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城地区出土陶瓷器选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3年山东省开展文物普查以来,聊城地区各县文物干部陆续征集到一批出土和传世的陶瓷器,现从地区博物馆藏品中选择5件简介如下。三彩三足罐 2件。1件圆唇侈口,短颈,鼓腹,圜底,三兽蹄足。肩部有数道弦纹。胎细腻,呈白色,施白、赭黄、绿三彩釉,颜色浸润,斑驳华美。高16、口径13.5厘米。高唐县涸河乡涸河村出土(图一)。1件圆唇侈口,短颈,鼓腹,腹下部有折痕,平底,三兽蹄足。肩、腹部有贴花装饰。胎细白,釉色以白色为主,间施赭黄、蓝、绿三彩釉,更加绚丽多彩。高18、口径  相似文献   

2.
珠江流域自距今一万年起出现陶器,至秦以前,主要的炊器圜底釜,与中原地区的主要炊器鬲有很大区别,在这段时间的考古文化主要是陶釜(炊具)与石斧(工具),圜底陶釜流行了整个先秦时期(出现陶器起),至汉代才演变为圜平底、平底。圜底釜一度成为先秦越人的标志,如太湖、钱塘江水系的越人炊器也以釜为特点,这与岭南越人的传统是一致的,宁镇地区的吴文化在春秋早期突然以釜取代了鬲,被认为是越人进入并使之越化的结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百越族最具传统的文化特征一釜文化,这是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鬲文化”最主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承德县西三家村、旗杆沟村发现战国墓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1976年春,承德县上板城镇西三家村在边家沟平整土地时,发现古墓两座。从1976年春季以来,西三家村砖厂在取土中曾多次发现古墓,共保存下来遗物三批。1986年10月,承德县六沟镇旗杆沟村,村民在院内挖水井时发现古墓一座。各墓出土的遗物都是陶器,未见其它器物。 这些古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边家沟、砖厂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1.6—2.5米;旗杆沟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3.1米。清理中,在出土陶器附近都发现人骨架和木质葬具的残痕,因破坏严重,墓的平面及结构已无存。墓内出土的陶器皆为泥质灰陶,主要器型有鼎、豆、壶、罐等,其它类型的陶器较少。现将遗物分别介绍如下: 一、边家沟陶器 Ⅰ式鼎:1件。子母口,腹深且鼓,圜底,弯足外侈。素面。盖呈半球形。口径10.5、高13厘米(图一,1)。 Ⅱ式鼎:1件。子母口,丰肩,长方形耳,耳上有穿,圜底,短足外侈。素面。口径14.2、高9.5厘米(图一,2)。 豆:2件。子母口,鼓腹,短柄,圈足呈喇叭形。柄上饰弦纹。口径16.2、底径14、高23.2厘米(图一,3)。 壶:2件。一件为长颈侈口,鼓腹,腹两侧有兽首形耳,圜底,圈足外侈。器表饰  相似文献   

4.
1987年6月,江苏省句容县城南门储运公司工地出土汉代铜器8件,这批铜器系出自一个墓葬,此墓压在明代句容城城墙之下,与之同出的还有几件陶器.铜器锈蚀较为严重,有3件已残坏.其器形有甗、(?)、(?)壶、井和汲水罐、盆等,现将出土器物介绍如下.甗1件 为上甑下釜组合形.甑为侈口斜沿,腹部斜收,小平底上有四组条形孔构成的(竹卑);釜为小圆鼓腹形,圆底,釜口与甑底相结全,釜中部有一周凸棱,甗口径26.5、腹径25.7、通高31厘米(图1).  相似文献   

