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共计发掘了十三次,出土了大量各种质地的珍贵遗物,木案便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尝试从阿斯塔那墓地出土木案的型式分析入手,探讨阿斯塔那墓地出土木案的发展演变规律,从而建立起该墓地木案发展演变的时空框架。  相似文献   

2.
“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绢画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绢画均出自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为该地区古代较特殊的一种葬俗现象。阿斯塔那地处古高昌地区,西汉时有车师前后国。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车师国同中原关系密切。公元前48年,置戍已校尉于高昌壁,屯田积谷,以供来往丝路之使者,渐成丝路之  相似文献   

3.
姚敏 《文物天地》2021,(9):52-56
<正>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南40余千米的三堡乡戈壁荒漠中,是西晋至唐代高昌居民的公共墓地,东西长约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1988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于1959年开始对阿斯塔那古墓群进行清理发掘,至1975年共进行了 13次较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此后又进地过数次小规模的清理,共发掘清理墓葬400余座,出土了一大批晋至唐代的陶器、木器、金属器、文书、织物、纸绢画、俑类等文物。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群距吐鲁番市约40千米,是古代当地官民的公共墓地,出土了大量彩塑、木器、纺织品、文书等珍贵文物,有着"地下博物馆"的美称。出土的雕塑文物数以千计,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及科技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固原西南郊北朝、隋唐墓地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遗址,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突出的普遍价值,被列为中国与中亚五国政府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荐申报点。  相似文献   

6.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线路的定义纳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之后,丝绸之路的申遗之路也拉开了序幕。在2005年至2010年间,世界遗产中心分别在阿拉木图,吐鲁番,杜尚别、西安、撒马尔罕召开由中国与中亚五国以及日本.韩国、阿富汗、印度、意大利等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协商会议,专门讨论丝绸之路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事宜,2006年8月,在吐鲁番会议上,中国与中亚四国共同形成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吐鲁番行动计划",而过去六年新疆段的申遗努力也被给予高度评价。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立项单位,北庭故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新疆是我国大遗址众多区域之一,在丝绸之路申遗的背景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也将成为丝绸之路大遗址保护的一个方向,把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信息保护好、展示好,使之成为全社会共享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正>洋海墓地的考古发掘是近年来新疆考古工作最重要成果之一,由于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气候与环境,各种质地的古代遗物都能较好保存下来。其中大量不同形制、纹样的木桶,极具地方特色,为研究吐鲁番地区史前时期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洋海墓地出土的木桶和草原游牧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木桶上的动物纹是草原居民偏  相似文献   

8.
张弛 《丝绸之路》2012,(10):30-31
十二生肖,亦称十二支,是表示十二辰的十二种动物。十二生肖在我国起源较早,流传广泛。十二生肖俑作为随葬品出现在公元6世纪的北朝。隋朝至初唐时期,流行于两湖地区,之后在中原地区盛行。在吐鲁番阿斯塔那,也发现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十二生肖俑,体现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镇墓神兽分为木、泥镇墓神兽两种。晋至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出现的木镇墓神兽及随葬习俗应是由河西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的。而泥镇墓神兽及其随葬习俗则主要是在唐灭高昌置西州后,由唐代中原两京地区逐渐传入的,均承袭于祖国内地的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武敏 《文物》1962,(Z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于1959年10月至1960年11月,先后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古墓葬区、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北古墓葬区进行了几次清理发掘,出土的随葬品中有  相似文献   

11.
2005~200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四次发掘了鹤壁刘庄遗址,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和下七垣文化墓地。墓地基本完整揭露,发现墓葬338座。本文拟从墓地选址、墓葬布局、墓葬形制与结构、葬式葬具、随葬品组合、特殊葬俗等几个方面对其葬俗葬制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以期裨益于夏代中原地区下七垣文化考古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2.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方化经济的交汇地和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吐鲁番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物遗存,特别是以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古墓群为代表的历史遗存,更是充分地证明高昌是当时中西方明交汇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以来,特别是2004-2005年度,新疆吐鲁番地区又陆续出土了一批属于高昌郡到唐西州时期的文书。这些文书除出自阿斯塔那墓地外,还来自高昌城东北巴达木墓地、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墓地、吐鲁番市东郊木纳尔墓地、交河故城等处,其中有一些文书和过去所见吐鲁番文书类型、内容都看所不同。其中洋海1号墓(97TSYM1)出土了一批内容丰富的阚氏高昌王国时期的文书和典籍。麴氏高昌时期的不多,但有大量属于唐西州官府各级衙门的文书,内容涉及官制、田制、赋役制、兵制等诸多方面。这批文书的整理和刊布,将推动吐鲁番史、东西文化交流、北朝隋唐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勤 《文博》2003,(3):40-45
唐代的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兴盛,影响深远,而纺织品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建国以来的考古工作中,新疆吐鲁番地区是少数几个出土了唐代纺织品的地区之一。经过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13次大规模发掘,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村的北朝——唐代古  相似文献   

15.
<正>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三堡乡、二堡乡,西距吐鲁番市约40公里,南距高昌故城约2公里。古墓群分布在三堡乡以北至二堡乡以东地带,有墓葬数百座,是晋唐时期高昌国贵族和平民的公共墓地。这里出土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其中各类人物俑和动物俑件件堪称精品。说到俑的发展,汉代可以说是第一个发展时期,隋唐则是第二个发展高潮。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彩绘泥俑和木俑,其中有倾国倾城的仕女  相似文献   

16.
人牙结石淀粉粒分析是开展古代居民食物来源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用此方法对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仅存的两具裴李岗文化人骨牙齿上的结石开展了淀粉粒分析,成功提取出38颗淀粉粒,其中可鉴定种属的淀粉粒主要来自于栎属、豆科和块茎类等非农作物,少量有可能来自于粟黍类作物。虽然分析样品较少,提取出的淀粉粒数量不多,但这一结果或许表明采集植物有可能构成了裴李岗遗址居民植物性食物的主体。结合贾湖、莪沟、石固和寨根等裴李岗文化遗址的植物考古学研究,裴李岗文化居民的食物结构具有广谱性特征。本研究为全面认识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居民食物构成和聚落生业经济,深入探讨中原地区早期农业形成过程等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的鉴定报告。共对202例个体进行了鉴定。对死亡年龄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批古代居民的死亡高峰集中25~35岁和40~50岁两个年龄段。该墓地古代居民齿科疾病患病率低。  相似文献   

18.
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曾出土两件唐代写本具注历日。一件出自二一○号墓(载《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73—76页),一件出自五○七号墓(载同上书第五册231—235页)。虽残破过甚,但均足唐代早期历书实物,对研究初唐历日制度和历书内容的演进,仍堪称珍贵。  相似文献   

19.
骆驼城遗址及墓群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留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汉唐古文化遗址。历史上,这里是中西方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集散地。骆驼城遗址周边出土的木板画、彩绘木器和彩绘壁画砖,展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动形象地反映历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昌盛。骆驼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研究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释吐鲁番出土的几件有关过所的唐代文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在民丰县汉代精绝遗址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过所。在吐鲁番县东南阿斯塔那附近唐代墓群里,又发掘出很多件唐西州户曹文书。这些文书,有不少是和过所有关的,对我们了解唐代中央政府有效地统一管辖边疆地区的具体情况以及当时的阶级关系、赋税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这里,试就阿斯塔那出土的几件有关过所的文书作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