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峪关已发掘的魏晋砖室墓中出土了9幅伏羲女娲图像,是研究伏羲女娲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些图像不仅勾勒出了魏晋时期伏羲女娲的基本形象,也为研究伏羲女娲时代演变、地域间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四川汉代画象中,有关伏羲女娲形象的画象砖和画象石刻多有出土,但各种画面均大同小异,总的说来,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有的面部相对,有的两嘴相亲;有的举日、月轮并手执规、矩,等等。二神之躯或作蛇身,或作龙躯,有的两尾卷曲,有的两尾相交,形象十分生动。学术界对伏羲女娲画象巳有较为详细的考证,唯四川省彭山县出土的“伏羲女娲·双龙”画象砖(图一),风格独特,内容复杂而新颖。其上有伏羲女娲二神(龙),有建筑物、人物等。这里,笔者针对该图象的内容并结合有关史料,试释如下。“伏羲女娲·双龙”画象砖为长方形,中间横穿一线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图左方有一观阙式的建筑物,顶有三重:建筑物外有一官吏,手执笏板,面向建筑物;建筑物中有  相似文献   

3.
河北中南部在北朝后期是北方重要的造像区域,其中以存世白石造像为盛,尤其是作为北朝后期政治文化中心的邺城所出白石造像最为精美。这些充满世俗信仰理想的佛国世界遗存,在图像组合和造型上吸收了青州造像区域背屏式造像、中原北方石窟造像元素,在雕刻上发展出华美的透雕工艺,形成极具视觉观感的邺城白石造像样式,生动且真实反映出当时信众的造像热潮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
弥勒是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早期河北地区常见的佛教造像题材之一。本文主要以造像题记为依据,结合佛教典籍内容,分析此时期河北地区弥勒信仰的差别,旨在探讨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在河北的流传状况。佛教发韧于古印度,在我国的传播是随着佛教典籍的翻译而展开的。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的汉代民间信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信仰是近年来学术界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但关于汉代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这其中既有史料匮乏的原因,更与理论指导的缺位有关。近30年来文史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涉及民间信仰的主要对象、西王母信仰、伏羲女娲信仰、巫信仰、神仙信仰、民间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等问题。以往的研究固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亦存在不足。今后要加强对汉代民间信仰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尤其要深化对地域性神灵及其文化功能的研究,也要合理借鉴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使得我们对汉代民间信仰的研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在深度分析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6.
晋东南地区众多古代佛寺中七佛殿的存在表明七佛信仰在古上党地区颇为流行。晋东南七佛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以高平市为中心的古代寺庙中,偶有一些民间祠庙中亦有七佛殿。这些七佛殿大多创建于明代。晋东南七佛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北朝时期,隋唐以后,七佛信仰继续在民间流传,并且与当地的炎帝信仰、玉皇信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文化。明代水陆法会的盛行又推动了七佛信仰的兴盛,促成各大佛寺兴建七佛殿的风潮。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敦煌大族与佛教问题分为三期。汉晋之际,初居敦煌的大族主要独尊儒家文化,他们并未真正信仰佛教;十六国时期,他们在尊奉传统儒家文化的同时,开始接受佛教,在思想信仰方面儒释兼行;北朝时期,其佛教信仰有了长足发展,且有压倒儒学之势。这个时期,敦煌大族的思想信仰和文化代表了敦煌宗教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汉代的画像石、壁画内容中,人首蛇身形象很多,是一种从外形到内涵都很丰满的艺术题材。关于它的定名,基本为一种意见。即认为那种有性别之分、呈对偶状态的人首蛇身像,是神话中人物伏羲和女娲。山东地区的画像石上对这类形象有“伏羲”榜题,为这种形象的定名提供了可靠依据。伏羲女娲形象在各地汉画像中大量存在,展示出不同的特征。所以,分析其形象特  相似文献   

9.
城隍神信仰是我国汉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很有来历,龙神职能的变化与它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对此进行初步探讨。城隍神即城市的保护神,这是“城隍神”一词的基本涵义。这种民间信仰产生以后,有所衍变和发展。后来,人们不只是把城隍神当作城市的保护神,而是把城隍神当作一般意义上的保护神。在汉族地区,城隍神信仰非常普遍,人们总是把当地城隍庙里所供奉的城隍老爷当作自己的保护神进行崇拜,祈求避邪御凶、吉祥幸福。文献记载保存了不少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神信仰的材料。据宋代赵与时《宾退录》记载:…  相似文献   

