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算起来,金寨县人大副主任洪崇英是洪学智将军的远房亲戚。她说,老人家生前最不喜欢家里的人找他办私事,“他的心中只有祖国和人民!”据介绍,洪学智将军的亲外甥至今仍在金寨南溪镇农村。洪崇英说,在当金寨县妇联主任之前,她几乎没与老人接触过,因为早就听人说过将军的耿直为人,知道他不愿意为一己谋私利,自己也没有什么需要麻烦他的。有一次,回家乡视察的洪学智偶然从县里其他领导那里听说洪崇英,因为是本家,便与她聊了起来,越聊越开心。  相似文献   

2.
1955年和1988年,洪学智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在我军的历史上是十分少有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洪学智的巨大贡献。“第一次是在上世纪50年代,第二次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那时我军不再设大将和元帅的军衔了,而且第二次授衔时,洪学智排在第一个,这也是对他莫大地肯定。”徐教授分析了洪学智两次授衔的过程,虽然同是授衔上将,可是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3.
我把他比做一只蜜蜂,一只不知疲倦的工蜂——这就是原省政协常委、省劳动模范、著名养蜂专家刘继宗,人们都尊称他刘技师。算起来,他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但时间愈长,他那质朴勤劳的身影,在我眼前却越觉清晰,更加明朗。我们的初次相识,是在1975年。这一年,人们大都已经看清了“四人帮”的丑恶嘴脸,对‘文化大革命”已普遍表示厌倦,我蹲的“准牛棚”已经撤除,便成了无人监管的“逍遥派”。因为家母欠安,我向单位的掌权者请了个假,匆匆回到家乡正安县。每次回家,家乡的业余文学爱好者都要邀我座谈,要我讲授些文学创作的…  相似文献   

4.
“滴尽热血归故里,化烬铁骨黔山哀”。2010年5月21日,中宣部原部长、贵州省委原书记朱厚泽的骨灰,在亲友的陪伴下回到家乡贵阳,回到他深爱的这片土地,背靠山之铮骨,长眠青山绿水。  相似文献   

5.
身为北大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拥有生活质量比现在好上十倍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出身于湖北农村的寒门学子,选择了回到乡村,拯救他眼中已近沦陷的家乡精神世界,因为“我不能逃离.也无处可逃。我是农村考出来的,我必须回到农村去”。  相似文献   

6.
丈量到藏北     
高东风感慨:他回到城市,从嘈杂喧哗的人群中走过,却发现自己不曾留下一点痕迹,好像从未存在过。当他在路上,一脚油门,车从土路上奔驰而过,带起的土烟在半山一条线飘着,“这是我人生的轨迹”这可能是高东风最后一次进藏了:作为一名国家一级的风光摄影师,四十多年来他4次进藏,踏遍高山荒漠。如今他年逾五十,决定最后“再疯狂一次”。说这话的时候,高东风笑称自己是“酱油人”。这一趟让他浑身晒得黢黑,他后来在办公室“捂了”两个月,伸出手,手背上还是浅褐色的晒斑,细细密密。临行前,很多老朋友听说他耍单人单车走这一趟,眼睛都瞪得很大。后来他对我说,他矢口道人家心里想着:“老高疯了。”  相似文献   

7.
70年前,3万多长途跋涉的红军完成了震惊中外的乃里长征;70年后,这3乃多红军中的一员——93岁的洪学智老将军也静静地走完了他人生的征程。作为那场壮举一个颇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洪学智的去世,标志着那个伟大而又浪漫的时代,正和我们渐行渐远。“他走了,我泪流满面……”泪珠仍然挂在张洪祥的脸上,声音仍然在不停地抖动着。现年77岁的张洪祥于1978年起担任金寨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从1979年到1980年担任县委书记,此后又在原六安地委秘书长的任上工作了整整11年。“在整个六安,我算是和洪老接触最多的人,也是给他找‘麻烦’最多的人。这下他走了,我再也‘麻烦’不到他了。”  相似文献   

8.
高飞 《江淮文史》2001,(1):72-79
“没有90年代初科教兴国战略,我不会赶上国家出台一系列人才计划。”“我的目标是在国内做国际一流的工作。”回到了祖国也回到了家乡——接收郑永飞工作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距离长丰县土山乡仅一小时的汽车路程。然而,郑永飞只在家与父母弟妹团聚了几天,就回校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任彦芳 《百年潮》2005,(2):26-31
2004年5月7日,一个曾在河南以至全国风云一时的人物张钦礼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临终时他说,他是从农民中来的,他要回到农民中去,要把他葬在家乡兰考张庄.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夏天,在网上瞎逛的我,被一条微博萌得头晕目眩。羽毛球明星林丹在伦敦奥运会夺冠后,接受了一次访谈,说到自己右臂上刻着一串英文“untiltheendofworld”,是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的片尾曲。他说:“画面的最后是樱木花道远去的背影,我突然觉得有一天,如果我要离开曾经挚爱的球场,留给大家的,可能也是这样一幅画面吧。”心绪飘飘,仿佛回到十来岁拉风少年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198 2年 5月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至首都北京访问了吴运铎同志。吴运铎同志见到家乡来人 ,亲切询问了家乡情况 ,并比较详尽地讲述了他的经历。吴运铎同志说 :我 1 91 7年 1月出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煤矿 ,1 930年因汉冶萍公司管理不善 ,头头们贪污、腐化 ,借外债 ,把安源煤矿搞垮了 ,我们一家逃回汉阳县老家。当时我只 1 3岁 ,对家乡的情况并不了解。 1 95 5年 ,我回湖北 ,听从省委书记王任重的意见 ,回到蔡甸 ,对家乡的情况才知道一点。父亲年幼时住在柏林庄朱家祠堂后的一间茅草房里 ,有没有田 ,我不清楚 ,估计有也不多 ,读过几年私塾 ,家里…  相似文献   

