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从科学分析的角度研究清代点翠首饰的材质与工艺,本研究以陕西旬邑县唐家大院清中晚期双龙五凤点翠冠饰为研究对象,通过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点翠冠饰的显微形貌、X射线能谱仪分析点翠冠饰制作材料的化学成分、傅里叶显微红外光谱仪分析点翠中使用胶黏剂的种类。研究表明,点翠冠饰的胎体以金属和木质为主,辅以花丝、捻金线、鎏金等细金工艺制作而成,使用动物胶将翠羽黏接在胎体上,点翠所用的翠羽主要是蓝色的羽枝。双龙五凤点翠冠饰的材料较少使用黄金等贵金属,而是以纯铜、纯银或铜银合金为基体、表面鎏金的金属材料或者木质材料制作,充分节省了冠饰制作的成本并减轻了重量。研究成果为传统点翠工艺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对点翠工艺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紫檀木边点翠金质山水图围屏”屏心的制作工艺,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及数码显微镜对文物进行检测,明确了屏风所用材质:满铺“卍”字纹点翠为基底,大面积山体使用纯金打造,细节装饰配件则用金银合金、金银铜合金和银等金属材料制成,金质嵌件用金属丝拴结的方式与点翠基底相连接。笔者以科学技术分析为依托,确定了屏风的制作工艺为:制作木板底纹—点翠—制作金属嵌件—金属部件组装固定。针对点翠脱落严重、灰尘堆积严重、金属部件脱落、点翠基底开裂等伤况,对文物进行了点翠加固、除尘、金属部件加固、基底修复四个步骤完成修复。此修复研究为了解清代宫廷大型屏风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实践依据,并为后期同类文物的修复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3.
"点翠"一词虽晚至明代才出现,但以翠羽为饰的传统则由来已久。宋元之时盛行的"铺翠"当与"点翠"关系密切。明清是点翠工艺发展的高峰。检测显示,深蓝色羽枝内部的蜂窝状结构是翠羽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鲜亮的原因。明胶可用于粘贴翠羽。  相似文献   

4.
扬之水 《收藏家》2008,(6):45-50
金银首饰到了明代,也就到了它的发展高峰,当然此前的宋元已经为之铺平道路,不论工艺,还是纹样题材。就工艺来说,宋元时代流行的打造,明代依然沿用,不过不再置它于首要,而是把宋元已有的镶嵌与累丝发展到了极致。镶嵌乃显华贵,累丝则见工巧,二者的相辅相成,也把女子妆束的审美趣向由曾经有过的“闲花淡淡春”,而推至“鲜花著锦,烈火烹油”。  相似文献   

5.
扬之水 《南方文物》2013,(4):125-126,131
清代服饰有了满汉之别,而满妆与汉妆都有若干特色首饰,并每以传神之容色现身于小说戏剧曲艺。于金银首饰形容备细者,多为所谓“俗文学”,如清代俗曲时调,弹词,子弟书,还有以描摹风物为主的竹枝词。若小说,便可推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清代金银首饰以时代近而保存完好者多,满汉之别也使得首饰的品类更为丰富,“文”与“物”之互证便每有交相辉映之好,首饰中的几种俏式,尤可见出此中意趣。  相似文献   

6.
江阴长泾、青阳出土的明代金银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阴博物馆收藏的两批金银饰包括各类金簪、耳坠、手镯等,种类全、式样多。在工艺上继承了古代金银器制作的传统,运用了累丝、镶嵌、锤揲、錾刻,辅以掐丝、填丝、编丝、焊接、炸珠等各类金银细工。这两批金银饰工艺精湛、题材丰富,充分显示了明代金银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探讨出土汉代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本研究运用显微镜等仪器,对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出土几件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金饰片多镶嵌在漆灰层上的漆膜层中,银饰片和银构件多镶嵌在漆膜及漆灰层中;在金银饰与漆膜接界处有出于保护目的,且与周围图案相协调的描饰;金银装饰上的描饰与其周围的描饰图案融为一体。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因金银饰件面,与漆膜层面高低,分为"粘贴"和"镶嵌"两类,本研究样品中暂未发现粘贴工艺。结合现代漆器装饰工艺调查结果,初步探讨了几件夹纻胎漆器金银的镶嵌工艺流程。本研究可利于汉代夹纻胎漆器金银装饰工艺的发掘、利用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金银器是以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我国早在商代已有黄金饰件的制作,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金银器皿。金银器制作艺术的顶峰在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金银产量增加,使大量制作金银器成为可能,上层人士崇尚奢华,服食金丹风行,笃信使用金银饮食器可以益寿延年,又刺激了金银器制造业的发展;西汉以来脱胎于青铜铸造而日见独立的金银加工工艺,与传自波斯萨珊、栗特的金银加工技术和装饰艺术相结合,造就了唐代金银器娴熟精巧的制作工艺和典雅华贵的艺术特征。陕西是唐都长安所在,是全国唐代金  相似文献   

9.
隋代今河北邢台市内丘一带制瓷业空前繁荣,邢窑中心窑场即位于内丘县城,是白瓷创烧窑口之一。隋代邢窑细白瓷产品以胎体映衬釉色,模制工艺发达,出现镶嵌与双色釉工艺,开始用文字作为装饰纹样,装烧使用匣钵。邢窑在早期白瓷制作工艺上多有开创性贡献,其中细白瓷绿彩装饰成为瓷器彩釉装饰发展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世间有一门精细的艺术是在长满粗茧的手中和"叮叮当当"的锤打中诞生的,它无疑就是铁画。铁画原名"铁花",其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铁代墨,以锤代笔,经过出稿、剪砸、烧打、上漆蜡、上框等工序,"打活"、"钻活"等工艺,精致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  相似文献   

