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城名、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目前流行的对成都城市史的时间定位。其根据是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于公元前310年张若仿秦都城在成都修筑城墙,以此作为成都城市历史的标志。这种观点,一是源于中原文化正统论的影响,认为之前,蜀地是未教化的蛮夷地区;二是一些学者片面认为城墙的建筑才是城市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成都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城名、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目前流行的对成都城市史的时间定位。其根据是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于公元前310年张若仿秦都城在成都修筑城墙,以此作为成都城市历史的标志。这种观点,一是源于中原文化正统论的影响,认为之前,蜀地是未教化的蛮夷地区;二是一些学者片面认为城墙的建筑才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明北京是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的。 元大都城为长方形。根据考古钻探,城的南墙位于今长安街稍南一线,北城墙即今德胜门外土城,东西墙的南半部成为明代北京城墙的一部分。 元大都宫殿共修建了三组,以太液池琼华岛为中心,东岸的一组宫殿叫大内,即宫城,规模最大,西岸偏南为隆福宫;偏北为兴圣宫。大都城建成未及百年,元政权即被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灭亡以后,初兴的明代没有把这里作为都城,只是  相似文献   

4.
汉长安城斗城来由再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社教 《考古与文物》2001,(4):60-62,84
西汉都城长安是一座不规则的城池,其城墙有多处弯曲,对此,历代学者都进行过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当时的建城者有意依照天上的北斗星座和南斗星座,把长安建成斗城的形状;另一种则认为并非是当时有意为之,而是受地理环境和宫殿建筑在前、城墙修筑在后的影响,前一种观点在古代很盛行,现代学者则大多持后一种观点。无论是哪种观点,在具体解释时实际上都存在一些牵强,并非无懈可击。解放以来。  相似文献   

5.
书讯     
<正>《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以考古为中心》杜正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作者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再现南宋时期临安城内重要建筑、机构的分布情况,涵盖城墙、城门、宫殿、官署、礼制建筑、窑址、桥梁等。对南宋临安城的系统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南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认知,也为南宋临安城遗址的科学保护、新杭州现代城  相似文献   

6.
明代南京城墙砖,不同于其它各时代筑城所用的城墙砖,它的每块城墙砖上都镌刻着让人十分感兴趣的铭文。为满足明太祖朱元璋在建造都城同时,又开始修筑南京城墙的需要,明朝廷下令长江中、下游5个省的160多个州、县、驻军各卫所、工部各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烧制大量...  相似文献   

7.
<正>在以往的歷史學或考古學研究中,王朝時期的都城往往被理解成由城牆圍起來的城圈空間。其實,即使在中國中世紀都城那樣有着廣袤外郭城的情況下,~(1)由城牆圍起來的都城依然是狹義的都城。作爲常識,單憑城牆圈内的城市空間,是無論如何也難以維持一座城市的正常運轉的,因此,近年來在都市空間的研究中導入了"都城圈"的概念,將研究的視野擴展到了都城的周邊。"都城圈"的概念,較早出現在日本的中國考古學界。2010年,西江清高針對"都城  相似文献   

8.
南京城墙始建于1366年,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城墙,2012年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的一部分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然而600多年的历史也给城墙带来了很多病害,由于各类自然风化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墙体出现了裂缝、鼓胀、倾斜、错位等问题,南京城墙解放门至太平门段尤甚。  相似文献   

9.
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共有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垣围护。由于东京城地处中原,无山险可守,因而统治者极其重视军事防御,除派40万禁军常驻京城、加强对城墙和城门的管理外,还多次对城池进行增筑修葺;特别是对作为军事防御第一道屏障的外城,不仅修建得城高壕阔,而且仿照边城之制于城门之外增置瓮城,于城墙之上密置楼橹、敌楼、马面、女墙、战棚等,使军事防御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座屹立于中原大地上的军事堡垒。  相似文献   

10.
辽金两朝的都城可以分为完全新建、改造沿用和基本沿用三大类。通过对前两类都城城墙防御设施的分组比较,可以归纳出辽金两朝在都城建设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自身特点和统治者的执政理念,它们是两个民族生存本性和发展轨迹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张国硕  张婷  缪小荣 《考古学报》2021,(1):25-26,中插1,27-56
一 引 言 早期城是城发展历史的早期或初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和独特性.具体到中国古代来说,早期城址是指史前至夏商时期的城址.城墙又称"城垣",是指围绕在城四周或内外的大型墙体,大多呈闭合状态,或与自然屏障连接成闭合状态,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或防洪,也兼有防盗、防野兽侵袭等功用. 城墙结构则是指城墙本体各部分的组成与安排,主要包括城墙形态结构、技术结构、墙基结构等.城墙形态结构可区分为上下形态结构和左右形态结构.上下形态结构或称"纵向结构",是指城墙上下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如城墙是单独的地面墙体,或是由多部分组成;地面墙体与基槽的对应关系如何,如上下一致或是错位.  相似文献   

