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盘庚迁都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民 《史学月刊》2001,(2):16-21
盘庚迁殷,以往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自奄迁于今之安阳洹南之殷墟,即今之小屯村一带.然而在今之洹南的考古发掘中,很难找到盘庚、小辛、小乙三王时期的文化遗存和遗物.随着考古发掘的扩大和发展,我们认为,盘庚始迁为漳南洹北的殷墟,历经小辛、小乙时期,至武丁时,都城稍稍南移,遂移至今洹南殷墟.盘庚始迁之漳南洹北,文献上称之为漳南之商丘,又可称亳、称殷.它与洹南之殷墟合则称之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墟),析则分别称亳与殷.由于盘庚、小辛、小乙居洹北仅二十多年,析称的史实遂被“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记载所湮没,致使人们忽略了盘庚始迁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2.
霍国考     
霍人,真姓,起于山西霍山,历夏商,逐渐与东夷族文化相融合,而含有鸟图腾的痕迹。到夏末,霍人已有一部分南迁于安徽霍山,成为商朝的属国,周初,地入于东夷族之潜国。而留居山西霍山的一部分霍人,到周武王灭商后,霍侯因助商人抵抗周军,便被周武王所禽。于是,周武王便封第八弟叔处于霍,为侯爵。不久,周成王继位,霍叔处与兄蔡叔度、管叔鲜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反叛,但很快被周公旦所平定。霍叔处被废,而以其子继位为霍侯。到春秋初年,被晋献公所灭。而姬姓霍国有一支随周昭王南征荆楚、淮夷,与随、唐、蓼、应诸国的一支移封于南方。霍人又在今河南霍阳立国,约在春秋时,与应国同被楚国所并。楚于是迁一些霍国遗民于今湖北房县、竹山的霍水、霍山。而安徽的霍山、霍邱亦纳入楚国的版图。  相似文献   

3.
微子封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子启助周武王伐纣,被封于孟渚之滨(今山东曹县),筑庙曰薄(亳)邑,奉祀其父帝乙,不久老死其地,曹县因有微子墓以及亳邑之设。周公成王东征后,迁微子之侄、微仲之子稽于宋(今河南商丘),立为宋公亦即商公,奉殷先祀,另建宗庙于其国都,即南亳,以备日常之祀。后世附会汤之“景亳”或“景亳之会”在曹县,即北亳,以及成王封微子国于宋等,都非事实,而且造成商汤之亳与微子封邑的长期混淆不清。  相似文献   

4.
西周应国为姬姓封国,始封国君为武王第四子,与邘、晋、韩等为兄弟之国,爵位为"侯"。始封之地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城区滍阳镇,辖境略相当于今平顶山市区及宝丰、鲁山、郏县、叶县等地。应国于春秋早期被郑国所灭。  相似文献   

5.
本章提要:伊春有关区域多处出土文物证明:在东北新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小兴安岭就有人类活动;此乃“肃慎”人后裔之地,属“黑水”,在金建国之前为五国部之一的盆奴里国属地,主要以纥石烈氏族为主,同时还是乌林答部、蒲聂部等的女真部落聚集地;在公元3世纪和4世纪期间,从大兴安岭南迁的鲜卑族拓跋氏某些散落部落有所涉足,他们与原土著的肃慎后裔相融合,一时称雄于此地,连许多肃慎人也以“跋氏”为号。直至金祖先人完颜部落的到来,特别是被辽国所任用的完颜氏第一个边戍之官“惕隐”开始,小兴安岭就逐渐归属于以完颜氏为核心的女真人了。  相似文献   

6.
大悟县位于大别山脉的西端。东与河南省的新县和本省的红安县交界,南接黄陂,孝感;西邻应山,北连河南信阳,罗山。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水,滠水,两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注入长江。大悟县地处鄂东北  相似文献   

7.
白鸿森 《史学月刊》2002,(11):116-118
商王祖乙为盘庚迁殷前之七代王,迁都于邢,即今邢台。商都迁殷后,这里成为商朝封国邢国的所在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殷商末年,邢地为纣之三公之一,其地位显赫,为殷都的肘腋之地。周人灭商,周公庶子受封于邢,邢国是北方的一个诸侯大国,邢地北可抵御戎人(即商代羌人的后裔),南可作镇抚殷遗民的军事重镇。同时又是中原化与夷蛮化交汇的重要走廊地区。  相似文献   

8.
《史记·段本纪》所记乃商朝事,而题为《殷本纪》。其首句:“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跷讨甲?不作商契,而作殷契。似不可解。《史记索隐》注曰: 契始封商,其后裔盘庚迁殷,殷在邺南,遂为天下号。契是殷家始祖,故言殷契。  相似文献   

9.
"盘庚迁殷"的第一个地点应是安阳洹水北岸的洹北商城.这里发现有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时代的殷墟文化第一期的宫殿建筑基址、宫城墙、外城内外基槽及居民点等遗存.其后,由于洹北商城的宫殿建筑毁于火灾,商王室即迁洹南小屯之殷都.这里有殷墟一期的祭祀场所和随葬青铜器的贵族墓等遗存,透露出小屯是盘庚迁殷的第二个地点.  相似文献   

