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兰兰 《文博》2007,3(6):45-51
刻槽盆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外形与同期的盆或钵等无异,不同的是,其内壁刻划有深浅不一,或纵横交错、或呈放射状的沟槽。该类器主要发现于黄河中游及长江中下游一带,迄今已有上百个遗址出土。刻槽盆因它特殊的内壁结构,对其用途的探讨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早期人们对它的称呼有:过滤器、过滤盆、刻槽器、刻槽盆、研磨器、澄滤器、擂  相似文献   

2.
砚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要长,因此传世的古砚也多。历代文人雅士都有爱砚、咏砚、藏砚的传统,留下了无数的佳话。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研磨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中,磨盘带有槽臼,槽臼内还残存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这应该算是古代中国人使用砚的开始。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均出土有调色器。这些研磨器和调色器,可算是砚的鼻祖了。汉代刘熙《释名》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研…  相似文献   

3.
金银平脱器,是我国古代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高级工艺品。所谓“平脱”,是将金属薄片刻成空花纹样(有如剪纸),粘贴或钉在漆胎上,再于其上髹漆数重,经反复细致研磨,直待金银片纹饰脱露于器物表面。平脱金银片一般都镌刻有精细的“毛雕”,即细部纹饰。  相似文献   

4.
古器物定名,通常是根据古文献和古文物自名,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而定名的。新出土的无自名的器物,其用途和主要特征,若与已定名的某一类器相同,一般都不再拟新名称,即用该类器器名。形态上的某一项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20,(8)
正一、明清宜钧同河南禹钧的区分河南钧窑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窑于北宋徽宗时期开始烧造,于元代后期基本停烧(1),禹钧的停烧加之明代各大官窑烧造技术流入民间促进了各地仿钧器物的兴起和发展。钧窑的器型种类多以各类陈设器为精华,有花盆、盆托、炉、尊等(2),兼有盘、碗、盆、盏拖、罐、洗等文房、日用器物(3)。从外观看来,禹钧的天蓝与月白釉上多见"蚯蚓走泥纹"(4),器物为支钉支烧,器物底部施釉前有刻的"一"到"十"的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7,(6)
<正>一、古砚和砚铭的定义和内容小篆砚作研。汉刘熙《释名·释书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许慎《说文》:"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与研磨同义)。从这些记载可知,砚是一种研磨的工具。古砚是一种古器物。古器物是指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器物中,都是古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制作的。(1)古器物按功能划分有文具这一类别,古砚便是其中的一种。"砚贵有铭",古砚铭文尤其珍贵。  相似文献   

7.
张懋镕 《文博》2008,(5):19-24
本文从分析一件定名有争议的青铜器--伯湄父簋入手,认为青铜器的定名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件器物,必须了解这一类器物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以及它与其它器物(同出的陶器和其它铜器)的关联与区别,才能把握住它的性质,给它以正确定名.利用这些定名原则与方法,本文总结出包括伯湄父簋在内的豆形簋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豆的区别,认为伯湄父器是簋而不是豆,并据此分析了其它几件定名上有争议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8.
吕大临《考古图》中共著录先秦青铜器计148件,除11件因无器物图或仅存器盖而无法判断其定名正误之外,定名准确的有82件,定名欠妥的有55件。其定名欠妥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吕氏占有的先秦青铜器材料有限;其二,铭文误释;其三,泥于自名原则,将大共名作为类名。  相似文献   

9.
1993年春,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发现1件铜四足器座,类似的器物目前已知的应不少于5件。这些器物定名各异,用途不明,本文仅就其定名与用途略抒浅见,以求专家指正。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出土的铜四足器座,形制为四隅各有一筒状管,管下为乳头状实心足,四管由十字连接臂相连,十字正中之上有一双面人,其双手分别置于十字连接臂上。四管外壁均饰阴线刻纹。器高15.5、管径3、管高8.5厘米,重1300克。这种形制的器物在商周时期墓葬中屡有  相似文献   

10.
耀州窑瓷器当中,有一类宽弧沿(或宽平沿)、筒腹、高圈足的器物,在耀州窑发掘报告中被定名为“灯”。这种器物在北方宋代其它窑址和墓葬中多有出土,南方地区也有与之相类似的器物。关于此类器物的定名,学术界看法不一,但主要有炉和灯两  相似文献   

