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年12月,在新津县铁溪乡顺南河边发现了一些绳纹夹砂粗灰陶碎片,绳纹夹砂粗红陶碎片以及一件穿孔石斧。(图)石斧通体长9.8厘米,上端宽3.8厘米,刃口部分宽5.8厘米,刃口已使用残缺,孔大1.2厘米。这次发现有孔石斧,是新津继修觉山发现新石器时代石石斧(见《文物》1982年第4期82页)之后的又一新发现,扩充了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昆山县少卿山遗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少卿山遗址位于昆山县千墩镇东北。据《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三载:"吴淞江自吴门(今苏州市)至千墩浦,江南北有墩一千,故谓之千墩。明永乐中,大理少卿袁复,被旨浚千墩浦,乡民便之,号少卿墩。"1958年,少卿山出土过不少石器和陶器。经江苏省文物工作队调查,这里与山南的东弄,一并确定为属于良渚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77年4月,从这里采集到穿孔石斧、有段石锛和双孔石刀,还有若干种几何印纹陶片。1983年12月,山脚开挖池塘,又出土了穿孔石斧、陶球和几种陶片。1984年开筑公路,9月,在一座良渚文化  相似文献   

3.
福建是石雕文化的故乡,远在距今20万年的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了对石器加工和使用。新石器时代的平潭壳丘文化时期,人们已经雕琢出精美的穿孔石斧和玉块等石制工具和装饰品。青铜时代,遗留在华安汰内岩壁上的一幅幅生动岩画,至今历历在目……。伴随着福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石器文物(从右至左):石铲、石斧、穿孔石器世界最早的石磨盘(距今15万年)人类的生存、进化和发展都与石头有密切的关系。当古猿用上肢把一块石头加工成工具时,他就从猿类中分化出来,进化到猿人阶段,至此,揭开了人类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序幕,出现了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5.
江苏溧阳中头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斧、石铲、石磨盘等新石器文物,经科学研究后证明距今15万年前至距今35万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物。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出现的新石器。这一重大发现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人类起源地之一。中国人的老祖宗最早出现在江苏。  相似文献   

6.
关于磨制石斧石锛的研究,国内外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族调查表明磨制石斧石锛不仅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用具,而且还被当做炫耀、祭祀和彩礼用具;微痕研究结果显示石斧石锛不仅用于伐木而且被用于屠宰、揉皮;形态分析结果显示部分石斧石锛破损后被改制成小型石斧石锛或石锄等继续使用;实验考古揭示石斧的功效是铁斧的四分之一,石斧石锛使用寿命短的只有一年半而长的达到十七年。显微镜观察法和实验对比法是研究石斧石锛功能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阜宁县施庄乡东园村是沙土地区。一九七八年十月,村民们在该村周围沙地取沙过程中,先后发现石斧、石锛、石环等石器四百多件。 一九八五年我馆组成调查组,对遗址作了初步凋查。东园村位于范公堤以西八里,沙地东西十五华里,南北三华里,西北离阜宁城十四、五华里,距离淮安约一百八十华里。沙地较厚,面积很大,第一层是耕土,第二层是黑土,第三层是黄沙土,石器就在第三层沙土中发现,它分布在六十厘米厚的沙土内。文物无规则的分布着,出土文物有穿孔石斧、石环(很象南京北阴阳营出土的石环)、石斧(和青莲岗文化同类器相似)。  相似文献   

8.
一 序言 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历史上曾是诸种文化交流的地带。以目前资料而言,云、贵、川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至少受到四种文化的强烈渗透,这就是由北向南延伸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由南向北挺进的越文化,以及川东鄂西固有的大溪文化。有段石器便是受东南沿海地区百越文化影响的一个突出表现。 有段石器在学术界的称呼颇不一致,有的学者称为有段石锛,有的学者称为有段石斧,也有的学者称为有段石器,甚至有的学者称为石戊。笔者主张以有段石器统一称呼,包括有段石锛、有段石斧、有肩有段石锛和有肩有段石斧四种类型。下面,我们就依据这四种类型,对西南地区的有段石器进行初步的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我国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许多玉制的戚、斧、刀、锛等武器和工具。从它们的刃部磨耗情况来看,这些器物的绝大多数已脱离实用价值.只是作为一种标志或象征,用于一些仪仗、礼仪等场合,一般多出于级别较高的墓葬中。玉制的钺是由石斧演变而来的,新石器时代的玉铖出土相当普遍。其中太湖流域崧泽化时期即已出现,良渚化时期发现较多.主要出于男姓墓中,一墓出一至二件不等,多扁平穿孔,梯形弧刃,碾制精细,非实用器。  相似文献   

