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葛承雍先生的文章《大运河为何没列入人类文化遗产》,颇有同感,我们确实好像把大运河遗忘了。事实上,正如葛先生所说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我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和长城一样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人所创造的两大古代工程奇迹”“,但是,长城早已成为全国  相似文献   

2.
>>>申遗2004年九月在山东济宁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京杭运河文化艺术节上,京杭运河沿线17座城市达成共识:联合起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明。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大运河"和长城一样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鉴于大运河遗产的重要性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中国将对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和工作方案进行全面科学的  相似文献   

3.
谭徐明 《山茶》2009,(3):82-87
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开肖的运河不计其数,面堪称大运河者无一不是经过数百年的建设完成的。这期间曾产生过两条大运河:一是隋唐宋时期由汴渠、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构成的以长安、洛阳和开封为中心的东西大运河,历时近千年;一是隋永济渠和元明清南北大运河,即京杭大运河。永济渠自唐末衰落,而京杭运河若从其首段运道邗沟算起,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沧桑岁月。  相似文献   

4.
《贵阳文史》2013,(4):14-15
生态,源于古希腊语,指一切的生存活动与环境之间互生、共生的环环相扣。逐渐的,"生态"被用来定义美好的事物,比如那些健康的、美的、和谐的……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达成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人类文明大体上经历了上百万年的原始义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几百年的工业文明阶段。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以人类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为主要特征,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为基础。工业文明用300年的时间,证明了高代价、高耗能、高污染为主要特点的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世界需要一场变革来摆脱目前的生存困境,人类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5.
读库     
《世界遗产》2014,(4):124-124
正《中华名胜大观:中国的世界遗产》随书遍览华夏文明自然和文化遗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祖先世代劳动创造的结晶,将其保护好,传与子孙后代,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许多年来,人类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交往的频繁、信息传递的便捷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等,人们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对文化和自然遗产所造成的破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汉文化的辐射与侗族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一出现,就在两种背景中生存和发展,一是自然,一是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而人又是文化的产物。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中,人类在发展着。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志就是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文化。文化是人类能力的体现。人类凭藉文化,从自然中走来,和自然比肩而立。人类的强人,不在于体质的壮大,而在于它的文化,而在于它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力量。从广义方面来说,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诸方面,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建筑、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习俗等,是人类的生存样式系统,是人类为适应自然而创造的一种机制。文化是发展的,是一…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对音乐舞蹈的喜爱,原是人之本性,每当人的情感需要发泄时,手舞足蹈就是一种表现形式。人类对音乐舞蹈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然到创造的文明发展历程。山西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音乐舞蹈文明史既符合上述规律,又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山西音乐舞蹈文明历史悠久。相传尧舜时期就有《击壤歌》《南风歌》。据传《南风歌》是舜帝为运城盐池而作,歌词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相似文献   

8.
(一)序言──大运河与天津市的形成长江与大运河自古至今就是中国物资流通的大动脉。为了南北物资的流通,大运河于六世纪隋朝开始其工程①,经唐、宋、元、明各朝而趋于完备,大运河开始的历史性时期是很明确的。相反地,长江却是自然河川,其利用应该也是相当久远的。可是在中国经济物流史上,长江与大运河的关系却是颠倒过来的,大运河的历史较早,六世纪末期隋朝、一百数十万高句丽远征军的军粮,从江南经由大运河北送;八世纪半唐朝安史之乱后,二百万石、十二万立方公尺的粮米经大运河运送至荒废的华北一带,唐朝的命脉可说是靠大运…  相似文献   

9.
《大众考古》2023,(6):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培养科学精神、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拓展创新资源、助力民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大众考古》2023,(9):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培养科学精神、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拓展创新资源、助力民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大众考古》2022,(3):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培养科学精神、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拓展创新资源、助力民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现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馆内收藏的清代玉器,以陈设、生活和装饰用玉为主。各种玉器玉质优良,雕琢细腻,造型丰富,力求雅致,纹饰题材富有吉祥喜庆之意。充分体现了运河为沿岸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文明史中,河流与水源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都依靠着江河创造了辉煌的古文明。水利事业也是这些文明发腱中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古埃及美尼斯王朝在尼罗河两岸建造的堤防工程和灌溉体系使文明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运河申遗前后的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范式,即"中国大运河范式"。在申遗过程中,考古工作从考古学角度阐释了大运河历史变迁与沿革、遗产构成、工程技术及其核心价值,以及大运河衍生的各类文化遗存,充分诠释了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及突出普遍价值,为大运河成功申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后申遗时代",考古工作将在大运河的保护、遗产利用、文化带建设、大中华文明标志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除了继续对大运河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作出阐释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沿线城市、文化作出更加系统、鲜活的考古解读。  相似文献   

15.
<正>《大众考古》作为国内第一本面向社会大众兼具专业权威的科学普及性文化期刊,坚持以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具的用稿原则,旨在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以唤起全民对文化遗产及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领  相似文献   

16.
《大众考古》2023,(12):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7.
吴静 《攀登》2020,39(4):73-79
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发展的规律性共识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与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儒家生态智慧关怀和尊重天地万物的思想意识,是将所有的生命与物种普遍纳入道德关怀之内。这种关怀是提升生命体悟和道德修养的境界,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人性与道德层面的价值支撑。在对"天人关系"的体认中,儒家生态智慧以"天人和谐"为价值旨归,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理念,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这种生态观念表现为对待自然始终保持着一种"仁爱"之情,其"道德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同自然界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基本一致。同时,把自然的欣欣向荣视为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繁荣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8.
《大众考古》2023,(11):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9.
《大众考古》2023,(10):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20.
《大众考古》2022,(6):2-3
<正>《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