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希军 《安徽史学》2004,(5):97-101
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大体是求是的.他高度评价苏俄初期的对华宣言,希望中国政府承认苏联,赞赏苏联在30年代中期的和平努力,认为苏联是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充分肯定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无私援助.胡适也谴责了苏联外交所表现出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二战后,胡适以冷战思维判定苏联外交是侵略、扩张性的.  相似文献   

2.
1949年1~2月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苏联驻华使馆却令人吃惊地追随正在逃亡的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至广州.有关苏联驻华使馆撤离南京的真正用意,是史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部分研究成果论证苏联、斯大林本人怀疑中国革命说法的基础.实际上,苏联驻华使馆撤离事件是苏联方面采取历史上惯用的双重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既不是苏联方面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判断失误,也不是苏联方面坚持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原则.相反,在意识形态(革命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苏联方面首先选择的是自身国家利益.苏联驻华使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撤退,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苏联在华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客观地看,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作为外交手段捍卫国家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从联共(布)和中共共同的革命利益出发,上述做法显然欠妥.  相似文献   

3.
周萍  刘畅 《黑龙江史志》2013,(9):115-116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向苏联政治的全面学习,首先开展理论上的学习,其次新中国也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及国家机构,苏联的经验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但是在对苏联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简单照搬苏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中国的实际,表现出与苏联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苏两国两党之间在意识形态、政治路线和外交方针方面出现了分歧,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发布照会,宣布撤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7月31日,中国政府向苏联递交了复照。为了让苏联军事专家了解回国的真实原因,8月4日,中国正式对苏联军事专家宣读了两国的照会。之后,苏联军事专家的撤回工作正式开始,至8月底全部在华苏联军事专家都返回了苏联。苏联在中国完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单方面撤回全部在华军事专家,对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常规武器装备的生产与发展冲击甚微,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战略尖端武器的研制,但未能影响中国军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全局工作。  相似文献   

5.
周萍  周娟 《旅游纵览》2013,(3):302-303
新中国成立后,在军事上开展了对苏联的全面学习,派人到苏联学习和考察、聘请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以苏联为榜样开展了军队正规划建设和严格训练、订购武器装备、翻译出版条令、条例和苏军资料,使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的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中国基本上是按照高度职业化的苏联军队模式向着正规化和职业化转变。  相似文献   