12.
韩建华 《文博》2002,(4):37-39,71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咸阳,筑冀阙,秦都徙之”。咸阳不仅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都城,而且也是秦建立统一王朝以后的都城,历时144年;还是公元前3世纪的一个世界大都会。秦咸阳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咸阳城的布局形制的研究便成为十分重要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3.
王肃 《文博》2004,(6):78-83
在中国古代,城墙的建造是仅次于治水的大工程,为筑城人们耗费了巨大的财力与人力.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让世人瞩目,而数千年来中国大地上建造的都城、王城、县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城墙连接起来又何止一个万里长城?因而对城墙的起源与发展的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50-51
作为大一统帝国的京师,明代南京城的营建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依据“高筑墙、广积粮”的思路,南京城墙历时21年才全部合龙竣工。在前代金陵城的基础上,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南京城不规则的形态突破传统的矩形都城模式,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对城市予以功能分区:以钟鼓楼为连接点,分为三个有机统一的区域:即商业居民区(城南的旧金陵城)、政治区(城东的皇城和宫城)、军事区(钟鼓楼以北)。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考古勘察和文献记载,论述了元中都城墙及其附属建筑的建设情况。元中都虽然在《元史》中也有“行宫”之称,但采用三套城墙,是按都城规格设计的。其宫城城墙及附属建筑、皇城城墙的主体都基本完成,外城城墙开始动工但尚未完成。文中还论及了角楼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宫城角楼、域门、排水涵洞等附属建筑的形制及其与大都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1929年无锡拆城筑路事件中,拆城派认为城墙是封建社会的权力象征,拆除城墙是自己践行革命意识最实际的行动表达,"拆城即革命"成为拆城派不自觉的话语体系;而反对拆城者,囿于传统的城防观念,将城墙作为一种安全治安的保障,官方革命行动的象征符号功能表达意识与民间的传统城防观念形成了激烈的对峙和笔战。剖析报刊上的舆论战,一方面可以深层理解无锡拆城筑路背后政府、绅商、市民各自之间复杂的观念与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反映出无锡报界利用报刊这一传播媒介将简单的城市建设工程——拆城筑路,型塑为革命行为象征符号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7.
根据城墙建筑方式和材料的差异,中国史前城址分为了三群。而对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城墙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城墙并非一成不变,城墙在使用中会被逐渐加厚。并且,一座城城墙的加厚会引起其他城的连锁反应,最终每个时代的城墙墙基的厚度会形成一个合适范围,并与其废弃的年代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殷墟与洹水     
一问题的提出甲骨文被发现后,罗振玉从古董商人口中打听到甲骨出土的确实地点——河南安阳县西小屯村。他根据《史记·项羽本纪》“洹水南殷墟上”的记载,考订出小屯就是殷墟,这里曾是商代的都城所在地。随着甲骨出土的增多,特别是自1928年开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这里进行的15次科学发掘,以及解放后的发掘,证实此地确实是商代后期的王都。这一结论已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这一结论引起了怀疑。其中疑问的产生是关于城墙的问题。殷墟科学发掘迄今已60个春秋,却没有发现一点城墙的影子。他们认为作为商代的都城是应该有城墙的,如早期的偃师商城、中期的郑州商城都有城墙,而晚期的小屯殷墟,若是王都不可能无城墙。  相似文献   

19.
东汉南宫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 ,东汉洛阳的宫城由北宫及南宫组成 ,整个宫城几乎从洛阳的北城墙延伸到南城墙 ;北魏时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 ,其宫城只包括东汉北宫 ,东汉南宫所在地已被改建为铜驼街及其两侧的中央官署。许多学者认为这是都城布局的一种历史性变迁。本文将说明 ,东汉与北魏的都城布局基本上是一样的 ,东汉的南宫实际上位于洛阳城北部 ,而且北魏也有南、北宫。所以北魏洛阳并不是一种新的都城布局  相似文献   

20.
<正>明初实施大规模城墙建设活动,不仅是凤阳明中都和南京都城,各地府州县的城墙建设也都需要大量的城砖。为保证城砖质量,明代施行以城砖铭文为标识的责任制,也就是"物勒工名"措施,以及比较周密的基层组织形式,多年来学界都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具体到"淮安府海州"铭文城砖,在明中都、南京、淮安以及海州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