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文生 《沧桑》2009,(4):3-4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在贫瘠而又落后的甘肃大地上,因地制宜,身体力行,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耕作方法,围绕屯田垦荒,振兴农牧,兴修水利,改革农业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系统而有效的开发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甘肃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探讨左宗棠对甘肃农业开发的经验,对于今天甘肃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治理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桂华 《沧桑》2009,(6):120-120,124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博物馆已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重要场所,旅游业给博物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本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旅游业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对策消除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3.
包会存 《丝绸之路》2009,(16):57-59
本文介绍了甘肃农垦的基本情况,分析和总结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成就,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加强规模化经营、加快以节水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甘肃农垦现代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甘肃彩陶的源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引言这里所说的甘肃地区,是泛指甘肃全省、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而说的。这个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最西端,并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连接在一起。这里有黄河流贯,支流辐集,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地区。从很早的时候起,以彩陶为特征的农业文化就在这里传播并经历了很长时期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甘肃地区彩陶特別发达的事实,早在二  相似文献   

5.
甘肃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问题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聂华林  赵超 《人文地理》2003,18(4):32-36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结构,具有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变化的趋势。本文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的角度详细的考察了甘肃城市体系、交通体系和经济集中区的情况。其次,重点分析了甘肃经济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问题,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最后,通过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甘肃具体省情相结合,提出了甘肃"大十字"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战略,同时分析了实施这种发展战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西在汉代以前的文明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华  李吉均 《人文地理》2002,17(3):75-77,89
文章首先从地理的角度论证了河西的农业形式的文明只能从乌鞘岭东边传播过去。在这基础上,结合乌鞘岭东边农业形式的文明的发展历史,从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了河西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可能性质,认为虽然有挟有那样生产技能的文化曾经传播到河西,但由于游牧社会生产方式的排斥影响,农业并没有得到发展,更没有进入农业社会。整个河西在汉代以前一直处于游牧社会,并发展着游牧文明。  相似文献   

7.
邹雅林 《百年潮》2006,(8):41-47
"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这是胡耀邦1983年8月视察甘肃工作时的题词,迄今已23年了.在这23年里,这个题词给甘肃农业指明了奋斗方向,给甘肃人民带来了希望,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相似文献   

8.
戴琳剑 《神州》2011,(26):172-173
李朝时期王朝的经济体系从十七世纪后由私营企业激发出了手工业的发展,逐渐取代了之前的农业税收并刺激了商业性农业的兴起。本文从作为手工业兴起不可或缺的角色——工匠的角度,以及手工业兴起过程中一系列规定的扬弃角度入手,窥探李朝手工业的生产方向,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戴琳剑 《神州》2011,(11):172-173
李朝时期王朝的经济体系从十七世纪后由私营企业激发出了手工业的发展,逐渐取代了之前的农业税收并刺激了商业性农业的兴起。本文从作为手工业兴起不可或缺的角色——工匠的角度,以及手工业兴起过程中一系列规定的扬弃角度入手,窥探李朝手工业的生产方向,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雒鹏  黄海英  包妍 《丝绸之路》2013,(22):23-27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甘肃方言是甘肃文化的载体。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甘肃方言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可以传达出有关甘肃文化的丰富的信息。甘肃方言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耕传统型,二是民族混合型,三是走廊过渡型。  相似文献   

11.
杨公成  张岑 《丝绸之路》2010,(10):19-22
近代是甘肃新闻传播事业的萌芽和起步期,诸多传播媒介在甘肃民众中产生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近代甘肃的诸多信息传播媒介产生的背景、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梳理,勾勒出了近代甘肃电影传播活动的发展轨迹,并从传播理论视角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能够完整把握甘肃近代传播活动的进程和其内在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主流社会关系理论的角度指出社会形象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分析了2011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对塑造和提升甘肃形象的作用,并具体分析了其对兰州社会的形象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3.
牛玲 《沧桑》2014,(5):185-187
甘肃庆阳唢呐是一种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辅之以锣、鼓、镲等打击乐合奏的吹鼓乐合奏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庆阳唢呐已融入到庆阳人的生活之中。本文将对庆阳唢呐的名称、历史、传承、编制、在仪式中的应用进行了考究,并对庆阳唢呐从乐种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甘肃洮砚系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具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魅力。洮砚造型具有丰富的符号学意蕴,既体现出民俗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符号功能。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角度探讨了甘肃洮砚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的甘肃文物遗存●乔楠鸦片战争以后,甘肃和全国一样,已步入封建社会末期。经济上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一带不断渗入远处西北的甘肃。辛亥革命前夕,在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冲击下,1901...  相似文献   

16.
高文新 《旅游纵览》2022,(24):137-141
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赛道,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首先从国内文旅融合背景出发,简要阐述国内外文旅融合信息化发展现状。其次,从自然遗产、人文遗产、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文化、演艺、现代新兴旅游、乡村旅游等方面介绍甘肃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再次,从“一部手机游甘肃”“甘肃文旅大数据中心”等方面介绍甘肃文旅融合信息化发展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在未来以科技赋能,持续提升甘肃文旅行业科技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题写书名,甘肃省副省长李重庵作序的《甘肃文物工作五十年》于1999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系甘肃省文物局、丝绸之路杂志社编,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汇集了三十多篇回忆录。文章的作者有的是曾在甘肃主管过文物工作的各级领导同志,如前甘肃省副省长刘恕、张学忠、陈绮玲,有的是曾来甘肃考察文物工作或长期在甘肃从事文物工作的专家,如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黄克忠先生、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先生等。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50年来甘肃文物工作…  相似文献   

18.
英国农业革命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英国农业革命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杨杰历史学家认为,英国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一场持续了三个世纪的农业革命。这场革命使英国农业在生产技术、耕作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农业生产率较快地提高到一个能够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水平。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孙圣国 《丝绸之路》2011,(20):97-98
文章以甘肃地区为例,从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探讨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形式及地域特色文化影响下公共艺术设计的特点,论述具体区域人文环境条件下发展特色公共艺术,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促进地方文化艺术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黄正林 《近代史研究》2012,(4):77-98,160,161
内容提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开发西北和建设抗日后方基地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在甘肃推行农贷政策,建立了以新式银行、合作社和合作金库为核心的金融网络,形成了“政府一银行一合作社(合作金库)一农户”的农贷模式。甘肃农贷以1941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1年之前以救济农村为主,之后以国民经济建设为主,发放农田水利、农业推广、土地改良、农村副业和畜牧业等贷款,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农贷的发放,使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呈上升趋势,也使抗战时期成为近代以来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