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载"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魏、北周时期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一面,但却忽略了其时选举制度依旧注重门第与官分清浊的一面。西魏、北周时期,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并在维护关陇士族和当朝勋贵的仕宦特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时职官制度仍有流内与流外之分,"九命"与"九秩",就是在北魏"九流三清"和"勋品流外"官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是北周官分清浊的重要表现形式。西魏、北周的清浊观念也十分显著。"周氏以降,选无清浊",并未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选官制度与职官制度的实情。  相似文献   

2.
论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羁縻职官制度既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职官制度的主要形式,也是以皇权统治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实行的基本民族政策。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是诸朝历代羁縻职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集大成。土司土官制度既是皇权统治下二元结构的职官制度,也是最终将少数民族纳入统一职官制度管理的一种过渡和准备。土司土官制度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其残余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土司土官制度的兴衰始终与改土归流活动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术语"或者"专业名词",是特定学科领域中用来标志概念、被赋予特定含义的词语和复合词。由于文物领域术语建设较为薄弱,大量使用"类术语"、"准术语",故在客观上增大了文物研究汉英译介的难度,译者在细致、小心地辨别词义之外,还需要结合其所表达的文化语境,通过恰当选词用词来避免翻译出现偏差或失误。本文通过"窑"、"画"、"样"等类文物名词的汉英译介,分析了术语诸要素及其文化语境的影响,从一个侧面说明文物名词"术语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唐代流外官的管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流外官的管理制度任士英引言隋唐时期,因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与三省六部为主体的行政格局相适应,确立了完整的职官制度。其表征之一,乃是承魏晋南北朝以来职官分流的趋势,正式形成了相互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流内、流外两大职官系统,并为赵宋以后职官制度的...  相似文献   

5.
试论春秋时期的家臣职官系统及其职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臣在周代主要指管理卿大夫家政的私家臣属.西周时私家"官事相兼",家臣设置相当原始,迥异于天子、诸侯"官各有人"的职官制度.随着春秋时王权与君权式微、卿权强盛而"政在家门".卿大夫之.家"呈现出一级国家政权面貌,家臣职官及职司呈现出制度化、完备化和系统化的趋势.一般来说,春秋时家臣有两套职官系统,即家朝上的家宰和邑朝上的邑宰等职官系统.随着西周春秋时期权力结构中卿权向君权的转变,家臣职官制度又成为战国官僚制度的重要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宋史》诸志的序言基本说清史料主要来源于宋国史诸志,清代学者也明确提出《宋史》"以宋人国史为稿本"。上个世纪40年代出现《宋史》的《职官志》、《刑法志》等抄袭《文献通考》说,至今许多学者沿用或夸大其说。本文主要就最早、最系统提出此说的《宋史·职官志》史料来源加以考辨。宋国史早已失传,通过查核《宋史》本书史料来源的说明及体裁、引文等,再搜集传世的宋元时期官私所修重要典籍引录的宋国史职官志片断史料,与相关的《宋史·职官志》相互比照,可以断定《宋史·职官志》抄袭《文献通考》说是缺乏依据的。  相似文献   

7.
伪满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而产下的"怪胎",为了巩固和发展这个历史上的"怪胎",日本关东军曾颇有用心地制定了一整套的职官制度,军事职官任免制度也在其中,对军事职官的任用采取日满两系并用的方针,由日系控制实权,而后针对升迁混论、系统庞杂现象,对军事职官的任免又采取了"本职位制"、"停年制"和"考科制"等几种形式,以此牢牢把握军事大权,独自操纵和控制殖民地的军队,通过日本人对任免制度的实际掌控,达到控制整个满洲政权的目的,充分体现了这个伪满政权的傀儡性和殖民性。  相似文献   

8.
职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蜀汉承袭汉代官制,但因其国情,与汉制又不全相同。本文通过对刘备当益州牧、汉中王时的职官构架,蜀汉王朝职官以及地方职官等方面的分类总结统计,整理出了蜀汉职官制度的大纲和基本体系。最后,又指出蜀汉官制的特点,如多承汉制,相权过大,官宦子弟入仕太便,文官武称,高位低职普遍等等。  相似文献   