5.
该罐高30.7厘米,口径22.2厘米,底径27厘米,侈口、卷沿、短颈,圆肩、鼓腹、平底。颈饰凸弦纹六周,颈部以下通体饰印格纹,肩、腹部各饰有一周篦纹和变体云雷纹。质地坚硬,器形规整。从器物内部看胎壁有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时代为西周晚期,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藏衢州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下东大街遗址是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重要的发掘工作和收获,时代自战国至明清,跨度大,内涵丰富。战国时期文化遗存出土大量陶器,其中尖底盏、绳纹圜底釜、圈足豆、平底钵、釜式三足鼎等具有强烈的巴蜀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M33是一座等级比较高的墓葬,随葬品当中以巴蜀文化特征的器物为主,铜器有鍪、釜、尖底盒、戈、矛、剑、钺等,陶器代表性的有尖底盏、喇叭口罐等,其次是楚文化风格的器物,如铜器中的鼎、敦、壶、缶、簠、甗等水陆攻战纹铜壶为中原风格的铜器.综合该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当为巴文化墓葬无疑.该墓出土的巴蜀文化器物中的铜鍪风格为垂腹,与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中医学院、京川饭店等战国早期墓出土的形制相近,尖底盒多见于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钺为战国早期直腰式风格,战国中期以后的钺腰内束,陶器中的尖底盏小而腹浅,多出在战国早期的巴蜀墓葬中,到战国中期左右,豆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尖底盏,喇叭口罐与战国早期的成都中医学院、商业街船棺的同类器相近.从铜簠的形制看,为战国早期的特征,与当阳赵家湖楚墓第五期开始出现的陶簠相近,球形铜敦与当阳赵家湖第四期春秋晚期的铜敦比较接近,过去巴蜀墓葬中也有发现,如成都中医学院、金沙巷、新都马家大墓、绵竹船棺(M1)等,年代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期,铜缶与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出土的22号盥缶、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铜缶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缶形制相近,与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和新都马家战国中期大墓出土的缶有所区别,甗也近似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甗,综合分析,将该墓的年代定在战国早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8.
战国铜扁壶     
1983年,甘肃庆阳地区博物馆征集到一件铜扁壶。壶侈口,短颈,双肩各有一兽面铺首,扁圆形腹,长方形圈足,足底稍外撇。口沿下饰蟠螭纹,腹部由双线条组成"田"字形,双线内填蟠螭纹,"田"字格中填蟠虺纹。口径10、通高30厘米(图一、二、三)。从形制、纹饰分析,此壶应为战国遗物。  相似文献   

9.
位于耀县边远山区的瑶曲乡草滩大队后河村群众,在山谷耕地时发现了七件巨型铁釜,形制各不相同。其中两件保存完好。出土的铁釜比战国、秦、汉墓葬所出土的陶釜、铜釜和铁釜的容积都要大几倍,其形制比较奇特,别具一格,是目前省内外较为少见的巨型铁釜。其一:侈口、平沿、  相似文献   

10.
耿庆刚  马亮  任晓燕 《文博》2022,(2):3-11
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韩城市陶渠遗址发掘了15座秦墓,随葬釜、甑、盆、罐、茧形壶、蒜头壶等陶器和铁釜、铜镜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这批墓葬的年代应为秦统一时期。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韩城地区战国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2010年8月~2011年1月,为配合中铁八局"奥维尔"项目的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专业2008级田野考古实习队共同对成都市郫县波罗村遗址Ⅱ区进行发掘。波罗村遗址包括商周、汉、唐宋时期的遗存,以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主。商周时期遗迹有墓葬、灰坑、房址、窑址、灰沟等,出土遗物有陶、石、青铜等类,其中陶器有小平底罐、敛口罐、侈口罐、高领罐、矮领罐、敛口圆肩罐、缸、瓮形器、盆、尖底杯、尖底盏、高柄豆等。波罗村遗址的发掘为成都平原"十二桥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历年来,嵊县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陶瓷器,现将其中较重要的器物按时期介绍如下:一、早期陶器和原始青瓷全县发现了近10处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的遗址、遗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陶器,要算是黄泽镇光明村窑厂出土的三足釜.此釜口沿宽平,束颈,斜直腹,大圜底,圜底下有扁宽形三足.胎料为夹砂陶,胎质粗糙,器体厚重,是较原始的新石器时代炊具.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镇江地区的句(容)、溧(水)、高(淳)文物普查小组,于1973年1月在句容县茅山公社征集到一只唐三彩三足罐。罐高18、口径13.3、腹径21.8、底径8.7厘米;口略侈,圆唇,短颈,鼓腹,小平底,下有三兽足;肩部堆塑飞狮四只,腹部饰弦纹两道,并堆塑图案形莲花四朵,与飞狮上  相似文献   

14.
距今6500年之前,华北平原存在着一支独立的圜底釜系遗存,它的突出特征是以圜底釜和支座作为复式炊具。这类遗存可分为由镇江营遗址一、二期遗存为代表的两个发展阶段,它的主要文化来源与磁山文化等北方平底罐系文化无关,这类遗存最终演变成后冈一期文化。内蒙古海岱地区"石虎山类型"遗存的形成与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980年9月,在朝阳地区微生物研究所院内发现一座小型唐墓。墓平面呈长方形,船篷式顶距表土约40厘米,墓壁仅为一层单砖砌筑,第二层向上即开始起券,形制在朝阳附近唐墓中比较特殊。墓里出土遗物不多,两件陶器已经残破。值得注意的是出土一件唐三彩三足罐(见图),其造型、赋彩、贴塑图案都颇具特色。现介绍于下: 罐高15、口径11.5、腹径18、底径7厘米。口微侈,圆唇,短颈,圆肩,鼓腹,小平底,下有三只兽爪足。肩部贴塑三个变形蝉纹,肩腹之间有一道凸弦纹,弦纹上贴塑  相似文献   

