相似文献   

12.
在"两山论"背景下,开展生态旅游能很好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而自然保护区富集的自然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不二之选.本文分析甘肃省陇南市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李子坝村和四川省广元市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阴平村两个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现状和异同,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从生态...  相似文献   

13.
简讯     
蜀汉江油关位于涪江上游的平武县南坝镇。这里群山耸立,沟谷纵横,到处悬岩绝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对此地就十分重视,立国初年便在此驻守重兵,设江油戍(即江油关)。公元263年,曹魏派钟会、邓艾率军伐蜀。邓艾取道阴平,偷袭江油关,蜀守将马邈不战而降。江油关失守,魏军长驱直入成都,蜀汉就此灭亡。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北京内城的“小器作”(“作”字读阴平)就全关闭了。小器作专门修理硬木家具(“硬木”一词,南方话称为“红木”,包括花梨、紫檀等贵重木料)。椐老北京所言,小器作专营修理,并不制作。后来修理活儿渐少,小器作才做些小家具出售。我熟识的一家小器作,位于西四北大街路西,名为“顺发和”,经营者河北深县人赵某。  相似文献   

15.
今四川绵竹县城西二里许有蜀汉诸葛瞻父子墓。 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后主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炎兴元年(公元263)冬,魏征西将军邓艾攻蜀,采取偷袭手段,“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直取江油,进逼涪城(今绵阳)。魏军猝至,蜀汉朝野震动。诸葛瞻奉命督诸军拒艾,至涪停住,前锋破,退保绵竹。艾遗书诱降,瞻怒,斩  相似文献   

16.
淡泊斋主 《神州》2011,(7):68-73
三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已使报恩寺受到严重的破坏。现将淡泊斋主40年前所写文章刊发,以见其当年风貌。两次出差平武,均闻报恩寺之名,但来去匆匆,无暇往访。因为甲武地处川西北高原山地区,《禹贡》梁州之境,周秦时为氐羌地,汉为阴平道,西魏置龙州,隋为平武郡,唐改为江油郡,宋又改为龙州,元为龙州宣尉司,明改为龙州宣抚司,清改为龙安府。  相似文献   

17.
古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峡溯长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人蜀的焚道,自甘肃人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人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等道路,泛指古时人蜀的水陆通道,这是广义上的蜀道。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上的特指概念,即由关中经过汉中通往四川的陈仓道、褒斜道以及由汉...  相似文献   

18.
高颐阙     
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县城东七公里处,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汉代石阙(图一)。高颐阙分东西两阙,故也称为"双阙",两阙相距13.6米。高颐阙即西阙,阙上北面铭文曰:"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檐端每端一字,亦书上述铭文,如瓦当形状。铭文属隶书体。东阙现在仅存阙身,清代曾修复石刻顶盖,也仿瓦当形状。高颐阙的檐部下层雕刻角柱和方斗(图二),阙总高6米(包括台基),阙身分母阙和子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巴、蜀是先秦时期的两个重要诸侯国,境内生息着不少兄弟民族,其中最强盛的一支,就是氐人。这支民族在古蜀国内居于统治地位。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较大的民族之一。他们特别活跃于两汉及南北朝时期。氐人,在五胡十六国中曾先后建立了前秦、后凉两个政权。又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仇池园”、“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封建割据政权。隋唐以后,吐蕃兴起,白马人居住地区处于唐蕃争夺的中间地带。此后,史书记载氐人的活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民族的原因,在陇南的地域文化中,石文化在内容、形式诸方面都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陇南原是古代氐羌民族的世居地,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过仇池、宕昌、式都、武兴。阴平五个氐羌民族的地方政权。历时280多年后,这五个政权被吞灭,民族被融合,然而,氐羌民族的民俗文化却传承至今。尤其在古氐羌民族后裔聚居地的文县、宕昌等山区,居有石屋,行有石栈,耕有石田,葬有石棺,祭有石寺,有石器的民俗成为陇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 古风犹存羌石屋 陇南地区有好多地名都是以石命名的,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