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学"与"思"的关系问题,是儒家学者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先秦儒家开始就对此有过深刻的思考,宋明儒家学者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夫之等进一步发展了先秦儒家学者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关于"学"与"思"关系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民本观"虽注重尊民、重民、利民,但终归是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以人为本"是扎根于人民并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它既是党执政理念的现代诠释,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体现,可见,儒家"民本观"与"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儒家"民本观"中的一些内容仍可被今天借鉴,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吸取儒家"民本观"的积极成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儒家管理文化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本文试着从孟子"仁政"教化"两个侧面来阐述儒家管理思想,指出在价值内核上承认追求合法利益的正当性,把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目标是儒家管理文化适应现代管理需要,为现代管理所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理源于周公所创立的德政思想和礼乐制度。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原则,以礼为表现形式,创立了儒家道德学说。汉代以后,出现了以"三纲"和"五常"为主体的儒家道德伦理体系,其主体性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方面,其中仁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源泉,是儒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其他诸德都是仁的具体展开和体现,都是从属于仁这个最高原则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5.
张允熠  陶武 《安徽史学》2005,1(4):81-86
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文化中国"的命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诸如"三个意义世界"、"公众知识分子与公民社会"以及"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等命题.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思考有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蕴涵,不仅显现了当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理念,而且也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走向从新儒家角度提供了一家之言.尽管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论证富有创意,但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仍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新儒家在新世纪的文化诉求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6.
儒家礼学可以归结为"至善"之道,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圣人之境和致圣之道两个方面,儒家依照"至善"精神,塑造了"圣人"形象,构建起了"礼"学的思想道德大厦。  相似文献   

7.
《攀登》2017,(6)
儒家"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范畴。新的历史时期,"五常"的道德优势明显式微。但从一般道德意义上说,"五常"与当代中国人的道德生活规范仍多有契合之处。将儒家"五常"与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是一个有意义的契合点。对儒家"五常"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可以切实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8.
"礼"名"一直是儒家学说里的重要名词,作为处理人伦关系和端正社会秩序的准则,共同确立了传统文化的人伦社会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对儒家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之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奎杰 《沧桑》2008,(5):130-131
儒家德育思想,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成圣成贤"为最高目标,以"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为基本道德规范,注重理想人格的培养,认为人性可塑,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后天的教化而得到完善。积极研究儒家传统德育思想,挖掘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对于优化我国德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契丹统治者不仅重视、提倡皇族子弟研读儒家经史,而且还设定了完备的运行机制。契丹皇族子弟研习儒家经史以及由此形成的儒家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倡导和引领了契丹社会儒家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影响了契丹治国安邦的政治理念,使儒家"大一统"思想观念以及中原社会的典章制度开始植根于契丹社会的机体之中,这不但有利于契丹族与汉族的融合,亦为中国北部疆域保持长期稳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敖莹霖 《黑龙江史志》2013,(17):274+276
作为儒家德育文化的发源地,与国外相较,我国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并没有将儒家优秀德育思想渗入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专门的教材来传承这一文化。特别是《经济生活》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版块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教学目标过于功利化,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无道德的"经济人"。本文以高一《经济生活》为例,论述如何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要素,并同儒家德育思想"义"相结合进行道德教育,致力于培养有道德的"经济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的"华夷"格局主要由于受到汉族和诸少数民族力量对比的影响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以"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弱和周边多民族兴起为标志,传统的"华夷"格局受到破坏,儒家"华夷"观念和正统观念受到巨大冲击,这折射出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曲折进程和儒家民族关系学说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庄子》颇爱称引孔子故事。详考这些故事,对孔子的称呼分为"孔子"与"仲尼"两类,这隐然关联着故事叙述者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塑造——以孔子为先贤、利用孔子形象正面讲述道家思想时,两种称呼均可使用;而以儒家门徒身份戏拟儒家孔子记述时,则必然称孔子为"子"。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庄子》讲述孔子故事的文化立场及对儒家贤者的态度,也有助于认识其他讲述孔子故事的传世及出土文献的性质与构成。  相似文献   