10.
论成汤都亳及其以前商人之八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汤都亳,史有明载。而亳之所在,则众说不一;并由此而又有自南亳迁西亳之说①,实于史无据。今河南偃师尸乡沟已发现有商城,并被确认为成汤都亳之所在②,在此一问题上的混乱似亦不应该再继续下去。本人认为,成汤之时,只此一亳;而成汤以前之八迁则为契居蕃,一迁至砥石,二迁至商,三迁、四迁至东都、商丘,五迁至邺,六迁至都,七迁至赞茅,八迁至亳。试予论之。  相似文献   

11.
孝感市地处江汉平原,南接武汉,北临大悟、应山县,东与黄陂交界.北部为丘陵,南部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境内主要河流有环水,发源于桐柏山之天磨池,自北向南纵贯全境。京广铁路穿行其间,自古以来此地就是南北交通要道之一,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近些年来,我们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七十余处古文化遗址,有新石器晚期、商周、汉等几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21,(1)
正应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封国,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已有应国。西周灭商以后,周武王封其子于应,应便成了姬姓封国,直到春秋早期被楚国所灭,历时350余年。应国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薛庄乡北村阳岭上,1979年,当地砖瓦厂烧砖取土时,陆续发现了一批应国青铜器,经考古专家论证,阳岭即是应国贵族墓地所在位置。1986~2007年,历经20余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墓葬5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其中出土的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礼器,备受世人瞩目。这些器物不仅制作精细,造型优美,装饰花纹华丽考究,更为重要的是,器物内还铸有重要的铭文,这些铭文内容对于考证古代礼制、应国职官以及应国与周边诸侯国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四川与云南之间的通道主要有东西两条。东道称为五尺道,经宜宾,筠连、大关、昭通而至曲靖。西道称青衣道,又称牦牛道,经雅安、汉源、西昌、会理,渡金沙江而抵晋宁。凉山地区地处川滇古道的西道上,早在秦代就已经成为成都平原通往云南的商贾必经之地。《史记·货殖列传》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倾滇蜀之民。”又载:“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将卓氏,俱居临邛。”卓、程皆居临邛,其商业活动必  相似文献   

14.
也谈应监甗     
王龙正  孙清远 《中原文物》2012,(1):45-49,66
应监是监督殷遗民而非监督武庚,更非监督应国国君。在周王朝平定"武庚、管、蔡之乱"后,位于山西境内"武之穆(周武王之子)"的封国——应国,因其地邻近殷朝旧都安阳,而被周公与成王赋予监督殷遗民的新使命,"应监"可能是管蔡之乱后,应国国君应叔兼领监督殷遗民任务之时的称谓,南迁后的应国地处周王朝南疆,其国君仍然称为应侯,之所以称为应公者,则是因为他曾兼任周王室的卿士。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上古时期豢龙、御龙的记载。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晋国太史蔡墨说:“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拢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拢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氏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淄醢之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这段话出于晋国太史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应国墓地出土柯史簋铭文的解释,揭示了西周晚期柯国贵族嫁女儿于唐国的历史事实,并对柯国、唐国历史进行简单考索,同时提出了柯史簋辗转流传于应国的可能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7.
聚兴诚银行迁行址于法租界,汉行接到陆军185师546旅1091团团部通知须在本行江汉路八十三号之原址内构筑强固阵地以为未雨绸缪之计,嘱即迁让等语,随即派有工兵在柜台内右边动工建筑.汉乃决定于本月二十五日全部迁至法租界首善里第六号照常营业,仅二楼信托部份当有代卖花纱未完之手续暂仍在  相似文献   

18.
洹北商城的发现,解决了武丁以前盘庚、小辛、小乙迁住地的疑问."盘庚渡河南"中的"河"我们认为应是漳河,非黄河之南,应是黄河之北."盘庚渡河南"中河南之地,与"盘庚迁殷"中殷地之地,二者绝非两地,实地望同指洹北商城.  相似文献   

19.
王冰 《东南文化》2008,(3):50-55
本文通过对宜侯矢簋铭文中“王卜于宜,入社南乡”之旬的全新考订,结合滕虎簋“虎”字与前贤所释“虞”字结体基本一致之比较,以及对西周初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考证宜侯矢原封虎侯,不属吴君世系,其迁封之邑为邳县北之祖。  相似文献   

20.
疏公簋续说     
2007年,在香港发现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疏公簋",铭文反映出很多信息。结合文献认为晋国之前的叔虞之唐存在的时间为37年,此后迁封至晋,都城由唐之鄂迁到了晋之翼,即今天马-曲村遗址一带。在疏公簋铭文的末尾有一个族氏铭文"五",表明疏公属于"五"族,疏是其中的一个国族。结合晚商和西周早期发现的30余件"五"族器及铭文信息,讨论了"五"族的发展变迁和"五"族的族姓等相关问题。西周早期以后,"五"族铭文青铜器基本不见,说明此"氏族"已被周文化的"姓族"所取代或同化,而不再使用其族氏铭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