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仓,从“田畴半辟,居民尚不满百”的沿海村落,发展成为“万家之邑”,号称“六国码头”,这不仅是太仓内陆河网密布,而且兼具对外港口的优势,在历史上曾是我国与海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均从太仓扬帆起锚。今天,从历史的足迹中一步步走来,太仓的内外航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太仓人也秉承了郑和的科学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和务实精神,在江尾海头书写着辉煌的发展篇章。  相似文献   

2.
太仓地处长江人海口岸,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它曾于元明二代两度崛起,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海运和对外通商港口。据文献和碑志记载:太仓刘家港在元代由于海运被称为“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在郑和下西洋时代,太仓刘家港由于“七下西洋”出海始发港的特殊区位条件,其经济发展、港口建设和造船、航海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巍 《郑和研究》2006,(4):67-70
位于长江口东海之滨的江苏太仓自元代海运漕粮而兴起,开放的外贸政策使其曾有“六国码头”之誉。在明代郑和下西洋的28年中,太仓又成为郑和船队的起锚地和归舶港。在郑和航海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点活动地区。为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太仓市从2003年起,就充分利用和发挥太仓是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独特优势,按照中央提出的“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郑和纪念活动指导思想,以“太仓走向世界”为主题,连续三年举办了以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为重点的一系列郑和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5.
双凤“维新遗址”考古显示,太仓文化的源头已经前伸至4500年前。当今郑和航海文化在太仓,已被视为太仓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与郑和航海关系密切的妈祖文化在太仓,至今尚未被认识到同样是太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浏河天妃宫为核心代表的太仓妈祖文化,应该而且无疑是太仓市文化建设中当之无愧的“重头戏”。如何认识并演好这部大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1 册三 ,页 777,《百官志下》记隋开皇时官制 ,云 :“司农寺统太仓、典农、平准、廪市、盾、华林、上林、导官等署。”“廪市”误 ,应作“京市”。理由如下 :同处列举诸署名称后 ,又指出太仓、京市及导官三署的下属。太仓、导官均隶司农 ,“京市”亦当如是。但上文仅见“廪市”而无“京市” ,二者必有一误。该志后文述炀帝朝官制变化时称“司农但统上林、太仓、盾、导官四署 ,罢典农、华林二署 ,而以平准、京市隶太府” (页 798)。显然“京市”旧隶司农 ,上文“廪市”必是“京市”之误。《通典》卷二六《太府卿·诸市署》云“隋初 ,京市…  相似文献   

7.
<正>太仓库是明代后期中央公共财政库藏的核心机构,它的白银收入支撑着明代后期公共财政的很多支出,后期北方九边的军费更是离不开太仓库的白银。但是长期以来,相关研究与太仓库在明代国家财政中的地位极不相称。2021年,苏新红《太仓库与明代财政制度演变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以其独有的特色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第一,该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明代户部太仓库的学术专著。太仓库全称“太仓银库”,成立于正统七年,隶属户部,  相似文献   

8.
为大力倡导和提高全民的蓝色国土意识。促进太仓港口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第二个航海口到来之际。我们邀请到了十下南极。两上北极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访问太仓,与太仓人民共庆中国第二个航海日。  相似文献   

9.
汪放 《郑和研究》2004,(3):74-78,70
元统治者选择海上漕运港口在太仓,虽有人为机缘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此时太仓具有良好的港口地理条件。南宋末年,太湖的泄水大道“古三江”已塞东江和吴淞江,仅存娄江。娄江承载着浩瀚的太湖水,从吴县鲇鱼口流经富饶的江南经济腹地吴县、苏州、昆山、太仓,倾泻人海。当时刘家港口外即是波涛滚滚的长江入海口,一日二汛的海潮,可达太仓城东的半泾和张泾。娄江潮头到明代还十分壮观,高宗本记娄江潮云:“惟八月中秋四、五日,潮平地涌起十余丈,雪山横江,雷霆震耳,变怪百出,如钱塘然”。在潮头的冲击下,刘家港“水面宏广”,“近海口处,阔有二里许”,“潮汐两汛,可容万斛之舟”。江海之汇的太仓拥有当时江南仅存的深水港,又处中国东部海岸线之腰。集散粮食、货物十分方便。因此,元代选择太仓刘家港作为漕粮海运的起始地,应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张彬 《收藏家》2000,(4):15-18
提起“四王吴恽”,人们就会想起很多话题。其实“清六家”也好,“四王”也好,它们并不是一个画派,只不过是一个合称。四王中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及其传人是太仓人,王翚及其弟子是常熟人;娄江东流经太仓、虞山坐落在常熟,所以,人们按地域把他们分为了“娄东”、“虞山”两派。他们艺术观及绘画技法上既有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明显不同的地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的影响巨大,波及全国,在清代  相似文献   

