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由于它违背历史潮流,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和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地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
清政府主导的近代化运动主要是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在这两场运动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电报业的近代化。郑观应是我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启蒙高潮的引领者,他的思想学说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思想"富矿",他对我国近代化各项事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近代电报业中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严重社会危机背景下出现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寄望于"变法"、维持其统治的幻想。而作为新政理论基础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经历督抚协商联衔会奏、江楚会奏,历时8个多月方才完成,其中清政府督抚们的思想变化可供考察之处甚多。本文着重对《三折》的产生背景及过程进行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在清末新政中,不论在文教、军事、工商以及政治等方面,张之洞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他在清末新政中最突出的成绩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在他的努力之下,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使中国的近代教育制度得以确立,使学校教育迅速得到发展,使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  相似文献   

5.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被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大移民。相比于中国古代数次移民浪潮和当代意义上的移民活动,这三次大移民具有明显的几个特点:一是时间漫长。三次大移民的起始与终结,并不局限于1840—1919年这个历史教科书规定的中国近代时限之内,实际上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就已经出现,五四运动之后也远没有停止甚至还掀起高潮。三次大移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年经济法制建设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法制建设,起始于清末新政时期,展开于民国初年,完成于国民党政府时期。其中民国初年的经济法制建设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且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在整个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法制建设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对建立和维持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促进  相似文献   

7.
清末近代学堂和学生数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清末兴办学堂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目前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特别是由于资料缺乏而零散,对历年学堂设立和学生增长情况了解甚少。笔者由于研究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曾追寻一些资料,发现清末实际上作过三次大规模的学务统计,即1907年、1908年和1909年。每一次都由清学部总务司文书科编订有数百页的资料,这即是《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下简称《第一次统计》)、《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下简称《第二次统计》)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交困之中,为了摆脱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清廷掀起了一系列的"新政"。对内蒙古地区放垦蒙地是其应付民族危机的重要的手段。清末新政对蒙古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是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蒙古社会的生存方式及对生态造成了相当得危害。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近代学堂大规模的兴起是在二十世纪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皆造成了深刻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新政的推行,为近代学堂的兴起创造了机会,清王朝利用政权的力量促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巨大变革,充当了历史“不  相似文献   

10.
何艺 《满族研究》2022,(3):59-64
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容、特点和其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三方面。首先,学者们纷纷对于此次教育改革的内容持肯定的态度,其次,学者们还分别对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最后,学者们集中从四个角度研究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普遍认为此次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动具有重大作用。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学界对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研究比较系统而且全面,但是大多集中关于国内视野,从国际视野中进行对此次改革的研究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时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通过实行新政以自救。对于缠足等陋习,端方历来秉持的批判态度,也因新政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加深,出国考察归来后,端方更是将缠足等陋习上升为影响国家富强的重要因素。在两江总督任职期间,端方为此颁布了一些措施,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对妇女解放,提高妇女地位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的商品经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的商品经济观刘光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的领航人物,李鸿章的商品经济观,曾在上个世纪后半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百日维新”期间,李鸿章借光绪推行“新政”东风提出的“开通政策”,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也理应...  相似文献   

13.
在朝野人士的大力推动下,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建设在清末新政期间逐步进入实践层面。广西藏书事业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在广西官绅的积极努力下,藏书事业不断发展,经过多方筹措,广西图书馆终于在桂林初步建成。广西图书馆的创办,是中国古代藏书楼西方化和西方图书馆学中国化的产物,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包括广西图书馆在内各省官办图书馆的纷纷创办,推动了我国近代图书馆体系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是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任湖广总督期间,大力推行新政,开近代机械工业之先河。《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一文对他的政绩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5.
使节制度是近代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使节制度产生于总理衙门时期。清末新政十年间,清政府通过严格出使大臣的选用标准,统筹使馆随员的使用,实现使馆定员定岗,控制出使经费的使用,健全使馆武官制度,重申中国接受及派遣使领的合法权利,对中国近代使节制度进行了变革与完善。这一时期的变革围绕集权、高效展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使节制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6.
使节制度是近代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使节制度产生于总理衙门时期。清末新政十年间,清政府通过严格出使大臣的选用标准,统筹使馆随员的使用,实现使馆定员定岗,控制出使经费的使用,健全使馆武官制度,重申中国接受及派遣使领的合法权利,对中国近代使节制度进行了变革与完善。这一时期的变革围绕集权、高效展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使节制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7.
陶模与清末新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模调任两广总督 ,适逢新政开端 ,其敢为天下先 ,倡言变政 ,主张激进 ,超越同侪。所提废科举、裁宦官、设议院、变官制等事 ,当时虽未准奏 ,却大都在新政后期一一实行。陶模言行及相关事件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戊戌与新政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渊源和人脉联系 ,表达了各派革新人士的部分意愿要求 ,显示了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残酷的经济掠夺。其中,数额巨大,次数繁多的“赔款”勒索便是它们掠夺中国财富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伍于世界各国的重要原因。剖析近代中国的对外赔款,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了解近代中国国情的一重要方面。本书就是专门论述近代中国对外赔款的一本专著。  相似文献   

19.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政策,几千年来商业一直被视为末业。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下旨实行"新政",设立专门机构,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这是应时之举。商部成立后,陆续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保护商业、奖商商业的经济法规,这不光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法制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丁见民 《史学月刊》2006,15(5):94-100,107
美国学术界对20世纪30年代印第安人新政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研究的初期阶段,主要以新政改革参与者和同时代学者为主,多颂扬印第安人新政。第二个阶段是印第安人新政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美国学者开始重新思考和评价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对印第安人新政的批评和指责也越来越多。第三个阶段为全面繁荣时期,传统印第安人史学与新兴族裔史学遥相呼应,对印第安人新政的批评与赞扬交织于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