6.
立香 《文史天地》2009,(11):70-74
在上世纪,苏联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从此,苏联这座社会主义的“超级航母”成了人们永久的怀念。苏联共存在七十年,历经多位最高领导人,其中有一个人,个人统治时间竟然占到了苏联存在年岁的四分之一强,他便是本文的主人翁—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决定学习苏联先进技术.太原钢铁厂作为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先后受到多位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起初,苏联专家的建议并未真正被接受.后来,太原钢铁厂通过宣传展示苏联技术的优越性,对职工进行思想动员、加强技术教育、开展生产竞赛、完善组织和制度等,苏联专家的建议逐步被接受.国营企业对苏联专家建议的大力推广,加速了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蒋经国留学苏联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宇 《史学月刊》2006,45(4):67-71
蒋经国在留学苏联期间,受到苏共和斯大林的重视,被吸收为苏共党员并送入高级军事院校深造,其命运随中国革命形势和中苏关系的变化而动荡起伏,他留苏12载,深入苏联政治和社会生活,历经肃托、农业集体化、肃反等各种运动,目睹苏联的种种弊端,对苏联从向往到怀疑,最终彻底背离。苏联通过蒋经国影响蒋介石,使中苏关系形成有利于苏联态势的期冀最终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9.
美国特殊利益集团对全球霸权主义的追求、根深蒂固的反共主义,以及为维护世界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决定了美国对苏联意识形态进攻的必然性。在苏联存在的几十年间,美国从未放弃消灭或西化苏联的图谋。在苏联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情况下,这种图谋难以实现。但是,当苏联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僵化,并在西方和美国意识形态进攻面前逐步西化,就潜伏了巨大危险。一旦苏联领导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以美国等西方国家宣扬的所谓"全人类价值观"作为指导时,苏联的解体和西化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苏联运动影响下,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新中国大地广泛传播。中国历史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借鉴苏联历史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创造性运用,提升了教学质量。但在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失误,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曾进行过核武器研制,尽管没能制造出真正的原子弹,但其在核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战后,苏联与英美在德国展开对核资源的争夺,抢运了大批仪器设备和铀、重水等制造核武器的原材料,并在德国萨克森州开采铀矿以供苏联使用;搜罗德国苏联占领区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使其为苏联的核工程效力。这些来自德国的核资源在苏联研制生产原子弹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50年,中共组织工作者代表团、中共宣传工作者代表团先后访问苏联。向往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心理上强化了代表团成员建设新中国的使命感;苏方高规格接待,细致周到地安排参访和生活日程,热情的仪式活动以及双方互赠礼物的积极互动酿出代表团成员友好、愉快的心情;通过考察苏联的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工业大生产、集体农庄等,代表团成员感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苏联社会的美好,坚定了向苏联学习的信念,“苏联的道路,就是我们的道路”成为他们当时真切的心声。这样的心理、心情与心声共同构成了中共代表团访苏的情感体验并作用于代表团成员学习苏联的活动中,促进了他们确立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学习目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他们回国后传播苏联知识与移植苏联制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郑建明 《文史精华》2012,(12):20-27
关于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惨痛记忆的"三年困难时期"形成原因,长时间来一直有"苏联逼债"一说。当时中国到底欠苏联多少债,这些债是怎么欠下的,苏联有没有逼债,还苏联的债是不是造成"三年困难"的主因,这些,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都应该弄个明白。《"苏联逼债"是怎么回事?》一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令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他的领导紧密相连。而苏联模式则是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逐渐形成的一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模式。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影响着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失误。本文通过梳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初步认识、毛泽东在新中国筹建中对苏联模式的学习,毛泽东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中对苏联模式的反思和维护三个历史时期,说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且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高宁 《沧桑》2010,(12)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采取了一边倒政策,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以苏联的经验为基本,仿照苏联的模式,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在我国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和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对苏联模式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的思想,并开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国世界史在理论体系甚或辞句上都照抄苏联。近十几年,在理论上虽有一定突破,如有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等西方舶来品,但从来不敢大胆地抛弃苏联已过时的东西。苏联世界史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是以阐释十月革命为核心的。因此,本文聚焦于苏联十月革命著作史,无疑能更深刻地了解苏联的世界史甚或整个历史学理论与历史事实的炮制内幕,也能对目前我国世界史理论体系有个较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高宁 《沧桑》2010,(6):8-9,26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采取了"一边倒"政策,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以苏联的经验为基本,仿照苏联的模式,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在我国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和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对苏联模式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的思想,并开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德军的入侵打破了苏联北极地区以往的平静与闭塞,苏联北极战场就此开辟。为阻断盟国租借物资在北极航线上的运输,德军采取了进攻摩尔曼斯克、打击北极航线上的盟军护航队和袭击喀拉海域的苏联极地站等军事手段。苏联最初在北极战场上遭受了严重打击,随即调整策略,撤离了摩尔曼斯克港的重要物资,并对北方海航道上的其他重要海港进行了改造。得益于对北极海域气象、冰情信息的充分掌握,苏联北方舰队随后在反击过程中将德军逼退。与此同时,北极航线和阿拉斯加-西伯利亚飞机转场的空中航线在二战期间成为苏联北极海上和空中的生命线。苏联北极战场对苏德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苏联北极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联势力从新疆撤退 据盛世才自述,他在决定向内后,曾于1942年10月5日向苏联驻迪化总领事普式庚递交备忘录。要求他转交苏联政府,内称:除外交官员,可给予在新疆居留之自由外,其他在新疆的一切苏联人,包括军事顾问人员、军事教官、财政厅及建设厅之苏联顾问、  相似文献   

20.
苏联时期的冼星海志扬1940年春,冼星海实现了他的夙愿,启程由延安去苏联工作与学习(年末抵达苏联首都)。在莫斯科星海会见了苏联作曲家格里艾尔、卡巴列夫斯基、穆拉杰里、别雷依……他出席音乐会,在苏联作曲家协会参加新作品的讨论,研究俄罗斯及其它国家古典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