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经 《清史研究》2001,(1):100-104
《清史研究》 1999年第 4期刊载陈维新先生“关于《光绪朝朱批奏折》二奏片的疑问”一文,作者因对中俄关系史实比较熟悉,敏锐地发现了第 111辑第 437、 477号二奏片的具奏人和卖报时间的错误,他利用已出版的档案文献《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筹办夷务始末记》相对照,推测出二奏片的具奏人和奏片朱批日期。作为一个档案编纂的工作者,笔者有责任和义务,利用现有条件,对上述问题作一个清楚的交待。 一、奏片误考 笔者将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称本馆)所藏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录副奏折等档案相互核对,证明二…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开放利用明清档案,根据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对利用档案的要求,继档案出版社影印出版《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八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雍正朝汉文来批奏折汇编》四十册之后,《光绪朝朱批奏折》亦即将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该书是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而成,所有折件皆据原档影印。共辑录了自光绪元年至三十四年间,满汉官员的奏折近10万余件,约6千余万字,是光绪朝一套完整系统的原始历史档案文献。这批珍贵档案的影印出版,必将为研究清史和中国近代史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所谓奏…  相似文献   

3.
(一)康有为上光绪第六书,在康《戊戌奏稿》中名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这个折子最早见于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卷一(光绪向用康始末障。我因该折所载康建议,与戊戌五月十四日庆亲王奕动(遵旨妥议折)所载康建议不合,遂判断《戊戌奏稿》及《戊戌政变记》所载该折系政变后为了攻击旧党及需叙述(光绪向用康始末)而伪作。我送进一步考证康《戊戌奏稿》,发现《戊戌奉稿》所载奏折二十篇及进呈编书序五篇,其中仅(呈请代奏皇帝第七疏)及(进呈俄彼得变政记序)刊布于戊戌政变前,真实可信,其余二十三篇都是假的①。由于康奏折原件可能…  相似文献   

4.
奏折是臣工向皇帝报告政务的一种文书,中间不经任何人开拆直达皇帝。清初奏事,本公事用题,私事用奏,后因奏折既机密又能速达,故而改题为奏。奏折经过皇帝用朱砂调色之红笔批示后,称朱批奏折。光绪朝奏折现存于世的约计18万件,其中2.3万件保存在台湾,已于1973年影印出版,全套16开本26册;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汉文光绪朝奏折约15万件,其中朱批奏折约10万件。这些朱批奏折经过4年左右的编辑,采用了较先进的影印方式出版,名为《光绪朝朱批奏折》,全书共120册,是反映光绪朝历史状况的第一手材料,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建斌 《文献》2024,(2):192-206
奏折是君臣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其形成过程受制于多方因素。清末两江总督端方所上《均满汉以策治安折》,从起草到上奏历经两年,期间几经改动,与政局变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形成的不同版本侧重不一,反映出上奏者端方身份变更前后政治决策与运作的调整。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收录的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广为学界引用,实际并未上陈。该折撰稿人熊希龄随端方出洋考察,期间暗中联络梁启超撰写考察团回京奏陈,亦受梁氏思想的影响。光绪三十三年(1907),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皖案发生,促使端方对此折做出大幅度修改,形成《均满汉以策治安折》上陈,与袁世凯有着直接关系。奏折这类文献的形成与出台是动态的过程,将其放在时局赓衍中考察,每封奏陈都是一个“生命体”,构成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程先甲及其《选雅》韩格平程先甲字鼎丞,又字一夔,江苏省江宁县人。生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光绪十七年举人。光绪二十六年前后,在清末抗法名将刘铭传家中教授其次孙刘朝望。光绪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两次奏保经济特科,选用郎中。民国八年至十一年,应甘肃督...  相似文献   

7.
清代边疆史地著作。曹廷杰著。写成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有光绪十三年铅印本、光绪二十三年、二十九年石印本,并收入《皇朝藩属舆地丛书》、《中华边防舆地丛书》,以《辽海丛书》本最为流行。 曹廷杰(1850年~1926年),字彝卿,号楚训,湖北枝江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入北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对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门类。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发端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这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就是我国公布的规定学制系统的第一个文件。这个学制未及实行,清政府又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再颁《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中对职业教育有“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  相似文献   

