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申 《收藏家》2002,(4):29-33
藏传佛教是指七世纪在西藏地区形成的以藏语为载体的佛教,有显密二宗。其教派众多,教理繁奥。藏传佛教极重视以美术弘扬教法,即所谓“五明”之一的“工巧明”,遗留有数量庞大的壁画、唐喀、雕塑等美术品,成为各国学者热心研究的对象,并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和宗教方面的原因,西藏佛教艺术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的佛像以及内地汉传佛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单尊的金铜佛像,易于流动,历史上又有尼泊尔人、藏族人和汉族工匠四出授艺,因此使各地制作的佛像既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又有外来因  相似文献   

2.
西藏的铜佛像制作工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铸造工艺,铸造的铜佛像以小型佛像为主。另一类为打制工艺,打制的佛像,以大型佛像为主,生产地以藏东昌都地区最为有名,工匠的数量也最多。  相似文献   

3.
月令     
《山茶》2009,(8):171-171
西藏雪顿节 拉萨西郊更丕乌孜山上,巨幅佛像唐卡徐徐展开,脚下,人密如麻。哲蚌寺的这一场浩大的晒佛活动,曾化落为无数人心中的西藏。佛像表露真容的这一天,正是西藏盛大的传统节日雪顿节。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初始为一种纯宗教活动。在格鲁派戒律中,藏历四月至六月为静心修炼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08,(5):83-84
翰海“拈花微笑一金铜佛像专场”集历史、文化、宗教、思想传承多维度干一体,旨在通过拍卖传递普世大众干传统文物的恭敬与热爱。本场由140余件拍品组成,总估价逾60007万元;以藏传佛像为主,包含多件世界顶级佛像珍品。  相似文献   

5.
黄春和 《收藏家》2003,(4):20-25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明代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尤为引人注目。由于明代宫廷造像的制作主要集中于永乐和宣德两朝,所以又通称“永宣风格造像”或“永宣造像”。永宣造像不仅做工精细,风格成熟、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明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汉藏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世纪初至今,国内外的藏学专家都十分关注永宣造像,并重视其研究,永宣造像的图片资料和研究文章经常见诸国内外精美的艺术图册和报刊杂志上;与此同时,国内外的文物收藏者也把永宣佛像作为梦寐以求的搜求对象,在国内外的拍卖会、私人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专集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目睹到永宣造像的风彩。由于永宣造像在历史、艺术和文物等方面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所以近半年来笔者专门对永宣造像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擦擦”主要指用凹型模具脱出的小泥佛,常见的浮雕,也有圆雕,即为扣模制作。藏族人称“擦擦”。属供奉神佛的一种圣物,一般与玛尼石、经幡形影不离,常出现在圣山、神湖边、玛尼堆和转经路上等。也常作为佛塔内或佛像腹腔内的填充物,认为这样佛塔佛像就具有神佛的灵气。 脱模泥佛在西藏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有认为是随佛教一起由印度传入西藏,“擦擦”一词是从梵语中来。还有认为是佛教传入西藏之后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观点都有待考证。不管怎样,脱模泥佛的出现无疑是出于弘扬佛教的目的,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但一般多流传民间,人们习惯将此物当作完善自己夙愿的圣物而供给一切认为具有灵气的山神河湖等。如家人有病,老人去世,必须请喇嘛念经。喇嘛根据病人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8日至16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西藏文化展”,内容丰富、展品众多、精品荟萃,可让参观者大饱了眼福,大开了眼界,从一个侧面了解了西藏和平解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了解了西藏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展品中,不乏堪称“世界唯一”、“世界第一”之物,而其中在东大厅展出的一幅唐卡──通卓仁布其佛像,则是世界之最!1998年已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至今没有大于它的记录出现。参观过展览的人不知是否知道,那幅唐卡竟然没有在展厅全部展开,人们看到的只是局部。唐卡是宗教卷轴画,但其制…  相似文献   

8.
从健陀罗与印度的造像风格说起由于地理、宗教、文化上的关系,西藏佛像的造像风格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内地汉传佛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小型铜怫造像方便携带,流动性极大,在文物鉴定中经常会发现各种风格的遗像,因此,对这些小型佛像的认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认识和理解西藏佛造像系统前,应该先从佛教造像的源头─—健陀罗与印度两大系统的造像风格说起。健陀罗是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北部一带,中心即现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学术上将这一地区考古发掘而发现的带有希腊艺术成因的佛造像称为健…  相似文献   

9.
吴宇  朗杰 《中国西藏》2005,(4):26-31
拉萨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干流全长551公里,是世界大河雅鲁藏布江的5大支流之一,年平均流量为60亿立方米,约为中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八分之一,流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拉萨河是西藏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一条见证了藏族古老明变迁的历史之河、化之河。拉萨河流域作为西藏政治、经济、化、交通和宗教的中心区域,作为西藏重点发展的“一江(雅鲁藏布江)两河(拉萨河、年楚河)”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拉萨河流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高原早春三月,记踏访了拉萨河两岸,采写了这组实地见闻。希望读能够从一个侧面了解今日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以及历史化、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延续状况。  相似文献   

