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凤 《炎黄春秋》2006,(6):66-70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新闻界的前辈李庄同志不幸于2006年3月3日辞世。噩耗传来,不胜悲痛。李庄同志德才兼备,为党的新闻事业特别是《人民日报》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李庄同志是我第一位上级,我是在李庄同志严格的训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缅怀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相似文献   

2.
钱江 《炎黄春秋》2012,(4):55-58
林韦是一位忠诚于人民的新闻记者,一个毕生追求真相和真理的人。他在前半生中经历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华北《人民日报》和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创建,始终是人民日报的重要干部。他成长在人民日报,挫折在人民日报。晚年,他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负责人之一,是在  相似文献   

3.
艺术对话录     
四十年前,我和杜应强同志同时任职于《汕头日报》。我任文字编辑;杜应强任美术编辑。当时杜应强以青年木刻家杨名国内外,他的作品频频在《美术杂志》《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发表,并进军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三十年后,他的国画作品登陆东南亚和台港澳市场,故宫、中国美术馆、联合国教科文  相似文献   

4.
李庄的境界     
五次近距离接触 回顾2006年,最令人哀伤的事,莫过于3月3日李庄同志逝世:当时,很想写篇怀念他的文章,一想到他是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新闻界头面人物:能上天安门、进怀仁堂、出入勤政殿采访的首席记者;第一批抗美援朝战地记者,并且是中、法、英三国记者组成的记者组组长;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记者团副团长;1957年去莫斯科帮助苏联创办《苏中友好》杂志的顾问、专家组组长……这么多显赫经历,真的不知从何下笔。  相似文献   

5.
汪子嵩 《百年潮》2000,(1):19-22
《人民日报》原理论部主任何匡同志因病逝世,我们这些当时和他一起工作的人十分悲痛。建国初期,全国干部和群众普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教材主要来自苏联。何匡同志是当时重要的俄文理论翻译  相似文献   

6.
我们“人民日报”的广大同志,对《乔木文丛》的编辑出版,感到格外高兴。乔木同志是我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识渊博的社会科学家,他又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是一位精力充沛、文采斐然的政论家。从50年代到80年代,乔木同志长期领导和指导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工作,为办好中央党报花费了大量心血。这些年来,随着人员更替,很多同志未能亲聆乔木同志的教诲,但从许多老同志的回忆文章中也获得不少教益。现在《胡乔木传记》编写组搜集了乔木同志当年有关中共党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大量谈话加以编辑出版,使这一份精神…  相似文献   

7.
他的新闻事业开始于战火纷飞的年代。60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第一报"——《人民日报》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他说:"我的一生都在《人民日报》度过。"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第3期《炎黄春秋》刊有《"异化"问题的讲座和周扬的遭遇》一文,追叙了周扬同志晚年的一些遭遇,读了令人感慨万千。文中插了一张照片,文字说明是"1983年4月8日周扬与人民日报同志交谈"。我初看时有点诧异。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在报社文艺部工作,除十年动乱时期外,同周扬同志常有接触。多次听到他在大会小会上的报告和讲话,报纸文艺宣传计划和重要的文艺评论请他审阅,在他晚年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9.
石耘 《文史月刊》2010,(3):21-23
<正>事件的宣传平陆事件起初并未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平陆县委机关报《平陆小报》(后改称《平陆报》)对该事件仍未有片言只语见诸报端。其实,据时任《平陆小报》记者的常建华同志回忆,事件发生的次日即2月3日他恰好就在张  相似文献   

10.
张振群 《江淮文史》2007,(2):134-145
张友鸾,李大钊的学生,早期报业名家邵飘萍的高足。在新闻界出道很早,是我国第一代受过正规教育、经验丰富的老报人。20岁开始新闻生涯,最早在邵飘萍的《京报》创办《文学周刊》,李大钊委任他为《国民晚报》社长,头角峥嵘名噪一时。他先后在14家报纸工作,人称“办报奇才、全才”,与新闻界名作家张恨水、副刊圣手张慧剑并称“新闻界三张”。  相似文献   