11.
肖依斐 《神州》2014,(13):56-59
在业内,毛笔有“南湖北潘”的说法,“北潘”就是指孟津县的太仓毛笔,是毛笔业的金字招牌。太仓毛笔最辉煌时,曾经作为吏部的办公用笔。而太仓毛笔以记账小楷笔最为著名,深得豫商、晋商等商客的好评,成为商家不可缺少的记账工具。据传在其问世不久,当时著名的书画家王铎曾对其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12.
“皖派”又称“乾嘉之学”或“清朝考证学”,专指清朝中期出现的学术运动的代表学派之一,因为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人戴震为代表而誉之为“皖派”。一、“皖派”与乾嘉时期另一经学的代表学派“吴派”并称。“吴派”是以江苏苏州府吴县人惠栋;太仓直隶州嘉定县人钱大昕等人以苏州为中心的由江苏籍学者组成  相似文献   

13.
太仓港,古称刘家港,乃“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元代,刘家港因漕运而勃兴,外贸而发达,迅速成为我国南方漕运中心,江海航运枢纽,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时称“天下第一码头”、“六国码头”。明初,又因郑和于此起锚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的交流与合作,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而闻名海内外。十五世纪中叶之后,随着明清两代的闭关自守,推行禁海政策,刘河口横沙的形成,刘家港逐步沦落为单一性的区域渔港。  相似文献   

14.
最近,江苏省太仓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方明代篆印,这方印的作者是明代太仓籍书法、篆刻家赵宦光。本文拟介绍此印印文和边款,並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 该印印石为寿山石,呈暗红色,质地较细腻;印面为3 × 3厘米,印高4.4厘米;印文为”穷且益坚”;白文,留边线。(见附图)印边四周刻有行书边款,文曰:“予口口志颇能甘贫境虽穷而气则壮似有合口子安之句爰以之摹印而聊以自慰云 时天启口年莫春 赵凡夫。”(附图二,见141页)  相似文献   

15.
一、先秦海南岛为离耳国、雕题国 秦朝在南方开建南海、桂林、象郡是为两广、越南首次建立行政区划之始,秦之前,只有由当地人民建立的国。按《山海经·海内南经》称:“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这里的“离耳国”、“雕题国”,并排一起,我们认为和海南岛民族相类,即秦代以前,海南岛已有“离耳国”和“雕题国”。分述如后。  相似文献   

16.
一俊 《东方收藏》2022,(9):11-13
<正>众所周知,“金陵四家”以山水画而著称于世,其中宋文治又以画江南水乡最为人们所称道。一、江南水乡美如画宋文治(1919—1999),笔名宋灏,江苏太仓人。早年家贫,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广告社当学徒,业余时间到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沪校学习半年素描,在江苏太仓、上海安亭从事教育工作达16年。曾受海上名家陆俨少的指点,后拜上海山水名家张石园、吴湖帆为师,得见大量名家真迹,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1月8日,在第二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隆重举行的日子里,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召开中国航海节申办座谈会,我们感到万分的荣幸。太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指导思想,积极利用太仓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从2002年起,  相似文献   

18.
太仓港,“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古称刘家港,因元时漕粮海运而隆盛,又因郑和七下西洋始发于此而名扬天下。时历六百载,古港叉起雄风,仍然是在这片江海交汇的土地上,太仓人民秉承着郑和的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续写了“以港兴市、以港强市”的华彩乐章。  相似文献   

19.
《三辅黄图》卷六云:“太仓,萧何造,在长安城外东南。”(陈直校证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版)后世学者对此皆深信不疑,认为西汉太仓在长安城东南,与漕渠邻近,而具体地址不可知。太仓是中央政府的粮仓,主要供应皇宫和长安的国家机关用粮,其地位与武库同...  相似文献   

20.
<正>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延革和经济社会、人文历史、民俗民风的资料性著作,存史是地方志的基本的功能。历代旧志为我们了解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太仓在明代设州后,先后编纂了三部州志,即分别编纂于弘治、嘉靖和崇祯年间的三部《太仓州志》。明代的这三部《太仓州志》,不仅客观记述了太仓的自古至明代的历史延革、人文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太仓在古代开辟江海漕运的历史都有记载,特别是崇祯《太仓州志》还专设了《海运志》《海事志》。这为我们今天研究太仓在我国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从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三部明代《太仓州志》所具有的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