10.
2001年,八类进入新的世纪和新的干年。在新世纪,《中国西藏》将加大对西藏问题的分析和评论,沟通国内外对西藏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中外麓学交流,特别是想在增进对“西藏问题”的共同认识和理解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特开辟“西方人眼中的西藏”专栏,由杜永彬博士撰写,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1.
孙涛 《收藏家》2011,(12):65-70
在晚期西藏金铜造像作品中,扎什利玛佛像是知名度很高的一种。扎什利玛为简称,全称为扎什伦布寺利玛,指以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为核心铸造的佛像系列,代表了以扎什伦布寺为核心金铜造像艺术的最高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邢继柱 《收藏家》2011,(9):55-58
印度西北部的贵霜王朝建于公元45年,定都于犍陀罗。至公元2世纪前期,贵霜王朝的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建寺塔,雕凿佛像,开凿石窟寺。  相似文献   

13.
邢继柱 《收藏家》2012,(6):72-80
喀尔喀蒙古是指戈壁沙漠以北的今称外蒙古的部分(漠北蒙古),是今蒙古国、中国新疆东部以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中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与漠南蒙古相对(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部:车臣汗部(东部)、土谢图汗部(中部)、札萨克图汗部(西部)。  相似文献   

14.
王蕴锦 《中原文物》2020,(2):107-115
犍陀罗艺术和马图拉艺术是贵霜王朝时期大乘佛教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两种造像范式,两种佛像的雕塑材料、造型特征、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将两者进行比较,介绍了犍陀罗和马图拉艺术的文化、地理范围和分期,列举了犍陀罗和马图拉造像艺术的主要差异性。根据两地出土文物证实,两者虽然归属于独立发展的艺术体系,但两者之间始终联系紧密、互为影响。马图拉艺术所代表的印度本土因素,在犍陀罗艺术形成初始期就已经对犍陀罗造像产生影响,并一直持续至犍陀罗艺术晚期灰泥阶段。受犍陀罗艺术"迦毕试样式"的影响,贵霜时代马图拉艺术出现了着通肩式佛衣、身材矮短的佛像。笈多时代马图拉艺术在融合犍陀罗灰泥造像的基础上创造了"湿衣佛像",并以此完成了印度佛像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融入亚洲人审美特征、逐渐向着东方风格佛像回归的整个历程。  相似文献   

15.
邢继柱 《收藏家》2012,(1):47-56
西藏地处世界上最高的地区,三面环绕着巍峨山脉。在这广阔而又荒寂的区域,生活着顽强的藏族游牧部落,他们的居住区平均海拔超过了4000米。藏族居住区可分为五个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6.
邢继柱 《收藏家》2012,(2):55-64
图24(15世纪六臂白玛哈嘎拉像)高22厘米,重2034克,红铜鎏金。玛哈嘎拉是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护法神,汉文也有译做大黑天的。其地位十分尊崇,在西藏宗教绘画"圣仙树"中,玛哈嘎拉占据了中心位置。其形象有很多种,有四臂的、六臂的等等。图24中的白六臂玛哈嘎拉是护法财神佛,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全品相。  相似文献   

17.
邢继柱 《收藏家》2012,(4):53-60
我们平时所说的清代宫廷:造像,主要是指出自康熙和乾隆二朝的宫廷造像,这与我们目前发现的造像实物及相关的文献记载有关。事实上,清代帝王充分了解藏传佛教在蒙藏地区的重要影响。早在明未清初时,格鲁派(黄教)的势力已十分强大,作为格鲁派领袖的五世达赖喇嘛在蒙蔽地区有着极其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威望。  相似文献   

18.
邢继柱 《收藏家》2012,(8):67-74
图18(无量寿佛)高11厘米,重384克。此尊造型源自早期尼泊尔地区的无量寿佛造像。全身菩萨装扮,束发高髻,发饰摩尼宝花,正面饰璎珞,余发披肩,符合早期尼泊尔同类造像的艺术特征。额际宽广,眉似弯月,双目低垂,表情慈和。上身袒露,斜披圣带;下身着裙,轻薄贴身,裙褶自然铺于座,  相似文献   

19.
邢继柱 《收藏家》2012,(7):63-70
藏传佛教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凝聚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上层人物通常可以控制地方政权,并征经济上汇聚大量财富。清朝初期,  相似文献   

20.
南诏大理国金属佛像制作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南诏大理国金属佛像的制作工艺,对部分金属佛像进行了科学分析,表明制作各种铜佛像时,主要使用失蜡铸造工艺,已使用多种金属元素作为材质,阿嵯耶观音像和其他铜像是以含砷的铜合金为特征,金质佛像的材质主要用金银合金,铸造小铜佛像则采用复杂的合金成分配比。根据铭文和绘画资料分析,这些金属佛像主要是大理本地的工匠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