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邮传通信的国家。远在没有文字和交通工具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学会采取以物示意的方式进行通讯联系了。西周时期出现了以烟火为号,传递军事紧急信息的烽火台,是世界上最早的独有创造。当时在军事要塞和通达边疆的要道上,每隔一定的距离,筑一烽火台,连接不断。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闻烽举燧燔。”檄文中所说的“烽”、“燧”,是指古代烽火台上发放的两种信号之名。黑夜遇敌报警,举火为号,称之为“烽”,白天遇敌报  相似文献   

2.
长城防卫的哨所烽火台鲁杰李子春烽火台也称烟墩、烽燧、烽堠、墩台、亭、狼烟墩等。当出现敌情时,白天在台上燃烟,夜晚明火示意以传递信息,在长城沿线和关城附近均根据需要而修筑,多建于高山顶、易于了望的主阜和道路折转处。烽火台与敌台、关城卫所等密切配合构成了...  相似文献   

3.
山西明长城     
<正>烽燧也称烟墩、墩台、亭、烽火台等,是一种白天燃烟,夜间明火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为古时传递敌情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烽燧大约每隔10里左右设一台,多建于长城内、外的高山顶或易于眺望的丘阜或道路折转处。其形式一般有四种:一是紧靠长城两侧,称"沿边墩台";二是向长城以外延伸,称"腹外接火墩";三是向内地州府城伸展联系,称"腹里接火墩台";四是沿交通线排列,  相似文献   

4.
营盘(或称因半)东距楼兰古城约200公里,西距尉犁县150公里左右,库鲁克塔格山屏列其北。向南不足5公里是孔雀河古河床。地埋坐标为北纬40°56′34″,东经87°47′40″,海拔848.4米。营盘遗址包括古城、烽火台、佛寺、古代  相似文献   

5.
宁夏邮驿通信源远流长。秦、隋、明代修筑的万里长城从宁夏境内绵延而过,长城内外险要之处筑烽火台多处,至今遗迹犹存。这种烽燧通信方式以白天燃烟、挂旗,夜间点火、悬灯笼为信号通报军情。传邮驿道是古代的一种通信方式,从汉武帝时,历代王朝在宁夏境内设置邮驿机构,任命传  相似文献   

6.
明长城作为古代军事工程设施,如何针对当时的军事设施和武器条件,选择与利用有利的自然地形,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军事防御功能,是其布局和选址的首要关注点。对长城军事功能运作的深入理解是准确认知其选址布局和建造特征,进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的重要前提。从军事功能运作的角度,以辽宁明代锥子山长城小河口段长城本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军事地形学理论,在实地调研和采集GPS数据的基础上,通过Global Mapper和Arc Map等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地形的走势和坡度,以及长城本体及其附属设施的间距、视域范围、武器射程等进行分析,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城墙、空心敌台及马面、烽火台的选址和布局特征。  相似文献   

7.
关于军事民主制,恩格斯说: “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构成了发展为军事民主制的氏族社会的各机关。其所以称为军事民主制,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中的正常职能。”匈奴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当它在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代)兴起时,才以匈奴之称载入我国史册。作为一个民族,有它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匈奴人在自己的历史进程中,是否有过军事民主制时期,这是勿庸置疑的。关于这一点,历史记载,没有为我们提供多少现成的东西。尽管如此,本文试图从一些史料的零星记载中,大胆做一次探讨。当然,难免浅陋,甚至错误。  相似文献   

8.
史学界一直认为,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实行的生活必需品分配供给制度,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军事共产主义供给制,或称战时共产制度。但近年欧阳跃峰先生则提出,过去史学界关于圣库制度的一些说法,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太平天国的生活必需品分配办法不应该被称作  相似文献   

9.
正史学批评或史学评论是对史学自身的反思,是推动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史学批评资料,但如何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却是摆在史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新近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增订本,重庆出版社,2016年6月),是作者多年从事相关研究的一次成果结集。全书34万余字,分上下卷:卷上《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包含18个专论(原为20  相似文献   

10.
遵义沙滩黎氏,是清代中晚期兴起的“书香门第”,诗、词和古文作家辈出,有诗文集传世者十余人。以诗词而论,成就最高的当推黎兆勋。黎兆勋一生写了千数百首诗词,晚年严加删削,仅余诗四百多首,词一百四十余阕、编为《侍雪堂诗钞》六卷,《葑烟亭词》四卷。他与郑珍、莫友芝并世,而名在其次。当时礼部书潘祖荫评论说:“郑子尹、莫子偲、黎伯庸,皆黔之通人也。”以诗歌创作而论,黎兆勋远逊于郑珍,也不及莫友芝;但词的成就则为郑、莫所不及。莫友芝在《葑烟亭词序》中  相似文献   