10.
巴蜀先民的分布与农业的起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四川地区发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有几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分布在中小型河流沿岸(如图),不少中晚期遗址中已发现和农业有关的工具,如巫山大溪等地的石刀、石铲、石锄、蚌镰,南充明家嘴的石耜、淄佛寺的石铲、石锄,资阳沙嘴的石锄,通江、南江、巴中、万县等地的石斧、石锄普格的石镰等。这说明在当时的渔猎部民中,已普遍出现了原始种值业,和已经出现的家禽家畜饲养一样,都是重要的辅助经济,虽然推测三峡地区和安宁河谷可能有了稻的种植,但还不能肯定是否有水田。从西南民族调查情况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境内陆续发现了建新北、大岭下及鲍付沟西遗址。石器有大型打制石铲、磨制石斧、石刀、石剑等;陶器多为黄褐色泥制夹砂陶,手制,以刻划纹为主,由刻划纹再组成弧线纹、复杂网格纹及横"人"字纹,还有少量篦点纹、戳印纹。这几处遗址均具有新石器向青铜文化过渡的特征,其晚期已进入青铜时代。  相似文献   

12.
二里头遗址出土兵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里头遗址的兵器种类不是很多,但质地有别.兵器以镞类为多,形成以骨镞、石斧为主的实用兵器系统.在此基础上,玉石兵器二元系统形成.同时,出现了以玉钺、玉戈、铜戈、铜斧钺为主的礼仪兵器.二里头遗址出士兵器的这两个特点在二里头三、四期达到鼎盛,这与二里头遗址作为王都的地位是紧密相关的.此外,二里头遗址兵器的使用从二里头文化一期到二里岗期是不同的,这与该遗址的聚落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珠江流域自距今一万年起出现陶器,至秦以前,主要的炊器圜底釜,与中原地区的主要炊器鬲有很大区别,在这段时间的考古文化主要是陶釜(炊具)与石斧(工具),圜底陶釜流行了整个先秦时期(出现陶器起),至汉代才演变为圜平底、平底。圜底釜一度成为先秦越人的标志,如太湖、钱塘江水系的越人炊器也以釜为特点,这与岭南越人的传统是一致的,宁镇地区的吴文化在春秋早期突然以釜取代了鬲,被认为是越人进入并使之越化的结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百越族最具传统的文化特征一釜文化,这是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鬲文化”最主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发现距今180万年的最古老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遗产》2009,(3):13-13
2008年底,日本考古学家在马来西亚发现大量穴居人类使用过的非常古老的硅制工具——一柄石英岩制成的斧头。经过东京地质年代鉴定委员会研究认为,该石斧距今已有180万年左右。这柄石斧的发现,佐证了人类起源于多地的说法——直立人演变成智人的过程几乎是同时在地球的各个地方发生。同时也反驳了目前所流行的非洲是人类起源地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5.
濟源城東北三十五里,沁河北岸的留村、村東南的南(?)、村西南的西漕窩和沁河對岸的潭坡,今年九月中曾在以上等地區採得石斧、石刀、石鏃、鑿孔石器、蚌殼、穿孔骨針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开展文物普查的过程中,神农架林区文物普查组征集到一件磨制石斧。这件石斧长21厘米,上宽7厘米,下宽9厘米,厚2厘米,表面光滑,上部有一直径15厘米的圆孔。经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  相似文献   

17.
七台河市文物管理站藏品有六百余件,这些可移动文物,它们一定程度代表本地历史文化,它们是黑龙江边疆历史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择其六件石斧就其形态特征来源、出土地、时代等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8.
大寺遗址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石器岩性以沉积岩为主,多选择砂岩类,如细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等,其他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岩性较少选用。石器类型方面以砍伐工具为主,如磨制石斧和石锛等,其他类型的石器较少。这说明大寺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的生产活动以砍伐为主,其他农耕、渔猎活动较少。无论是石斧、石锛,它们的可测柄部与刃部弧长、弦长之比多在1:2或略微大于1:2,磨制石斧、石锛的刃角以在50°~79°为多,其他角度的不多。  相似文献   

19.
这是1978年11月,在河南省临汝县东25华里阎村新石器时代遺址发现的一个陶缸。原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呈敞口、园唇、深腹、平底,口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该器红陶砂质,腹部绘有彩色《鹳鱼石斧图》一幅,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件稀世珍品。这幅陶画,高37、宽44厘米,约占陶缸整个表面的二分之一。从内容上看可分两组:一组为鹳鸟叨鱼,一组为一带柄石斧。鹳鸟是一种善捕鱼虾的水鸟,陶画所绘鹳乌体呈椭园,园眸、长喙、昂首直立,喙上悬叨一条大鱼,正是对它善捕鱼虾的写照。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生产工具,它是农耕生产和定居生活的基础,陶画中表现石斧,是当时社会生活需要仰赖于这种生产工具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绳纹陶是台湾发现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鹿野忠雄先生就提出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具有绳纹陶器的特征。但是直到1964~1965年期间,由张光直带领发掘了大堂坑和风鼻头遗址,绳纹陶文化才作为一种文化遗存得以阐述和确认。经过对遗址进行详细的考察,张先生把这种文化命名为大合坑文化。根据大堂坑和凤鼻头遗址的出土文物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张先生于1969年提出这种文化有如下几个特点:1.大奖坑文化的陶器是由粗糙的粘土制作并刻印绳纹图案;石器有石斧、石镜、网坠、稍为加工的凹石以及树皮律等。2.该文化无疑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