9.
朱批是清代皇帝对奏折给出的处理意见,具备行政命令之效,也是皇帝大权独揽的直接表征。按理,只有在位且亲政的皇帝方有为奏折进行朱批之权。然现存清宫档案显示,光绪帝在亲政前5年,就开始用朱笔批示奏折。比对《随手登记档》、《清实录》、《军机处录副奏折》等档案文献可知,这些朱批并非如之前学者推断的那样,是慈禧太后的手迹,它们出自少年光绪皇帝之手。然而,这些朱批并无行政效力,它们是光绪帝在翁同龢、孙家鼐等帝师的指导下,为成年后亲政进行的所谓"习批折"的政务训练。这种训练起自光绪八年(1882),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光绪帝亲政为止。奏折内容,包罗官制、农业、外交、教育等诸多方面,在难度上由浅入深,朱批内容,反映了光绪帝早年的教育实况,也提示着日后他思想的部分源头。  相似文献   

10.
戊戌政变前夜,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讲述维新运动史的专著都不能不阐述它。关于夜访情况,袁世凯的《戊戌纪略》①和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都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两份资料,袁世凯的《纪略》写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四日(1...  相似文献   

11.
关于陈三立光绪三十二年(1906)保定之行,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未定稿》所记从细节到大要,都颇有讹误之处,不可尽信。如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开复在光绪三十一年而非二十九年;袁世凯主张立宪之隐情非仅陈三立一人窥得,而是路人皆知;并非袁世凯主动邀请陈三立,推荐者乃毛庆蕃;等。尤其是陈三立对于立宪的态度,陈寅恪也出现了误判。本文结合相关史料予以辨正,以期近真。  相似文献   

12.
戊戌年袁世凯告密真相及袁和维新派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戊戌变法中袁世凯的告密是关键情节,传统的说法是:因袁世凯告密而导致慈禧政变,究竟袁世凯怎样告密?至今众说纷坛,留下一堆疑团。变法运动,从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即1898年6月11日,以下均用旧历)光绪下《明定国是》诏谕开始。接着新政上谕,如雪片飞下,频频颁发,而守旧派推宕拖延,全力阻挠。新政无法实行,诏谕全成空文,两党水火,势不两立。七月三十日,光绪帝颁密诏给杨锐,嘱维新派妥筹良策,推进变法。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光绪帝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二、清代双城堡地名的始名、时间、来历及其二更其名新考(一)双城堡地名,因嘉庆二十年(1815年)"富俊親驻双城子"指挥这里的移旗屯田而始得名在前引嘉庆二十年四月二十九日富俊的奏《折》中,就该区域及所建中心城镇的始名奏呈为:"现勘试垦之拉林西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清末提倡现代警察制度,始于戊戌变法时期。迨至光绪27年7月(1901年9月)谕令各省裁汰绿营,改练巡警,①这是清廷有意编练警察之始。光绪28年(1902年)元月,清廷改北京善后协巡营为工巡总局,此为中国近代都市警察机构之权舆,也是自办警察之始。②7月,袁世凯专折奏定警务章程,9月,清廷谕令各省仿照办理。③安徽的警政建设即在此一背景下展开。  相似文献   

15.
胡正华同志于1985年在《新疆地方志通讯》第三期上发表的《新疆地、州、县建置简述》一文,有35条注释,其中存疑注释有21条。在这21条存疑注释中,不同史志版本对同一事件、同一时间的不同记载有17条;《新疆图志》对同一事件、同一时间的前后矛盾记载有4条。现将这4条摘抄如下:1.喀喇沙尔设直隶厅的时间,第40页记作光绪八年,第122页记作光绪十年;2.焉耆升府的时间,第40页记作光绪二十四年,第122页记作光绪二十八年;3.伽师设县的时间,第141页记作光绪二十九年,第40页记作光绪九年;4.巴楚设州的时间,第41页记作光绪二十八年,第155页记作光绪二十九年。  相似文献   