11.
川北剑门关,是三国时期的战场,境内有古代军马驿站、邮亭和烽火台10多处,时至今日存有大量遗迹和传说,像颗颗璀璨的珍珠闪烁在剑门蜀道。 《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汉中王刘玄德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军师诸葛亮差官起造宫廷,又置馆舍,自成都至白水关共建四百余处馆舍、邮亭……以图进取中原”。说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使邮政通信应急于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族中 ,不少民族有关族源的传说都有一致或近似性 ,如乌孙、突厥、薛延陀、回鹘乃至蒙古都认为其祖先与狼有关 ,而夫余、鲜卑、回鹘、蒙古的传说则称其为感光而生 ,突厥、黠戛斯又有传说称其祖先为牛种。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学界论之者已多 ,而对回鹘、契丹族源传说的相同性问题 ,前贤则尚未言及。本文略做探讨 ,不妥之处请指正。对回鹘族源的传说 ,中外古代史籍均有记载。元代虞集《道园学古录》卷 2 4《高昌王世勋之碑》载 :“畏吾而之地有和林山 ,二水出焉 ,曰秃忽剌 ,曰薛灵哥。一夕有天光降于树 ,在两河之间…  相似文献   

13.
云梦县城关东郊有一座古城遗址,志书称“楚王城”,相传为春秋时楚昭王避吴难入云中所筑。《云梦县志略》且记为:“初,平王闻列国兵至,又闻伍员奔吴,乃命昭王筑城云梦。”这座古城是由大小城组成,城址总面积约8.4平方华里,夯土城墙周长为9,700余米,现存城垣距地表高约4米,城外护城河宽40余米,古城东北角现存一座烽火台,外城  相似文献   

14.
抄本也称写本,即抄写的书本。我国最古的写本尚存者,为西晋元康六年(298)所写佛经残本的卷子本,是清朝时日本人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发掘而出.现仍藏日本。后来习惯上唐代以后都称抄本。唐及唐以前则称写本。宋代以后,雕版虽已盛行。但有些比较专门或不甚著名的著作,还是靠传抄来流播。同时,由于抄本一般多无复本,流传极少,有较高的文物和收藏价值;而古代名人手抄本,不仅具有文物性、学术性,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价值更高些。因此。抄本图书一直为学者所重视。我国在明清两代有两部世界闻名的抄本,即《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前者共22937卷,后者共79337卷,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卷帙之繁,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旧方志有刻本、钤印本、活字印本、抄本、稿本、影印本、油印本等。其中善本书572种,普本书2000多种。善本书中,主要以江苏地方志为主,另有部分全国性总志和其他地区方志。  相似文献   

15.
宋元以来,我国一些记述地方史地的书籍,多列当地八景之名。其名盖起于北宋。苏軾《东坡集》卷九,有《虔州八境图》诗八首。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城的建筑,是出于军事上的防御需要,借以保护城内衙署和居民的安全。城外再环城凿池(亦称濠)蓄水,使城多一层屏障,名曰护城河。所以,古籍记载往往将城池连在一起,有城池之称。 城,就是城墙。城之上再建雉堞(排列如齿状的矮墙),以作掩护之用;建窝铺,作为人藏匿或安身之所;建串楼,以便了望、居守;建城门以供人们出入。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79,(11)
苏州瑞光寺塔发现的刻本《妙法莲华经》是我国古代佛经版本中稀有的珍品。它是小型的卷轴装,应为七卷,已毀第六卷。由于各品的字数不等,每卷用纸有五张、五张半或六张缀合的。纸呈黄色。每张高16.9—17.1、长51.5—55.5厘米不等,字框高13.2厘米。每纸一版,每版八十八行,每行二十四字,间有二十五字。每卷引首有横  相似文献   

18.
东巴经书是纳西族东巴祭司以自制的土纸、竹笔、松明烟炱墨,用一种称“斯究鲁究”的象形文字书写的经卷,“斯究鲁究”意为木石上的痕迹。根据我多年的田野调查,各种内容不同的东巴经书大约有1500多卷本,有的研究者把它分为八大类,有的分为九大类,我认为分六大类较为合适:一、丧葬类,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连接亚、非、欧的商业贸易路线,它先在域内形成再延伸到域外。是我国对外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丝绸之路”名称由十八世纪德国人李希霍芬所起,此前国内有不同的称呼,或称阳关道,或称茶马道,或叫玉石路。“丝绸之路”又可分为草原丝路、沙漠丝路、西南丝路和海上丝路等。  相似文献   

20.
试论蓬莱水城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蓬莱水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港口 ,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二、蓬莱水城是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军事要塞 ;三、蓬莱水城是我国古代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对促进中外经贸往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蓬莱水城作为我国古代北方的重要门户 ,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