11.
50年前,《人民日报》在河北是歹省平山县创刊。1998年我有幸到京拜访了(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李庄同志。他告诉我,《人民日报》先后创办了三次,而在平山时除了里庄,还有东焦村,它们分处在光禄山的两侧。光禄山,位于河北平山县城南两公里,平山与鹿泉市(原获鹿县)交界处,本是太行山千万个山峦中很不起眼的一个。说它是山,其实高不过百余米。除了当地人知晓,外人知道它的很少。如果说它有些名气,也是近年来因建筑材料,特别是水泥而小有名气。其实半个世纪前,在光禄山下就竖起了一座丰碑,那就是《人民日报》在这里创刊,并走向…  相似文献   

12.
我和大年同志接触较早 ,但通常是在会议的场合。 1 996年 9月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历史学会联合举办“中国近代 ( 1 840 -1 949)重大历史是非问题系列讲座”,有幸请到大年同志作一次学术报告 ,我为他主持了这次报告会。作为晚辈 ,有此机会 ,实为荣幸。他讲的题目是《方法论问题》,一口气讲了两个多钟头。已是年逾八旬高龄的老人 ,仍然是那样认真 ,那样执著 ,很令人感动。讲稿全文刊载于《近代史研究》,《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分别发表了其中主要部分。这次报告和文稿的发表 ,在…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2000,(7)
20年前,即1979年,何匡同志和我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应意共机关报《团结报》的邀请,于10月间在意大利进行了12天的参观采访。为什么会有这次访问呢?原来一年前我们党开过十一届三中全会,遵循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内对外政策都作了大的调整。党的对外工作也着手进行根本性的调整,把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党际关系提上了工作日程。由于意识形态原因中断来往十多年的中意两党开始了接触。应《人民日报》的邀请,《团结报》曾派  相似文献   

14.
邓拓治史     
提起邓拓,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主编的《人民日报》和所著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杂记》,而对他在历史学方面的成就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5.
《江淮文史》2000,(1):137-137
作家沈从,过去在学创作上很有成就,建国以后却改行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坛上几乎湮没无闻。胡乔木在家中常提起这事,很惋惜。1956年,他就多次让《人民日报》副刊的同志去约沈写章,  相似文献   

16.
李何同志在建国初期曾任新华社驻莫斯科特派记者,后调《人民日报》国际部任副主任。他1918年2月出生于福建福州,自幼随父亲到广东汕头读书。1933年,他15岁中学毕业,到厦门大学念了一年进修班,接着考进厦门大学。在校内他开始接触进步同学,并秘密参加共青团组织,从事进步活动。  相似文献   

17.
徐东 《百年潮》2016,(4):36-38
正我的父亲——徐盈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云一时的著名新闻记者中的一位,公开身份是《大公报》记者,他活跃在"战时大后方"重庆的新闻界、文化界、经济界及军政界。实际上,他早已参加了革命,直接受周恩来、董必武同志的领导。自1936年起,他开始给进步刊物投稿,因与"七君子"有来往,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追捕。1937年,父亲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转战山东、山西等地抗日前线,报道抗战各个  相似文献   

18.
舒云 《百年潮》2001,(6):32-34
一小平同志逝世后,《人民日报》请陈锡联写一篇回忆文章。1997年3月6日,记者来到陈锡联家中。陈锡联向记者深情地讲述了他与小平同志相处的一些往事。此时,他还沉浸在哀伤之中。陈锡联说,作为小平同志领导下的老战士,心情很难受,这十多天睡不好觉。老首长嘛,我们好像失掉了什么。为更好地继承小平同志所有的遗嘱和托付,我研究了撒小平骨灰的报道,连听了两次,写得好。小平同志历史上的和十一届  相似文献   

19.
《百年潮》1997,(2)
负责编辑乔木同志文集的郑惠同志给我寄来几封存档的信件,有乔木同志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给邓颖超同志解释那年“七一”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有所思》四首七律的信,还有六月十五日给钱钟书先生的信,以及钱钟书六月八日、十八日给胡乔木的信,也都是关于那四首诗的。钟书先生的信中曾提到我。郑惠同志以为这些信件很能引起历史文化兴趣,一定要我谈一谈有关情况。其实,事隔十五年,当时种种,都已模糊,迫不得已,还是硬挤出一点材  相似文献   

20.
《文史博览》2010,(8):71-71
4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怀念胡耀邦,建议《文史博览》转载。 (湖南衡阳 傅长智) 编者答复:对于温家宝总理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已见诸全国各大报刊网站,我刊特编发了另外一篇回忆耀邦同志在信阳农场劳动的文章,刊发在本刊2010年第6期,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