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八十年代以来,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的太学遗址内陆续发现汉魏石经残石多起。1984年冬东大郊村电工韩德朝在晋太学遗址范围的北侧,即距一口老井的北侧取土时发现汉石经一石两面为《春秋》经;又第二年冬村民张松照家在洛河南堤北侧,原棉专队的东南方向,今南北大路.的东侧,依着河堤北侧挖墓坑时。离地约四尺深的灰土层中,发现汉石经及其后记残石五块,计有《诗经》一石两面、《仪礼》一石一面、《公羊传》一石两面、后记颂碑二石三面。  相似文献   

2.
1973年夏,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工作人员在慈恩寺内发现一块废弃的唐代线刻画像残石。经查,此石早年在寺内出土。残石长方体,长68、宽39、厚29厘米。画面为两尊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2009,(2):136-136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尽管以前对大足石刻有所耳闻,但是,当自己真正站在大佛湾、站在北山石窟前的时候,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一尊尊精美绝伦的摩崖造像、一幅幅寓意深刻的经变画、一个个幽深静谧的洞窟,弹拨着人的神经,激荡着人的血脉,撩拨着人的好奇心,使你急切地想知道其中所有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已经在这个偏僻的西南一隅,隐藏了七八百年。  相似文献   

4.
翁牛特旗博物馆馆藏的《辽上京松山州刘氏家族墓地经幢》(残石),与《刘暐墓志》、《刘慈墓志》相互补充,为研究辽上京松山州刘氏家族世系及相关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结合相关史料,试对经幢残石文字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1978年,洛阳汉魏太学遗址东南约18公里的偃师焦村之野发现一块刻有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之曹魏正始石经残石,6行19字,经文“家……勤劳……不则……昔在……宁……外”,为《尚书·无逸》篇开首,复原后知为正始石经第廿石中心偏左部位残石。  相似文献   

6.
《文物世界》2008,(1):F0002-F0002
1石佛像头北魏!残高22厘米"佛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长眉细目嘴#角带笑有#一种含蓄的东方美$石菩萨像头北魏!残高22.8厘米"菩萨发髻高耸面#相瘦长眉#目清秀姿#态安详$山西阳泉文物~~  相似文献   

7.
耸立在泰山之巅的由丞相李斯篆写的《泰山刻石》,有“天下第一碑”之称。经年风雨剥蚀,国祚变幻,到宋代,223字的《泰山刻石》只剩下150 多个字,明代剩29字,清乾隆年间一场大火后,就剩下现存泰安岱庙2块残石上的10个残字了。 24史唯缺秦史,只能从秦代7碑中找到历史的见证,因它记载着秦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丰富资料。然而,这些秦碑除泰山碑残石10字,琅邪台刻石留有13行残字外,其余5碑已荡然无存。 为了抢救国宝,八十年代初,文化部批准了秦文研究所关于“研究恢复秦代七碑”的倡议,所长李文放,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李文放13岁…  相似文献   

8.
自从马衡、徐鸿宝等人首次鉴定证实,从东汉太学遗址发掘出来的石刻残字为汉《熹平石经》残字以来,短短的十几年中,已先后出土有一百数十块残石。《熹平石经》残石的重新发现,是继殷商甲骨文之后重大发现。它不仅对儒家经典经文的校证和板本源流的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研究东汉时期今古文之争问题上,也具有较好的实证作用。在所发现的《熹平石经》残石中,以《周易》残石为最大,也最引入注目,为我们解释历史上关于《熹平石经》的某些存疑,提供了有力的实据。同时,也为我们考查《熹平石经》的体例,提供了很好的佐证。熹平石经自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年)三月下诏刊刻到唐王朝建立初期的毁灭,前后四百五十余年,经历七、八个王  相似文献   

9.
杂谈寿山石     
人类有意识地接触寿山石,也就是人类利用寿山石的活动,构成了寿山石文化。这个历史应该推前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1958年《考古学报》第二期发表福建省文管会曾凡的《福州浮村遗址的发掘》称:在浮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25种石器。经福建省地质局鉴定,有燧石、寿山石(又名叶蜡石)、页岩、矽质页岩、砂岩、石英岩、金云母砂岩、玛瑙、滑石等9种。以寿山石为最多。其中寿山石质的石器由石镞磨制而成,两面有脊,柳叶状,横断面作扁菱形,残长4.4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此外还有石凿2件、残石器9件。石凿的形状如石卉,顶刃同宽,面微凸而底平,磨制得相当精巧。从现有的材料看,这便是寿山石文化的初期.即寿山石磨制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徐州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除了发掘的画像墓之外,还有一些流散于民间。在近几年的考古工作中,我们屡有发现。主要分布在铜山县汉王乡,茅村乡的大山、蔡丘、梅庄及贾汪区青山泉乡店子等地(图一)。现选较好者介绍于下。大山散存汉画像石计7方。第一石:已残,长0.78、高0.7米。阴线刻。石中部刻一株长青树,树冠呈三角形,树干下部有一方台(图二)。第二石:石下部残,宽0.46、残高0.65米,浅浮雕。画面分二层,上层为十字穿环图案,下层为铺首衔环。边饰连弧纹  相似文献   

