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货币起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实物货币时期——金属称量货币时期——金属铸造货币时期。我国早期的金属铸币还带有浓重的称量货币色彩,许多铸币仍以重量为单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釿布、寽布,以及一些以重量为单位的圜钱(长垣一釿等)、方孔园钱(两甾等)。至于秦汉时期的半两钱、五铢钱,更是将中国纪重钱币一直延续到唐初。自唐高祖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后,以宝命名的各种宝钱取代了各种纪重钱并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  相似文献   

2.
正殷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前8世纪),在使用实物货币和金属称量货币的同时,诞生了原始意义上的金属铸币。到春秋中期以后,周王畿和三晋地区在"钱"、"镈"的基础上终于诞生了完全意义上的铸币——"空首布"。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货币始于商代。最早的货币是玉和海贝。玉的价值较高,逐渐成为贵族之间朝聘燕享的礼品。贝较普遍,用于一般的货物交换。所谓“古者货贝而宝龟”,贝就成了比较通行的货币。这时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负担着货币的职能。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仿海贝形状的青铜铸币,因无文字,古钱学家称为无文铜贝。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墓出土三枚无文铜贝。1971年,山西保德林遮峪村商墓又出土一百零九枚。由此可知,中国金属铸造铜币贯穿于整个古代社会。  相似文献   

4.
燕国货币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货币的出现,是随着商品的出现以及交换的进一步扩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金属铸币——铜贝,自商末产生以来,到西周时期有了发展。进入春秋时期,由于各诸侯国的政治割据状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经济地理状况和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的或社会的等价物的商品不同,金属铸币——铜贝,并没有成为各国的统一货币。除鲁国外,其他各国都相继铸行了本国的特殊形态的货币。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货币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战国时期铁工具的广泛使用和生产力的大大提高,使各诸侯国的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商业交往的不断扩大,逐渐突破了当时各诸侯国称雄割据的政治局面,使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同步发展增长的趋势,大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金属铸币的上限不晚于商代晚期,商墓出土的无文铜贝是迄今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青铜贝化可分黄河和江淮两大系。楚的金属铸币蚁鼻钱取象于贝壳,是贝化的高级形式。蚁鼻钱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论商周时期的金属称量货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认为,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物物交换时期后,便出现了货币。最早的是实物货币,接着为金属称量货币,然后才出现了金属铸币。思格斯曾经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的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然而所有这一切都还很不发达;贵金属开始成为占优势的和普遍性的货  相似文献   

7.
马静 《文物世界》2013,(6):10-14,66
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国铸造的货币习称为三晋货币。三晋货币按铸币形制一般分为布币、刀币和圜钱等三种体系。金属铸币发展至战国时期,布币流通区域逐步扩大,根据目前已出土的各国布币币文,地名达百余处,可见当时在我国广大北方形成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布币流通区。  相似文献   

8.
进行中国早期货币铸造区域空间演变的研究对探索这一时期中国货币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这里我所说的货币实指各种金属铸币,故本文所研究的货币铸造区域应是对各种金属铸币的铸造区域而言的。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产生的确切时间应在春秋中期以后,而其普遍的流通当在战国中期  相似文献   

9.
对吕底亚和希腊铸币起源的讨论必定涉及货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这是近些年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是,货币并不必然以铸币的形式产生,没有铸币的古代社会就没有货币的看法也不准确。亚里士多德认为钱币始于贸易需要。这一解释受到近些年的考古与文献证据的挑战。但目前对小亚细亚所出现的铸币的解释仍然不能厘清铸币起源上的一些技术问题。吕底亚铸币的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成本和称量次数的总体降低。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则进一步使铸币的绝对和相对生产成本的降低成为可能,贵金属直接充当货币的货币体系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0.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交换的媒体货币就产生了。早期的货币主要是龟壳、贝类等动物壳体。我们今天通常说的钱币主要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属铸币。钱币虽小却集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等为一体,历来为中外钱币爱好喜爱。  相似文献   