14.
儒家自其创始人孔子开始,就一直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知识的,这一点完全可以从孔孟一直到后代的大儒们的言行中看出。儒家在思想上也很注重智识,然而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儒家注重智识的思想在政治上就慢慢走向智识的对立面-反智。这一过程虽曲曲折折,但一直在行进当中。从此,儒家在政治上逐步失去自主权,在思想上的自主和自由的追求知识也逐渐没落。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认为传统的儒家哲学是一种伦理学,那么,道德问题即是其最主要的问题。在传统的儒家哲学里,道德是内在的,因而是超越历史的。而在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里,因为消解了传统儒学"天理"、人性之道德价值性的内涵,因而道德是外在于人的,是社会之理的基本内容;人所有的道德理性,也由此从传统儒家哲学之道德的"内在自觉"而向新理学之"外在自觉"转换了,因而也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法著作,内容闳廓。《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思想深邃。《司马兵法》提倡的"杀人安人、以战止战"的战争观,"礼义为先、兼爱其民"的政治观,"敌若伤之、医药归之"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孙子兵法》阐述的"重战"、"慎战"的战争观,"安国保民"的价值取向,"上兵伐谋"的战略观,"爱卒"、"同欲"的治军之道,"善卒"、"养卒"的战俘政策都合理的运用了儒家"仁义"的思想,不同的是,《司马兵法》的"仁"借用儒家之形体,《孙子兵法》的"仁"却化用儒家之精神。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纵欲风气,是人类自然属性的表达,表明理学教化在实践上的松动,士人们对欲望的态度已不再完全受制于理学的价值判断.在与纵欲风气的互动中,无论是笃行"天理"还是溺于"人欲",士人们都承认欲望难以消灭但必须消灭,因为其蕴含着对儒家理想世界秩序的反动因素.在政府层面法律规训几近失效的背景下,恐吓、隔离与惩戒取代儒家的道德礼乐教化,成为了家庭层面规训"人欲"的主要手段,显示出理学家对儒家学说本身的教化能力已经不再自信.  相似文献   

18.
接续是指对儒家道统在承继基础上予以新时期之创发,是接与续的统一.在承继先秦儒家道统论、宋明儒家道统论基础上,现代新儒家吸纳新鲜元素而充实之,以重构现代儒家道统论.异构是接续传统儒家道统,构建现代道统的一种方式.通过对佛学、西学的批判、比较,以求其异,以此来彰显和重构儒家道统."五四"时期,在国内思想界人文主义回归的背景下,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通过反省传统儒学,以宋明儒家道统论为其理论渊源,通过中、印、西之比较而进行批判,分明壁垒,吸纳佛学的思辨体系或西学某些概念,以中西比较的方式凸显儒学特质之优长及其现代价值,现代新儒家试图以异构来接续儒家道统,复古有余而创发不足.  相似文献   

19.
9月28日,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诞辰纪念日,今年适为孔夫子诞辰2560周年。一个月前,其家乡曲阜召开了"国际儒学大会",苏州、福州、东莞等地则举行了"读书节"、"读书月",其在表达当代读书人对孔夫子的追怀之情外,还在于引导世人珍视儒家经典,推广"全民阅读"。  相似文献   

20.
一2011年第5期《炎黄春秋》发表的彭国翔先生的文章《如何理解"尊孔读经":与杨继绳先生商榷》,对中国儒家的学说高度评价,倍加赞扬,这无可厚非。但文中某些地方的阐述,论据不足,含混片面,夸大儒家的作用与影响,特别是把晚清以降、五四以来研究儒学的某些人称之为"现代儒家人物",继而甚至认为传统儒学几乎是新时代学者们的智慧渊源,这就未免让人疑窦丛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