11.
锦绣梅花     
早在唐代,梅花就在许多金银镶嵌工艺中成为重要的装饰,一般在正面单朵的梅花形的花芯、花瓣上镶饰珠子、宝石,异常精美。也有的将这种珠宝镶装的梅花形作为中心花,四周用对称放射式的花苞、花朵、叶片、卷藤等层层围护,形成“宝相花”中的  相似文献   

12.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银覆斛式套杯档案记载为明代,由十二件依次能叠放在一起的银杯组成,每件银杯均镶嵌黑色物质以在内壁形成历代名人高士典故为题材的装饰画,内底注释典故名称,外底标明斋堂款识,外壁其中一面注明制作材料来源的“大明皇帝赐金”字样。故宫博物院张丽研究员根据“醉卧瓮下”历史典故产生的时代背景,推测其制作时代定为清代。在我国,银器表面镶嵌黑色物质的工艺十分罕见,一些学者将银套杯镶嵌黑色物质的工艺称为“阴刻填黑漆”,而查阅资料发现银套杯的表面装饰工艺更可能为乌银镶嵌。乌银在国外被称为“niello”,是指一种或多种金属与硫在高温下生成的黑色金属硫化物,被用来装饰金、银和铜等金属器物。将乌银实施于金属器表面的工艺被称为乌银镶嵌。为了明确银套杯的表面装饰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对其中一个银杯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元素、物相进行分析。显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黑色物质通过加热熔融的方法嵌入嵌槽,在固化后进行抛光使表面平整。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物质由Cu、Pb、Ag和S元素组成,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检测样品中含有硫铜银矿。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物质为银/铜/铅硫化物形成...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出土一批西周黄金制品,为研究其成份特征和制作工艺,利用超景深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对其中4件金器的表面和内部组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其有热锻及退火处理等工艺特点;采用扫描电镜显微能谱仪、电子探针检测分析,发现其为金银合金且存在铂族元素富集的现象,进而推测其矿料来源可能与南秦岭黑色岩系中的金矿床具有一定联系。渭河流域的西周金器工艺和金矿料来源分析结果暗示,该地区先民可能已掌握了黄金开采和器物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14.
王秀玲 《收藏家》2007,(5):11-20
首饰是人们美化生活的饰物,是用贵重金属金银等材料制成的,再镶嵌珍珠宝石,可显示出佩戴者的地位和身份。佩戴首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原始人就知道用兽牙、兽骨、贝壳、海螺等作装饰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装饰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美。到了封建社会,上层统治者  相似文献   

15.
扬之水 《收藏家》2013,(9):47-52
宫廷首饰自然是清代首饰中的精华,不惟可见舆服制度,更可见出风格、好尚和制作工艺。这一部分历史遗存,今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台北和北京曾先后出版了以清代宫廷首饰为主题的图录。  相似文献   

16.
郑蓉 《巴蜀史志》2009,(5):52-54
银花丝技艺是成都最具特色的传统金银工艺.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以白银为材料,运用银丝的粗、细、光、花的对比和花丝、点錾等技法,做出各种典雅秀美、玲珑剔透的首饰、摆件、饰品以及生活用品。明清时期,成都金银花丝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银丝制品不用模具,全凭艺人用手将细如发的银丝运用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等工艺。制作出各种造型的器物。传统产品有女性用的钗、环和儿童服饰品罗汉、八仙、狮子滚绣球以及银耳碗、银镶筷子等。民间银饰风行.银作坊成为一种民间职业越来越兴盛,艺人们随心所欲却又精到人微的创造.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7.
利用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三维数字显微系统,对湖南出土的11颗战国时期典型的蜻蜓眼玻璃珠进行科学分析。基于获取的蜻蜓眼珠化学成分、表面和断面显微形貌等相关信息,确定了这批蜻蜓眼玻璃珠的成分体系、制作工艺和产地来源。研究结果表明:3颗蜻蜓眼玻璃珠属于泡碱型钠钙玻璃,1颗扁平蜻蜓眼玻璃珠为植物灰钠钙玻璃,均可能产自埃及或东地中海地区;3颗蜻蜓眼玻璃珠属于铅钡玻璃,还有4颗为钾钙玻璃,皆为战国时期典型的中国本土玻璃,应为楚国本地制作。这11颗蜻蜓眼玻璃珠均采用层叠镶嵌工艺,先制作珠体,然后再用不同玻璃条或片在未完全凝固的状态下进行镶嵌而成。  相似文献   

18.
红铜镶嵌鸟兽纹铜壶出土于湖南长沙,糟朽、残破,该件文物表现了战国冶金工业高度发展的镶嵌红铜工艺。在阐述保护修复理念的同时提出针对不同的具体的文物灵活运用文物保护原则,从该器不同于其它青铜器的特点进行了修复工艺的探索;对该器的胎体、镶嵌部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该工艺的实施方法、过程、特点进行了论述,得出了该方法是修复镶嵌青铜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传统的金银错工艺(亦称金银镶嵌工艺)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技术方面出现的一种新工艺。在铸造成型的青铜器上采用各种质地的材料,例如绿松石、玉石、玛瑙,金银,赤铜等,实施隐嵌的技法形成精美华丽的图案或文字。这种精细青铜工艺的出现,致使古代的青铜器在装饰技术方面得到了更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南京金银细工工艺始于六朝,精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兴盛于民国,创新发展于当代。以南京宝庆银楼为代表的金银摆件制作技艺继承了我国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融南北工艺特色于一身,在题材和造型上,拓展了传统金银器的表现形式,是江南实镶錾花工艺传承完整、脉络有序的典型代表。清代嘉庆年间,浙江宁波诞生了"宝庆"字号的金银制品作坊。光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