10.
吴相汉 《江汉考古》2023,(6):96-100+119
神兽纹铜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武昌地区(今湖北鄂州)最为流行的铜镜。本文以出土材料为主,结合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简要分析了鄂州神兽纹铜镜的源起、主要分类和特征、传播及对其他地区铜镜生产的影响等。鄂州神兽纹铜镜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生产状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11.
李丹 《丝绸之路》2011,(16):67-68
伏羲是中华文明的始祖,相传其发源于甘肃天水。在天水地区,目前已发现了许多原始文明遗址和历朝历代伏羲造像,如大地湾陶壶上的伏羲雏形、麦积山伏羲女娲画像砖、伏羲庙伏羲塑像等。这些遗址和造像都反映了伏羲形象在天水地区随时间的变迁逐渐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邵正坤 《史学月刊》2008,(12):23-31
北朝时期道教的广泛流播,使得家庭成为宗教信仰的基本单位。北朝家庭的道教信仰具有极为鲜明的特点。它以家庭和家庭成员为关注焦点,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并且对宗教实行高度重视。从长时段的角度观察,道教信仰对北朝家庭的规模结构、生活方式、日常消费、亲属关系甚至于家内子孙名字的择取都产生了或隐或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七佛、七佛窟与七佛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佛、七佛窟与七佛信仰魏文斌十六国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尤其是石窟造像中有一种十分流行的题材———七佛。七佛造像源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曾皈依佛教,极力弘扬佛教,使之成为世界性宗教。他在位期间(前271—前235年),颁布了许多石刻佛教...  相似文献   

14.
李浩 《民俗研究》2009,(2):96-108
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中,对本民族民间信仰的变革,促成了民族融合的发生与发展。这一过程表明,放弃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本民族民间信仰而改信汉族的民间信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相似文献   

15.
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一尊梁朝坐佛并十二护法神像,依据刘宋僧人慧简于大明元年依经抄撰的《药师琉璃光经》,可确定为药师佛并十二神王像。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药师佛并十二神王像,也是迄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药师佛像。慧简本《药师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师经典,它不仅引发了南朝的药师佛信仰,也在传入北方后造就了北朝佛教界的药师佛信仰与相关图像的制作。由于该经在南北朝被认为是伪经,限制了药师佛信仰及其艺术发展,迄今发现的少量梁朝、北魏、东魏、北齐药师佛像,或为立菩萨像,或与一般释迦像相似,没有自身的独特形象。入隋以后,捧钵佛像成为药师佛的标准形象,如万佛寺那样的药师佛与十二护法相组合的图像成为判断药师佛题材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甘肃合水县发现一通北朝佛教造像碑,通过与关陇地区一些有纪年的北朝造像和石窟造像的比对,以及对碑刻铭文内容的分析,推断其应雕凿于北周初年。该碑为社邑造像碑,其题记反映出两种史实:一是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泰推行赐、复胡姓,一是北朝陇东地区少数民族融合、聚居、结社及佛教信仰状况。该造像碑的发现为研究陇东地区北朝晚期的佛教与佛教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维摩诘形象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隋唐及其以后历代都有所体现,其从魏晋时期带有少数民族特征的胡人居士形象到南朝逐渐转变为汉化的汉族名士形象,而且魏晋时期与南北朝时期的维摩诘形象都存在差异。本文从维摩诘服饰角度入手,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和政治状况,详细论述了魏晋与南朝维摩诘形象在服饰上的变化,同时把维摩信仰与维摩诘服饰结合起来,说明维摩诘在中原受到士族名流推崇的原因;把维摩诘服饰与同时期的士大夫服饰进行了比较,发现在不同时期二者在服饰上的相应变化,反映了维摩诘形象逐渐汉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佛教义理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吕瑞东 《东南文化》2020,(6):126-134
1978年底,江苏溧阳李彬夫妇墓中出土一组定名为五星俑的神怪俑。五星俑的形象与佛教中的五星形象基本一致,墓葬中的五星俑及佛像组合也与炽盛光佛图像组合相似,墓葬中随葬的五星俑应属佛教系统。唐宋时期,密宗炽盛光陀罗尼信仰流行,人们认为供奉炽盛光佛能达到"禳灾祈福"的效果,墓葬中随葬五星俑应该是佛教信仰在墓葬习俗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胡服盛行和女着男装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个独特景象。从胡风元素在初唐女性服饰中的承继发展,到因丝绸之路繁荣而带来的胡人服饰的流行,再到安史之乱后胡风元素逐渐消失,这一景象和过程体现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文化的长期交流融合、唐人开放包容的社会心理、李唐皇室固有的胡人心态、唐代女性的审美观念以及政治事件、民族关系对潮流风尚的影响。但从其仅流行于安史之乱以前的身份较低的阶层以及唐代服饰风尚的变化和社会活动变化的不一致来看,很难与唐代女性意识觉醒以及女性社会地位之提升相关联。  相似文献   

20.
增福财神又称增福神,最早出现在河北、山东等地。元代碑刻记载了增福神的传说和信仰,称该神在五代、两宋得到过朝廷的敕封。元杂剧塑造了增福神的形象,描写了当时增福神信仰的流行情况。增福神的上位神是东岳大帝,因而他主掌地狱各司,也掌管人间衣禄食禄、贵贱高下,故又被称作福禄之神。明清时期增福财神信仰已流传到华北各省,多地志书都曾记载过增福财神庙会。清代以后,随着五显、赵公明、关公、比干等财神的兴起,增福财神逐渐被取代,只是信仰并未消失。河北曲周县相传是增福财神李诡祖生前任职、死后葬身的地方,信仰氛围一向浓厚,今天仍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传统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