11.
正东周时期金属铸币,如燕国、齐国的刀币,东周、郑国、卫国和晋国的空首布,赵、魏、韩三国的平首布,楚国的铜贝等,其币面常铸有文字,这些文字中有很多是地名。据黄锡全先生统计,先秦时期金属铸币上的地名不少于400个~([1])。这些地名过去常被认为是货币铸造地。现在很多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思,认为这些货币上的地名并非全是铸造地~([2]),但并未对这些地名的性质提出新的意见。本文以齐大刀和方足小布上的地名与铸造地的关  相似文献   

12.
<正>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不同,明清时的白银和铜钱(制钱)两种货币不仅是货币,本身又是两种金属商品。白银和铜钱(制钱)作为货币使用,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在清代,这两种货币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民间以银兑换为铜钱后,用于零碎小额支付。但是,由于中国银矿藏量很少,政府无法铸造统一的银币,所以白银只能作为称量货币流通(清光绪年间开始出现流通国内外的银铸币,  相似文献   

13.
钱币学是以钱币实物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钱币学最基本的任务、或者说最核心的课题是要通过对钱币实物的鉴定 ,确定它们的铸行时期、铸行区域 ,确定它们的历史作用、社会地位 ,以及遗存的情况 ,从而确定它们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钱币 ,除了实物货币、纸币和其它信用货币之外 ,大量的是金属称量货币和金属铸币 ,以及它们在文化意义上的衍生物———历代的压胜钱和纪念章。于是钱币学和金属史、冶铸史的研究便有了不解之缘。而且随着时代的推进 ,研究的深入 ,钱币学和金属史学、冶铸史学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 ,因为两个学科之间的协作 ,…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从史籍记载和出土、传世的实物来看,春秋中后期已开始行用金属铸币,其广泛流通则在战国。集中国历代货币之大成的巨著——《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已开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这是对钱币研究者的一大福音。第一卷《先秦货币》已面世,该卷不仅收罗宏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原地区,海贝成为固定的货币形态後,出现了各种仿贝,如骨贝、石贝、玉贝等等。至少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铜贝,这是中国早期的原始铸币。目前最早的铜贝实物发现於河南安阳殷墟和山西保德的商墓中,因此,保德铜贝纪念章被列为中国钱币珍品系列纪念章的第一套第一枚,编号为“珍I-15-1”。  相似文献   

16.
古钱     
无文铜贝及银贝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仿海贝形状的青铜铸币,因无文字,古钱学家称为无文铜贝。面凸起,有的模铸一道贝齿;底内凹。自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墓出土三枚无文铜贝。1971年,山西保德林遮峪村商墓又出土一百零九枚。近年,河南安阳殷墟西区620号墓也出土铜贝二枚。过去,河南辉县、山西侯马上马村春秋战国墓葬出土大批铜贝;山东临淄齐故城于家村春秋墓中也有发现。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与商品货币关系的较大发展,开始出现了金属铸币。解放以来出土的东周钱币,见于正式报道的达七万余枚。其中三晋(赵、韩、魏)和宗周地区,主要使用布币;燕国发现的货币,有刀、布和圜钱三种;齐国发现的货币,以刀币为主,也有少量圜钱;楚国的金币有“郢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祖国南疆的广东,秦汉以来就统一于秦汉王朝的中央政权之下。根据古史记载和考古发掘所得,秦汉之际此间的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都获得了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岭南地区已经使用金属铸币了。自秦统一币制,颁行钱回函方的半两钱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至宋、元’、明、清的历代铸币,其间钱币形制的变化不可胜纪,钱币铭文或纪重量,或纪地名,或纪年号,只是方孔圆钱的铜铸币形制相沿铸行了两千年。唯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不仅铸币币材日趋多样化,而且…  相似文献   

19.
清代初期吴三桂地方政权铸造货币这一历史事件影响深远,本文着眼于此,并运用X荧光、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观察了"利用"、"昭武"、"洪化"三期的钱币样本,揭示其工艺特征。该类铸币皆为黄铜合金,呈现出不同于明清时期中原地区铸币的"铜多锌少"的材质特征,并且伴随铅含量的增加,铸币质量在后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正>一前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商品经济也逐步发展起来。与之相应的,当时的货币经济也逐步走向完善。尤其到了战国时期,大量不同种类的货币在此时期应运而生,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类金属铸币。燕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对北方地区的长期经营,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同时,燕国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