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33年4月20日,国民党南京最高法院对陈独秀“叛国罪”案进行第三次公开审判。 在章士钊为他做了长达53分钟的辩护后,陈独秀站在被告席上要求自辨,并发表了自撰的《辩诉状》,对自己三十多年的追求和革命生涯做了一次自我总结。  相似文献   

2.
一、陈独秀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陈独秀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分为两个基本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为主线。他说:“清代鸦片战争,这是西欧资本帝国主义向长城内封建的老大帝国开始发展。也就是沉睡的长城内老大帝国封建宗法的道德思想制度开始大崩溃”。这一崩溃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历  相似文献   

3.
黄伟 《安徽史学》2007,(5):121-125
陈独秀科学思想具有特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渊源.他从物质技术和思想文化两个方面向国人揭示了科学的社会功能,形成了独特的观点.他倡导的科学精神包括求实和怀疑精神,反对专制的民主精神,实事求是的求是精神.指称陈独秀是唯科学主义与他的实际思想不相符.  相似文献   

4.
陈联俊 《安徽史学》2008,1(3):81-85
陈独秀的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很有必要对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进行研究.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与社会;社会发展.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现代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二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这个名字在本世纪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是非常响亮的。人们听到陈独秀的大名时,不管是高兴也好,痛恨也罢,都象章回小说里常说的一句话:“如雷贯耳”。可是在这以前,只有陈独秀其人,没有陈独秀之名。“陈独秀”这个名字是他在一九一四年才开始使用的。陈独秀一生用过许多名字,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含意,并同他的经历和思想演变有所联系。现在把他一生使用的名、字、号、笔名、化名,向读者作一简要的介绍,请修正、补充。庆同是他的谱名。据他的三子陈松年回忆,陈氏家族各代谱名中间的一个字,是由二十个字排列组成的,即“……天章衍庆遐,长远传祖德,永远振家邦。”①庆同是他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6.
家兄许俊千,武汉大学教授,曾任湖北软科学院院长,现年八十有五,30年代曾与陈独秀有过短暂接触。2000年春节,我返乡探亲,谈及此事,他为我详述了抗战开始时在武汉邀请陈独秀到华中大学作抗日演讲的经过,对陈独秀的思想和为人赞叹不已。 机遇难得:青年学子 面邀陈独秀演讲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由北向南规模日益扩大。原在北方及上海各地就学的大学生多屯留在武汉,有的在华中大学临时借读。学生人数剧增,抗日情绪高涨,自动组合,展开各种活动,有的下农村乡镇进行抗日宣传,有的组织救护到火车站接送伤员。 当时…  相似文献   

7.
孟红 《文史月刊》2008,(5):4-13
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中,最长寿的就是被后来称为党内“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在建党之前,他与李大钊、陈独秀有着同样的人生经历.由读私塾、考秀才、任教到赴日本留学,了解到共产主义思想,再回国革命。在我党创始之初的“一大”代表之中,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从上世纪20年代直至70年代,惟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毛泽东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已经妇孺皆知,那么.董必武这位中共元老又是走过怎样一条壮丽的革命人生路呢?  相似文献   

8.
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发行、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正式创刊。《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从1918年1月第四卷第一号开始,这本由陈独秀一人主编的普通刊物,转型为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轮值编辑的同人刊物,并且很快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想类刊物之一。由《新青年》杂志直接启动的文学革命加思想解放的白话文运动,为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话语工具、写作范本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思想,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就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个人与社会关系、社会运行规律、社会自杀问题、马尔萨斯人口论等社会学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产生提供学术的基础.陈独秀的社会学思想以中国社会为研究重点,注重研究中国的社会组织、社会阶级结构、社会阶层等理论课题,这为开创阶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奠定了研究的框架体系.陈独秀是中国马克思主叉社会学的先驱,在中国马克恩主义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20年夏,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等在上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开始着手对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委托江南造船厂钳工李中在该厂发起组织了机器工会。陈独秀和李中联合起草了《机器工会简章》。10月3日,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召开了上海机器工会筹备会。11月21日,上海机器工会在上海公学正式召开成立大会。为了对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工会予以鼓  相似文献   