12.
怀念故乡     
金蛇十月,我回到了魂牵梦想离别快十年的故乡。车一进贵阳,处处高楼林立,青山绿水,乡音环绕,乡清感人。我是贵州人,很关心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在昆明,我每天都要看“贵州新闻”。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全国新闻媒体对贵州的报道,无不令我振奋。但荧屏上的情景,怎比得上亲临其境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耶苦扎散记     
听说家乡要恢复间断了十六个年头的节日——“耶苦扎”,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耶苦扎”是我们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间属牛日开始的一个传统节日。它和“嘎他帕”(过新年)一样隆重、热闹。可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这个节日被宣判为“四旧”而破除了。又到了过“耶苦扎”的日子。这几年,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群众生活的提高,很多地方已恢复过这个节日了,而我的家乡则是第一次。回忆儿时参加这节日的情景,我的  相似文献   

14.
1927年、1931年、1949年,蒋介石曾三次下野,在其家乡度过了不少时日,写过许多日记,记下了他在这段时间的思想、行踪、读书、修身、交往等情况。这些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试作析读。第一次下野回乡心情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于1927年8月14日回到家乡溪口。在8月14日和15日的日记里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14日日记在临近家乡"遥望江口塔与甬山"时,发出"复见名山之雄厚青秀,爱乡之心益切,并恨卸之不早也”。15日日记又说,“此次引退,比较心和气平,毫无怨恨,即被白崇禧加以词迫,亦不以为意,以心地光明良知无疚也”。  相似文献   

15.
“又喝到了家乡水” 1970年3月,身为中共中央委员、大庆石油钻井指挥部副主任的王进喜回到家乡——玉门市赤金镇西湖村。他的岳母家和我家只有一墙之隔,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当我们闻讯后赶来时。只见门口和院里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众人看见是书记和大队主任来了,让开了一道缝,他们才进了院。我年纪轻,又不是领导,当然不敢贸然而  相似文献   

16.
永远在旅途     
知道于利祥这个名字纯属偶然。那是在朋友家书桌的台板下,在为数众多的名片排列中,一张设计得很别致的名片吸引了我的眼球,名片正中很简洁地写着“旅行者于利祥”几个字,下面是“我与你,未相识,天各一方;今相逢,便是朋友”。寥寥数语,已经在我的眼前勾勒出一个豪爽仗义似乎又洒脱不羁的形象。真正结识于利祥,是在他完成了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后回到家乡,征尘未洗劳顿未消的时候。通过朋友的引荐,我以一种十分虔诚的心态走进他的家。我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温和朴实而又不失精明睿智的中年汉子,努力在倒错的时空里想象着茫茫死亡之海中一个执…  相似文献   

17.
万里长江,浩浩荡荡,从西而东,奔流不息。武汉市政协机关离休老干部龚芷扬同志,青年时代在家乡四川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她离休后又静悄悄地回到了故乡。她曾经的战友想念着她,她曾经的同事牵挂着她——今编发此稿,表达我们对她和她的丈夫龚大野同志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8.
序歌年轻的熊巴佳佳,和所有的普米小伴一样,票l悍健美而又勇敢。佳佳,亲爱的伙伴,我们虽死魂不安,日夜牵挂着家乡。在一个金色的秋天,他同一群年轻的伙伴,被征去边疆打仗。我们多么记得,奶奶善良的心肠,爷爷慈祥的目光。在激烈的战斗中,伙伴们都牺牲了,唯有佳佳幸存在世上。我们多么思念,养育我们的爹娘,领着我们玩耍的兄长。出来时一大伙,回归时没个伴,他说不完的凄凉和孤单!佳佳,亲爱的伙伴,只有你孤独地回去,我们何等心伤?!佳佳临走的头晚上,伙伴们的灵魂来了,化作一只小乌歇在桃树上。你回到可爱的家乡,千万别告诉亲人,我们已抛尸沙场。…  相似文献   

19.
初奔革命     
父兄牺牲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机轰炸了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的“川至”中学,学校被迫停课,人心惶惶。眼看读书无望,我和几个同学相约步行回到家乡五台县北高洪口村,村里的抗日救亡活动已如火如荼。我哥哥杨尊德在五台县牺盟会和中共五台县第二  相似文献   

20.
1925年5月,我第一次见到恽代英。当时,我在上海江湾蕴草浜中国铁工厂做工,一个休假日偶然的机会,在临近的立达学园,我顺道参加了一次听讲会,主讲人是恽代英。他为学生群众演说时政问题。会后,同济大学学生尹景伊(他也听过演讲)问我:“你听恽先生的演说有什么感想?”我说:“我觉得恽先生分析时政,剀切透彻,发人深省,使我懂得了不少问题,很受启发。可惜,他引证的马克思、列宁理论我不大懂……我认为他是个大学问家,是个不修边幅的名士。”“为什么?”“因为我看他滔滔不绝的口才,满脸的汗,而他就扯着衣衿擦……还有,他的皮鞋带子是一白一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