9.
中晚唐两制草诏的区别较鲜明地体现在用纸材质上,从学士院成立之初翰林学士张垍用黄麻写诏,到代宗大历年间以内制白麻任命李栖筠为御史大夫,是翰林学士院草诏制度的一大变化。在早期的白麻内制中,命相制书是最早且较稳定地归属学士院起草的文书类型。至德宗贞元时期,涉及节度使的除命以及赦文德音、招讨宣慰等重要政务处分的诏令起草,开始较为稳定地归属学士院。宪宗元和时期及其以后,通过对元稹、白居易文集等集部文献中所收诏敕予以归类,可大体展现此期两制分工的整体面貌,其中外制黄敕在各品级官僚群体的除授上皆有行用,而内制白麻的行用则大体被限定在常参官以及五品以上外官的除授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官员的考绩与迁转是辽朝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索并钩沉相关石刻文字及文献史料,发现辽朝官员任职有期,一般为三年。在官员任职期内,朝廷要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对其品德、业绩和年劳等进行考绩。考绩工作由相关的机构和官员来完成。经过考绩的秩满官员,其职阶迁转方向大致为:职阶迁升、留任进阶、退闲不仕及"左迁"降黜等。  相似文献   

11.
南宋“四蜀”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宋"四蜀",即为北宋时的四川,继有先秦巴、蜀两个方国和秦汉以后巴郡、蜀郡的地域范围。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前蜀、后蜀两个政权的先后存在,"蜀"便成了对四川地区的专称,并为宋代人所继承。此外,"四蜀"有其特定的内涵。行政区划上,是"川峡四路";职官设置上,为四安抚使和四都统制。这充分表现在有关南宋史实的文献记载中。在标点时,"四蜀"应该是一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12.
"乌布"是清代六部中标识司官职务名目的满语称呼,包括掌印、主稿、帮印、帮稿、管股等。掌印和主稿最先出现,并在乾隆年间形成掌印、主稿对所办事务负责的制度。嘉道时期,又出现帮印、帮稿、管股等一系列名目,乌布演化为一种与官缺分离的职位序列。官缺由吏部铨选,决定司官的资格、薪俸、待遇,乌布则由本部堂官任命,决定司官在部内的日常工作与所需承担的责任。清末新官制改革时期,又出现司长、局长、科长、股长、科员等"新乌布"。乌布进一步演化为一套新的职事官体系,与现代职官制度接轨。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以前,形成于秦代。早期行政监察制度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各具特点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大致在夏至春秋战国时代,是行政监察制度的萌芽时期。此时,完整的监察制度尚未形成,只出现为数甚少的监察职官,而且他们都是一身二任,并非...  相似文献   

14.
"大良造"作为秦汉时期重要官职和爵位,历有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证。而论证的重点多集中在其与相邦之关系及相关的职官研究上。对于该官爵的史源性研究相对较弱,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本文拟对"大良造"官爵名谓的形成作重点探究,以原始祭祀中的"神权"向后世的政权转变为主要线索,参照各历史时期、国别等因素,力求还原该官爵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中国江西省地方志《吉安府志》和韩国全罗道南原府地方志《龙城续志》中关于本贯记录的比较,说明"本贯"一词在古代中国社会和同时期的韩国社会具有不同的含义。本贯在古代中国社会表示"相应人物的本籍地",但是在同时期的韩国社会,则是指相应人物"远祖的本籍地",而相应人物的远祖是几百年以前或者一千多年以前存在的。而且,本贯在中韩两国的不同含义源于两国姓氏制度与本贯制度发展过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戴卫红《韩国木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研究文库"近出之一种。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韩国木简的发现及主要内容,韩国、日本、中国学术界对于韩国木简研究的现状,韩国木简研究团体及其组织的学术活动;下编主要利用韩国最新出土的百济、新罗时期的木简,讨论其所反映的户籍、仓库制度,百济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职官制度以及贷食制度,简牍文化在中、日、韩等东亚诸国间的传播及其衍变再生过程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在《系辞》文本语境中分析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词语含义;然后,梳理比对了历代学者对这句话的解释;进而,在对"形"加以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形"、"道"、"器"的关系,论证了三者作为中国古代基本哲学术语的总体含义。最后,本文就这一基本哲学术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共性与差别做出了评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唐山境内明长城戍边职官的研究,将这里戍边职官体系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洪武至永乐迁都之前,戍边职官主要为驻守这里的开国名将;永乐迁都之后至正德时期,戍边职官体系初具规模;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则趋于完备;天启、崇祯时期,戍防任务主要为防御清兵,山海镇的建立使蓟镇职官的作用相对弱减。  相似文献   

19.
《文博》2014,(6)
新近发现的戚簋,是西周中期后段之物。簋铭中第一次出现"霍使",未见诸史书记载,它应该是古代传驿的一个特殊分支。"霍使"的发现为研究西周职官制度和传驿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骆东峰 《沧桑》2012,(1):24-26
护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制度,起初作为中央官职,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职官名称,并且有具体治所和统治范围,统治内附的少数民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护军的发展反映出这一时代地方行政制度军事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