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博物馆文创产业正处于繁荣发展阶段,随着大众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文创产品与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年轻人逐步成为当下社会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打卡文化地标、购买文创产品等都是在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通过文创产品,大众不仅可以和历史隔空对话,更能反向“安利”相应的历史文化景区、博物馆,形成文化循环。考古盲盒作为市场潜力巨大的产品,趁此风头顺利进入了文创领域,成功推动了文博界文创产业的发展,成绩斐然。文章以国内考古盲盒为研究对象,浅析考古盲盒的成功原因,归纳总结其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人们重新认识了博物馆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博物馆,博物馆的观众群体日渐扩大。面对多层次的观众群体,如何为观众提供内容丰富的展览、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已成为博物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综合类博物馆的观众进行定位,探讨其与陈列设计的关系,尝试陈列设计理念的革新。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是公众文化、休闲、教育服务的平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高涨,调查研究表明,截至2019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共有5535家,同时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政策也带来了大量的参观人群,博物馆应该紧抓这一次的机遇,利用智慧化、信息化、技术化的新型技术手段,以观众的需求和体验为中心,建立观众服务平台,引导观众主动参与,提高博物馆整体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时兰兰 《丝绸之路》2022,(3):184-188
博物馆调查问卷架起了博物馆公众文化服务工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新时代博物馆的研究发展迅速,以观众为主体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多元和需求是新时代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各个博物馆都践行着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宗旨,调查问卷是必不可少的首选之一。博物馆进行观众调查问卷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对观众需求有更全面、更精准的了解,是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的必要手段。博物馆通过观众调查问卷,及时了解观众需求并采取相应措施,满足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等服务水平也得以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5.
从网上商店开发经营看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勃 《丝绸之路》2014,(18):67-6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领域的追求;仅依靠陈列展览来吸引观众,已远不能满足当今博物馆的发展和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如何正确处理博物馆使命与博物馆文化产业以及市场营销的关系是当前博物馆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博物馆网店交易以其自身的特点、优势和功能成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繁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其作用在于促进大众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并且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关于博物馆观众及其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因为研究博物馆观众行为有利于了解观众的构成,掌握不同观众的参观偏好;并且优化博物馆的陈列和安排,提高观众在博物馆的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博物馆。本文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观众行为进行了阐述、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机构,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我国现有博物馆总数达2300多个,馆藏总数超过2000万件,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陈列展览近万个,观众达1.5亿人次以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博物馆开辟了一块全新的天地。数字化博物馆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博物馆藏品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存储,并通过虚拟博物馆、网络传播、视频播放、信息查询等多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因此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内容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藏品,品味不同专题的展品、图书、文献、影像等多媒体资料。  相似文献   

8.
周婧景 《东南文化》2021,(2):136-145
博物馆传播的是依托实物重构的信息.当前,以观众为中心的认识论偏差,以及立足物及其研究进行的多元阐释的耗时耗力,导致了 一部分博物馆出现信息传播的错位和偏向.以"物"为载体的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局限在于难以阐释隐性信息以及难以还原真实的历史,造成博物馆传播的信息无法与过去、现今等未知领域,与观众的需求和兴趣以及与观众整体的感知觉相适应.为弥补信息传播的局限,博物馆应重视物及其研究,满足不同物的差异化阐释需求,策展人保持价值中立等.为突破信息传播困境,博物馆应重视对物、人和传播手段有机组合的阐释,提升传播的信息与观众的相宜性等.无论如何,博物馆应坚持以"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许多博物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基本陈列的改造,特别是专业博物馆要取得改陈的成效,我们认为必须把握好观众定位、陈列主题的确定、陈列内容及展示形式的创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其应用已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中,也为文博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基本满足了提升博物馆服务观众的能力与效果,本工作以博物馆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描述了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观众服务领域的几种应用设想。  相似文献   