11.
刘长林  刘强 《安徽史学》2015,(5):155-162
兼具政治领袖和文化名人双重身份的陈独秀,对1920年代的上海大学产生过重要影响。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五四时期思想界的明星,自然受到上海大学前身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学生的仰慕,他宣称的新文化新思想为学生改组学校提供了精神资源,新建立的青年团组织,也发挥了一些作用。学校改组时学生原拟推举陈独秀为上海大学校长,主要在于他的新文化人的名人效应。上海大学创办后,陈独秀作为中共领导人指派过陈望道到学校任职,并通过指导党团员活动,对学校事务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陈独秀的思想和主张通过中共在校内的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大学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显性的文化名人效应与隐性的政党组织运作,是陈独秀影响上海大学创立与发展,影响上海大学青年学子的两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花近楼诗存》是陈夔龙辞去直隶总督职务后在津沪租界十六年间创作并自编的系列诗集,时代虽已进入民国,但他秉持忠于前朝的封建道统,坚守士大夫的文化立场,并与同光体的代表诗人一起探索古典诗歌的各种形态,获得了同时代传统诗人和文学史家的尊重和认可。  相似文献   

13.
陈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党内长期的地位和威望,是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成为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历史条件;二、在粉碎"四人帮"后的历史关头所起的重要作用,是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成为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现实基础;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冲破原定议程.扭转会议方向,为中央人事调整开辟了道路;四、邓小平、李先念等人的一再提议,以及中央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的强烈呼吁,直接推动了陈云在中共中央领导职务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江西中央苏区所发生的“富田事变”与毛泽东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事变后毛泽东对其本人在处理富田事变中所犯的“左”倾错误不断反思并汲取了深刻的教训。在随后的革命岁月里,他不断深刻总结我党历史上处理解决党内矛盾的思想根源,最终形成了解决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弄清思想、团结同志”的原则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国家统一思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元康 《安徽史学》2004,20(4):78-84
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经历了前后截然不同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他主张国民党、进步党、北洋官僚三大势力平分政权,实行联邦制以结束国家的分裂状态.这一时期陈独秀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肤浅的乃至于错误的.第二阶段,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发生了质的变化,提出了通过人民革命方式,打倒帝国主义与军阀,最终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等系列观点,从而构成了关于国家统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虽存在若干失误,但与同时代人比较,仍不失为最激进、最彻底、最可行的国家统一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思想界矛盾斗争的产物,是在陈翰笙领导的农村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还与陈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受阻有关。它从1933年成立到1951年解散,工作重心和会址数度变迁,在各地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该会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保持"合法性"是其在国统区生存的基本策略;中共对该会的政治指导是通过在其中工作的中共党员的自觉行动实现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瑞敏 《史学月刊》2003,5(2):68-72
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已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并积极地探索具体的实现道路与模式。从农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发展与演变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富裕观和价值取向。一方面他以生产关系的升级来努力寻求现实中的平等发展与同等富裕,另一方面他又把经济的富裕与革命精神、道德建设对立起来,从而陷入取舍两难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8.
刘长林  李云飞 《安徽史学》2005,2(3):112-117
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针对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出现的信仰危机,提出了"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他认为以西方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思想、精神和方法,可以在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历史观等领域取代宗教,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信仰.他后来的思想虽有曲折,但并没有放弃"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在中国现代"以科学代宗教"的社会思潮的形成过程中,他起了主导性的作用,做出了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在开除陈独秀的原因和如何开除陈独秀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和冲突,主要表现在共产国际远东局想给予尽量多的机会和时间,要求陈独秀承认错误,希望他继续保留在党内;共产国际远东局最后同意开除陈独秀,主要是因为陈独秀在中东路事件上否定了"保卫苏联"的立场,不能容忍.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则更看重于陈独秀转向托派对本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以及他反对中共六大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