11.
1975年在密县老城东南5公里的邵沟村调查收集汉画像砖时,发现汉画像残石题记一方(见图),现存密县文化馆。这块画像石题记,原出土于一座汉代空心画像砖墓中。墓内有人骨架一具,画像石题记放在墓主人头旁。另外,还有五铢钱以及陶器等,惜己残毁不存。画像石题记出土后,被农民打烂垒于生产队饲养室,仅找到残石两块,尚缺一块,可能被垒在房基内。画像石题记用青石镌雕高0.65、宽0.97、厚  相似文献   

12.
《文献》2021,(4)
汉石经《鲁诗·大雅》诸篇的诗次是近代以来石经研究者与经学研究者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前辈学者的努力下,随着石经残石的渐次出土,《鲁诗·大雅》中《生民之什》的碑版与篇次已愈发清晰。而通过对《鲁诗》校记残石的缀合,则可进一步复原出汉石经《鲁诗·大雅》"第三什"的篇目与诗次,整个《鲁诗·大雅》的分什情况亦因之而基本明了。在此基础上,结合汉石经碑图复原的阶段与历史,可以发现,上海博物馆藏《鲁诗·大雅》残石在碑版上与新出土汉石经残字相矛盾,观其行款,基本确定此石当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面世后据其碑图排列所作的伪刻。  相似文献   

13.
西藏西部以象泉河流域为中心的古格王国,是西藏“后弘期佛教”的复兴基地,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保存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众多佛教寺院建筑,它们有的历经沧桑还仍然挺立在沙碛荒原,更多的则已经成为残墙断垣被湮灭在流沙坠石之中,成为永久的废墟供后人凭吊。  相似文献   

14.
汉熹平石经概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原分五个部分:一、所谓汉熹平石经是什么?二、汉熹平石经残石传世的史迹。三、它对古文字和文化史的贡献。四、关于汉石经残石文献的介绍。五、结论。文末附有伪刻残石和字数。本刊发表时删去了第一部分,并对文中个别字句作了必要的改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90年代,碎叶古城相继发现两块镌刻有汉文的残碑石和一块汉式碑额。第一块汉文残碑是杜怀宝为其亡父母暝福所刻造像碑的基座,他先后担任过唐安西都护、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第二块汉文残碑,有学者认为是裴行俭纪功碑残石。本文将以碎叶古城出土汉文和汉式残碑为对象,重点讨论唐代西域地名和裴行俭纪功碑问题。研究表明,目前被疑为裴行俭纪功碑的那块残石可能是某个汉文墓志的残片,而碎叶出土汉式碑额为寻找裴行俭在碎叶所立纪功碑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八里城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保存完好的一座金代城址,位于肇东市西南42.5公里处。1983年夏,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发掘古城西南0.5公里处的东八里青铜时代墓地时,曾派人踏查了这座古城址。城内地表散布着许多定瓷、仿定瓷残片和轮制泥质灰陶片、布纹瓦、长方形灰砖等遗物。我们采集和从群众手中征集到一些铜器、铁器、瓷器、珠饰和石棋子等文物,现简介如下。铜锥形器2件,尾部残。1件呈四棱锥形,锋较锐利,剖面菱形,残长3厘米(图,3)。另1件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六四年六月,在北京西郊八宝山,发现了"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阙。在石阙之外尚有一些残石,表明秦君墓的规模相当大,既有石阙,尚有墓表。墓表石柱之一有刻文,标题为《乌还哺母》,铭文七行,每行二十字左右。第七行二十七字,特别长,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陈列有两块较罕见的汉画像石。其一(简称石一),残长218、宽127、厚25厘米,画现残第192、宽99.5厘米(图一)。其二(简称石二),长283.5、宽146、厚25厘米,画面长200、宽99厘米(图二)。二石皆是1956年清理徐州市铜山县洪楼村汉墓时发现的。清理前墓葬已遭到严重的破坏,两石的使用位置不清。这两块汉画像石在已出版的汉画像石图  相似文献   

19.
石头记     
《文史月刊》2011,(6):81-F0003
骆驼山位于桂林七星公园内,在普陀山南麓。是地壳运动融蚀后的一块残石,原名酒壶山。有壶身、壶嘴。壶嘴下有块石头。恰似酒杯。  相似文献   

20.
救命电话 没人想到,14英寸的破旧电视机内,会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在武汉市前进四路附近工作的杜先生,目睹并参与了这个秘密的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