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书》是第一部明代全史,但于晚明史事多有缺略,于明清关系亦有所回避。本文对《明书》具体缺略情况和回避情形进行了考述、分析,希望能为明史研究者更好地利用《明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明书》是清初史家傅维鳞(1608—1667)编纂的纪传体明史,共171卷,记事多有详于《明史》或《明史》所不载者,对明史研究颇有参考价值。作为参与顺治朝官修《明史》的翰林院编修,傅维鳞深知实录与野史之弊,故其治史态度堪称严谨,所修《明书》质量亦高。不过,同任何一部史书一样,凭个人功力修竣的《明书》,也难免有前后抵牾、史事记载舛误之处。就笔者所见,有如下十则。一、前后抵牾五则卷13《世宗肃皇帝本纪》记:“庚午,葬武宗于茂陵。”①而卷12《武宗毅皇帝本纪》则云:“九月庚午,葬康陵。”前后矛盾。实际茂陵是宪宗陵寝,庚陵才是武宗的陵…  相似文献   

3.
《明书》是清初史家傅维鳞(1608—1667)任翰林院编修时所纂纪传体明史,因《四库全书》仅列其入存目,并加以否定,学界对《明书》多有误解与轻视。本文由反驳《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书》的批评入手,从《明书》对官修《明史》的影响、对明史研究的价值以及作为第一部明代全史的史学地位等方面,对《明书》做了相对全面、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论《管子》的早期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编定的《管子》就可能是分为十八卷,编排为八组的。这种本子从汉代到北宋的流传从未中断。唐人尹知章注三十卷本北宋中期已残,仅存十九卷。二十四卷之今本正是以十九卷本为基础,并用十八卷本补足其后五卷,同时从《通典》中出杜佑之注加进去,又据杜佑之言改题为房玄龄注。这一合编工作刀“大宋甲申”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杨忱所为。  相似文献   

5.
6.
《五经正义》的编纂是唐初文化政策和经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唐初统治者重视儒学,《五经正义》的编纂是唐初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唐初经义繁杂,《五经正义》编纂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统一经义。《五经正义》由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主持编纂,历经初撰、修订以及最后定稿三个阶段,耗时十四年,代表了唐初学者的主流认识,也是唐初经学宗尚的集中反映。《五经正义》是在南北朝隋代经典义疏的基础上成书的,其中既有对前人旧疏的袭用,也有对前人旧疏的删节、剪裁以及驳正。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方志》2003,(4):85-85
《广州市志》续修工作已进入资料汇编验收及志稿编写阶段。为了加强对续修工作的指导及志稿编写规范化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举办了续修志书业务培训班 ,还组织志办修志专业人员根据各自的业务分工 ,认真思考有关卷或分志的编写问题 ,提出更具体并具有操作性的分志编写要求。志办将培训班讲课内容、分志的具体编写要求、有关续修文件编辑成书———《续志编纂要览》。主要内容 :地方志基础知识、志书编纂基本理论、广州地区新旧方志述略、续修广州市志篇目特点、续修资料收集及资料长编编写、续志述、记、人物志编写要求、续志各分志编写要求…  相似文献   

8.
张昊苏 《文献》2018,(2):68-73
通过对《汉书·艺文志》中"省"字例的考察,可认为冯商受诏重新整理《史记》,很可能在刘向生前完成四篇、最终完成七篇补亡,其动态过程见于《艺文志》著录。该本在单行以后被合并入扬雄续史中,故其名不彰。另外,在民间流传中,《史记》可能存在一百二十四篇的残本。诸种版本最终汇合成至今仍通行的百三十卷本《史记》。通过这一研究,可初步确定早期《史记》的流传谱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方志》2006,(6):21-21
《宁夏通志》自2001年正式启动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参与和修志同仁的努力下进展比较顺利,有希望在2008年向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献礼。在《宁夏通志》的编纂过程中,自治区领导亲自挂帅,马启智主席担任《宁夏通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冯炯华副主任担任《宁夏通志》主编。  相似文献   

10.
论《国语》的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是关于春秋时代“语”的汇编。《国语》虽非一时一人所作,但它反映着编纂者的目的和思想。《国语》的编纂思想,是一种重德重民的天人观与讲求君臣“相听”的君臣观的有机结合。从《国语》中反映出的阴阳五行、古帝王传说、君与主、宗周重楚等方面考察,《国语》的编定应早于战国晚期成书的《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诸书,当在战国中期。  相似文献   

11.
清代承袭历代修史制度,开设各类史馆颇多,纂修史著亦丰,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史学遗产。国史纂修,是清代官方史学编纂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乾隆朝纂修的"五朝国史"较康熙朝"三朝国史"、雍正朝"四朝国史",体例更加完备、内容更加丰富,开创了国史纂修的新局面,促进了清代国史纂修制度的完善,成为清代官方史学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明代杭州府志有七次编修,万历《杭州府志》是最后一部,也是杭州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方志,但迄今未有对此研究者。本文从“修”的五种形式颇具特色、文献引用与记述多有创见、人物记述归属得当三个方面,探讨万历《杭州府志》的编修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热潮中的史书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史书编纂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 ,主要表现在 :由边疆史地研究引发对域外史地的研究 ;史地学者能够根据社会变动的需要 ,灵活变通地运用史书体裁、体例 ,撰述了一批具有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史地著作。这是对章学诚寻求史学变革之道的有力回应 ,反映了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部断代诏令文献总集,《西汉诏令》不是直接利用原始诏令文书汇编而成,而是通过辑录《汉书》中所载诏令文字编纂而成。《西汉诏令》为后世从正史中辑录档案文献,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方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相关的研究和总结,对现代档案文献编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京百科全书》的编撰较好地把握了百科全书的编纂规律。它以南京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为重点,具有地方性、全面性、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美观性等特色。它的成功出版是地方文献编纂史上的一大突破,为建立地方性学科南京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通史传统是指在长期、丰富的通史编纂实践中,中国历史学家逐渐形成的以通古今之变为核心的历史认识理论和通史编纂思想。通史传统是中国历史编纂学重要的理论资产之一。在世界史研究和编纂过程中,应当通过对通史传统的深入挖掘和不断发扬,赋予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学优秀传统和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7.
两晋之交著名的道教学者葛洪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不仅在道教及相关的化学、医学等领域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历史、医药、宗教文献的整理编集方面成就显著。还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道经目录,对古书的流传散佚情况也提出了非常合理的看法。葛洪在文献整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贡献,应该得到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宋初沿袭唐、五代以来次相监修国史的制度,在仁宗朝变为首相监修的同时,建立起以临时命官提举为特征的修史制度,监修国史逐渐变成了一个徒有监修之名而无监修之责的虚职。元丰五年以后,监修国史之职不再除授,修史但以提举修国史系衔。南宋绍兴三年恢复监修国史制度,九年又恢复提举制度,使监修、提举分领日历和国史的修撰。绍兴二十六年,监修、提举为左、右宰相分领,遂成为定制,相位虚,则由参知政事权领。  相似文献   

19.
金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统治者重视文治,设立国史院修史、记注院修起居注。国史院有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等职务分工,但国史院和记注院无专官,大都兼有别职。因涉及到国家机密,金朝起居注不甚完备,然而,终金一世,金朝修了多部实录,并两次编撰《辽史》,此外,还有译经所和益正院翻译或编撰一些史书。官方频繁修史,与统治者以史为鉴的目的及丰富的国家藏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细致地探讨了古籍伪书编撰产生的六类主要意图,并由此展开对不同伪书存在价值的挖掘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