16.
早夏文化在考古学上表现为新砦期遗存及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在考察两者文化面貌的基础上,本文对早夏文化的来源区分为主要来源和其他来源。从各遗址内发现的建筑遗存的形制及建造方法、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组合、灰坑、窑址等遗迹,以及遗物中石器、骨器、蚌器尤其是陶器的一脉相承性等方面分析,可知早夏文化主要来源于王湾三期文化。早夏文化陶器中的侧扁三角形足鼎、大平底壶来源于造律台类型,黑陶或黑皮陶器、贯耳壶、盆形豆、鬶及玉器中的玉钺等因素来源于山东龙山文化,花边罐、侈口罐、单耳罐、大口瓮等器物的造型来源于齐家文化。  相似文献   

17.
甘肃崇信出土的秦戳记陶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春至1987年秋,崇信县文化馆从本县九功、锦屏、赤城、铜城等乡镇征集到带有戳记的陶器42件。器种有鼎、罐、盆、釜、甑、茧形壶等,多为泥质灰陶,少量为泥质灰褐陶。笔者在出土地点征集这批陶器时,做了较详细的调查,除4件器物外,其余均出自不同地点的9座墓葬(见附表)。现介绍如下。陶鼎 1件。器形矮壮。有盖,上有三乳丁。敛口,附耳外撇,上有小圆孔,圜底,兽足。通高16、口径14.2、腹深8.4、腹径16.4厘米。盖内、腹下部各有阳文"卤市"戳记 (图一:1;二:1、2)。陶囷 2件。分2式。Ⅰ式1件。呈圆筒形,腹壁斜直,攒尖圆平顶,周围出檐,平底。檐下开方形仓  相似文献   

18.
■阳鼎跋     
周晓 《文物》1995,(11)
笔者于一收藏家处得见一件铜鼎,据云早年得自西安古董市场。此鼎为平沿,敛口,子口,双耳高出口沿外侈,扁圆腹,腹上有凸弦纹一周,圜底,三蹄足。鼎盖已失,通体呈“黑漆古”,黝然发亮。鼎保存基本完好,只右耳与身相接处开裂。通高15.7、口径14.8、耳高5.5、足高7.1厘米。重1690克。容水2174毫升,容粟米2217毫升(图一、二)。此鼎与战国秦十六年私官鼎、中败鼎的形制极为相似,应为战国晚期秦器。鼎的子口下方有镌刻铭文,可辨者共  相似文献   

19.
江西地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主要分为吴城和万年两大类型,吴城类型青铜文化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和鄱阳湖西岸一带,它是以中原商文化为主,又有江西本地文化的一些因素。万年类型的青铜文化主要分布在赣东北,它的文化内涵主要以土著文化为主,同时又受到了商文化的一定影响。20世纪90年代,同时期的赣州市竹园下遗址经过正式发掘,发现的陶器以圜底、圜凹底和圈足器为主。器形主要有鱼篓形罐(釜)、圆腹罐、盆、豆、瓮、尊等,并以鱼篓形罐(釜)、尊为代表,未见甗形器。这是既区别于万年类型文化的鬶、甗形器、三足盘的陶器组合,又区别于赣中主体文化吴城文化的鬲、折肩罐、大口尊等陶器组合。因该文化位于南部赣州盆地,远离江西新石器至青铜主体文化圈,出土的陶器与粤东浮滨文化遗存和广东三水、东莞一带的贝丘遗址出土的器物相似,表明它可能是一种面向海洋的文化,因此暂被命名为竹园下类型文化。下坑里遗址时代约在西周初期,从地理位置看属赣南文化圈,其文化面貌与赣州竹园下类型文化相当接近,同时它又与闽西、粤北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遗址发现了具有鲜明地方特点陶器彩绘,以三角几何纹与竖条纹为主。其中以竖条纹装饰为主的彩陶与浙南、福建沿海与台湾南部海岸之间的同时期文化有一定联系,反映了我国东南沿海彩陶装饰的艺术特点。下坑里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不仅大大丰富了竹园下类型文化的内涵,同时它又为华南沿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马坡遗址位于蒲城县罕井镇境内洛河支流白水河南岸的山梁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H1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遗物。出土陶器有罐、釜、盆、斝、盂、豆、鼎等,其中以为罐、釜、盆、斝主要组合,这一陶器组合不同于垣曲古城东关遗址中庙底沟二期文化罐、盆、鼎、釜灶、斝的组合,也不同于案板三期的陶器组合,体现出独特的文化面貌,应为庙底沟二期文化的一个地方变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