11.
秦“工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师”一词,在秦国和秦代的铜器刻铭中屡屡出现,它对研究秦时官制、器物治铸和器物的“物勒工名”制度,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根据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工师”这一名称进行初步的考释和研究,并论及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耀县古瓷窑遗址位于塔坡.塔坡处于漆沮二河左右环绕的二台高地上,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塔坡遗址”是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目前出土发现的器物情况来看,出土有尖底器、环底、三足、高足等器物.从装饰的表现看有彩绘、划刻、堆贴、压印(框纹)、戳刺、镂孔等.除此而外,塔坡还经  相似文献   

13.
考古调查中发现的巩义市芝田宋三彩器窑址,是继巩义市唐三彩瓷窑遗址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在中原地区,单独烧造三彩器并有一定规模的窑址,尚不多见。通过初步研究,我们认为这处窑址出土的宋三彩器有以下几个特点:器物的种类与造型:可分为生活用品、工艺品、明器和祭器四大类。生活用品以罐、盘、碗、枕、盆等器物为主。器形厚大,胎质坚硬。  相似文献   

14.
浅谈鸡首壶的演变与越窑鸡首壶孙秀莲(辽宁省文物总店)鸡首壶习称鸡头壶,因器身置鸡头,故名。1972年,在南京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青瓷鸡头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可知这类器物晋时称作“罂”,即小口方腹的酒器。鸡首壶出现于三国时期,是越窑、瓯窑的...  相似文献   

15.
1978-1979年,贵州省博物馆在威宁县中水区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汉墓考古发掘工作。在出土的器物中,有两件铜质“鼓形器”因其制作工艺和质地的粗糙,加之埋藏地下两千多年,出土时破碎不堪,仅一件经修复后能基本成形。在整理编写《威宁中水汉墓》报告时,笔者即对修复后的该器用途及定名提出一些看法,但由于当时工作繁忙及其它诸多因素,便暂时统一以“贮贝器”而命名。近来笔者再三思虑,认为若延续以往,再以“贮贝器”命名下去,一则怕误导他人引用资料;二则觉得实在有屈于器物本身。故将自己的拙见解述如下,供方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迪 《民俗研究》2014,(1):89-92
纺轮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手纺工具。当前我国的考古学家自信地认为所有考古发现的数厘米大小的圆盘状的器物都是纺轮,进而根据纺轮的材质、重量、尺寸和装饰推测出相关的诸多人类行为。但在人类学视角下,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称之为“纺轮”的东西也有着和纺纱毫不相关的多种用途:猎物系挂扣、器盖、刮削器、塞子、棋子、弓钻垫片、玩具、纽扣等等。这些“例外”足以提醒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在对纺轮状器物定名和推测用途时要格外谨慎。  相似文献   

17.
鲍子鼎是春秋晚期的齐文化圈器物,也是齐国贵族鲍子为其女或姊妹仲匋姒作的陪嫁媵器,鼎内所刻铭文是典型的齐国青铜媵器铭文中常见的祝福语。通过对金文、古书、甲骨文中相关用字的整合,对该鼎铭文进行再分析,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鼎铭中第十字应释为“之”,“男子”表示男人。  相似文献   

18.
<正> 河北唐县东峝(山龙)村新出土的归父敦,器主归父与其父子仲均见记于经籍记载,是春秋时期极为罕见的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标准器。对于铜器断代、器物定名以及古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器呈扁球体。盖有喇叭形捉手。盖沿有三个支爪,便于扣合。器身束颈鼓腹。体侧有二环耳,肩饰弦纹两道。盖纽内饰涡纹。通高16.5,口径23.3厘米。盖内有铭文两行11字。铭作:  相似文献   

19.
于陆洋 《收藏家》2014,(8):63-69
现时被称为“觚”的器物,其造型特征为:大喇叭形口,长身,细腹,斜坡状高圈足。除“觚”这一定名外,亦有“花觚”、“简花觚”、“凤尾尊”、“出戟尊”、“觚式瓶”等名,绝大多数的此类器物都出现一器多名的情况。事实上,对哪些器物可称其为“觚”,仍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20.
李金 《东方收藏》2023,(1):15-17
“中山三器”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三件代表性青铜器,分别为中山王舋鼎、中山王方壶、中山妾次圆壶。“中山三器”的器型构造独具艺术特征,既带有中原审美的特点,又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民族融合之特征。其上的长篇铭文,承载了中原的儒学思想与天道观念。“中山三器”的器物特征及其所刻铭文反映了鲜虞白狄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产生的同化,代表了北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堪称我国青铜器珍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