11.
考古遗产无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语境下,它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随着大众考古理念的增强以及大众对考古遗产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考古遗产的产业化已成为实现遗产价值、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考古遗产的产业化同时也是使考古遗产得以可持续传承和传播的一种发展途径。考古遗产产业化利用的具体路径有:一是遗产的资源化,即对遗产的文化解读与阐释;二是对遗产本体的文化旅游开发;三是对遗产内涵与符号的创意策划,与演艺产业、影视产业和创意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方式成为时尚。各类博物馆、展览馆成了人们休闲时经常出入的场所。同时,随着文化层次、欣赏水平、心理需求的提高,观众对所参观的博物馆、展览馆中的讲解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文化程度和业务素养普遍相对较低,基层博物馆讲解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基层博物馆讲解员职业素养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乾陵景区讲解工作为例,谈谈新形势下提高基层博物馆讲解员职业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1972年,美国考古学家查尔斯.麦克基姆西在《公共考古学》一书中提出了"公共考古学"的术语和理念。西方学界认识到,为了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和考古研究的可持续性,依靠专家的力量已经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必须依赖全社会的介入,包括政府和公众。因此,公共考古学不单是面对公众的普及,还要求政府的职能的全面介入。目前,"公共考古学"的概念是指由政府管理的从公众共同利益出发的考古学,即由一个形形色色而且互有竞争的大众群体以他们自己的方法来阐释过去。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英国考古博物馆改变功能定位,从考古专家的仆人,转向以公众为中心,以吸引和沟通各社会阶层的大众为己任,并对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进行改革。本文介绍了英国博物馆在这方面的一系列有益实践与成功经验,包括服务对象的重新定位、传统功能向外延伸,从静态展示向为观众提供动态的展览服务如走进社区的"移动博物馆"和出借文物盒、鼓励受众的参与和互动、网上连接、开放库房和研究部门、为残障儿童开发考古游戏、吸引少数族群参与、举行陶艺与玻璃艺术研讨会和文物欣赏写作班等等。这些举措反映了当代博物馆和考古学思维方式的新趋势,这就是:不是强调公众能为考古学做些什么,而是强调考古学可以为公众做些什么。公共考古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结果是在这些国家造就了对考古资源具有较高觉悟、鉴赏力和保护意识很强的公众,大大提升了这些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能力。虽然我国博物馆采取免费措施来吸引观众,但是这似乎还远远不够。如果真的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和认识的提高,博物馆可能更需要在展示形式、营销策略、服务内容和主动性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马萍 《东南文化》2023,(6):162-168
近年来,随着深度老龄社会的来临,我国博物馆开始将观众研究对象聚焦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然而,无论是博物馆业界还是学界,已有研究普遍缺乏对于老年观众这一群体需求特质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博物馆老年观众服务需求-供给层次”理论模型,不仅可对老年观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内涵进行阐释,而且可以对博物馆服务供给结构中与不同需求层次相契合的服务对象、内容和目标的具体含义予以界定。我国博物馆高质量老年观众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构建以老年观众社会/文化参与为目标的三层次服务内容体系,在赋权增能中惠及全体老年人,培育老年观众的主体性,形成“自助-互助”式服务形式,并且加强机构间协同合作,实现组织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大众考古》2022,(7):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李林 《东南文化》2021,(1):161-167
考古文物是我国历史类博物馆的核心展品,在其主要社会职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考古学阐释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物证史法、情境展示法、关联阐释法等已被逐渐应用到博物馆展陈中.但以传统考古学为核心的阐释方法在公众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单一视角与多元需求的矛盾、学科思维与展陈逻辑的矛盾、学术规范与启发教育的矛盾.对于历史...  相似文献   

18.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形象建设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增忠 《南方文物》2002,(3):113-1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如今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常常热闹非凡,而与之对照的是,一些博物馆常常感叹观众难组织,特别是一些中小博物馆更是门庭冷落,观众寥寥.社会公众也常常把博物馆当作“旧物仓库“,认为文博工作少不了,但也没有多重要.博物馆吸引不了人,公众对博物馆功能认识上产生偏差,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与人们的文化修养、文化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博物馆没有很好地加强自身形象建设所致.那什么是博物馆形象,博物馆又该如何去塑造自身形象,以吸引观众,就成了现阶段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拓展文化创新资源《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