16.
过去一般著述认为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帝退位的时间,为1912年1月16日。桑兵先生在大作《袁世凯〈请速定大计折〉与清帝退位》中,"重判"或"改判"为1911年12月25、26日间。此说值得商榷。确定袁世凯上奏清帝退位的时间,应以《袁内阁请速定大计折》为主要根据,分析奏折中两处至为关键的叙述,结合其他相关史料进行综合考察,可证上奏时间仍为1912年1月16日,而非1911年12月25、26日间。  相似文献   

17.
清末苏州铜元局马洪德,陈佐鄂清代末年,处于内外交困的清政府,为了应付铜价飞涨、民间熔毁制钱为铜,出现钱荒的局面,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批准在广东创铸铜元。次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旧历,下同)清政府见铜元民间称便、获利甚厚,即谕令沿江沿海各省督抚筹款仿办,搭铸通行,并要求福建、广东、江苏等省“将所铸铜元赶紧各解数十万元投交户部”①。于是,“裕苏官银钱局”以及后来的苏州铜元局应运而生。苏州铜元局概况在《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卷512第768页载:“辛亥……署两江总督张之洞等奏,江苏钱价日贵,民用日艰,拟设官银钱局,行用官钱票,并添机增铸铜元,报可。”当月,在陆元鼎等人的直接主持下,选定苏州盘门内梅家桥,建立裕苏官银钱局,不久又改为铜元局(铜币旧厂),后铜元局停铸后改为巡警总局②。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起苏州建厂(旧厂)试铸铜元,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初二日开铸当十铜元;同年十月,又在苏州胥门外枣市桥原“华利砖瓦公司”的基础上,添购民地建造新厂,并自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开铸,至十月二十五日停铸(旧厂至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二日停铸,新厂后来变成了“苏州电气公司”)。苏州铜元局  相似文献   

18.
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外交关系,档案史料的搜集工作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海峡两岸相隔,亦使得某些档案史料分存于两地,造成研究上的不便,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军机档一光绪朝”部分,尚缺光绪二年至六年、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光绪二十八年一月至六月等。~①而欲获阅完整史料,须从海峡两岸方面著手。本人因有志于清末中俄对蒙古方面事项之交涉探讨研究,有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到《光绪朝筹办夷务始末记》、王彦威、王亮父子所编《清季外交史料》~②及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  相似文献   

19.
庚子事变爆发后,两宫西逃至西安,军机处奏准全面暂行改题为奏,接着,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了暂行改题为奏方案。光绪二十七年八月,清廷颁布废除题本、改题为奏上谕,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执行办法。改题为奏之后,外省奏折数量大增,加重了皇帝处理折件的负担,并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宣统二年,宪政编查馆提请各省循例具奏事件改咨各部,得到了摄政王的部分批准。随后,在内阁官制的拟订中,奏事权问题成为重要的争议点。宣统三年下半年,责任内阁成立后,与各部酝酿重要事件须经阁议,并缩小各部具奏事件范围。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内阁成立,更是垄断奏事权,清朝皇权名存实亡。清末新政的迅速推进,导致奏折制度的快速变革,甚至动摇了皇权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孔祥吉先生在《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一文中提出,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张之洞在光绪三十三年被慈禧召见时曾主张立即实行立宪政治,并认为张是敦促慈禧推行立宪政治的重要人物。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从张之洞平生为人处世的哲学来看,他一向圆滑佞巧,不太可能与慈禧大唱反调。因此,该文的史料来源《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一文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从张之洞对立宪的一贯表现来看,他始终持一种消极保守的态度,不太可能发生突变。孔先生认为张之洞对开设议院持积极态度的另一重要证据,是光绪三十四年奕劻向慈禧呈递的一条密折,然而细察该密折的内容,张之洞并未主张速开议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