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文丽 《沧桑》2013,(2):13-15
"正名"作为《论语》中孔子提出的政治理论之一,多被认为是孔子政治理论的核心。近些年的"儒学热"中,不少学者大力提倡孔子"正名"思想,并把其作以现代的阐释。本文认为,这不足以使我们认清孔子的"正名"思想。还容易使人对孔子"正名"思想产生误解。本文通过对孔子"正名"思想的基本内容的梳理,从而说明当时的政治环境与孔子"正名"思想的不适应,"正名"思想不但不足以为孔子挽救春秋乱世,亦不能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观或政治观来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小燕 《神州》2011,(18):89-90
中国历代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大同"社会政治思想上。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征战不断,在这样的岁月里,人们自然更加向往和谐,希望战争停息,邦国和平安宁。孔子认为,这是礼崩乐坏、政治失序带来的恶果,他总结历史,反思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形成了他的儒家理论学说。孔子希望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古代圣王之治,他对于社会政治的最终追求,就是他的"大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3.
仁政学说是孟子主要的政治主张,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性善论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前提,具体表现在孟子的"王道"主张,其中心是"以民为本"。孟子民本思想的根基是性善论,表层是仁政论,孟子在大力提倡在施仁政的同时,重民心向背,强调统治者要有善的动机,要重民意、施仁政。  相似文献   

4.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其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中就可体现出来。然而"仁"的提出并非始于孔子,但他却把仁思想进行扩展、丰富。本文从孔子"仁"思想的社会背景、"仁"的内涵、"仁"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赵敏 《安徽史学》2021,(4):162-164
"礼乐之治"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学者陈昭瑛认为"礼乐之治"是孔子的理想政治,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徐复观认为"礼乐之治"是"儒家在政治上永恒的乡愁".①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提出一些个人见解.概括而言,孔子以"中和"为原则,以"德义"为灵魂,以"尽善尽美""天人合一"为最高审美境界,形成了他的一系列礼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一孔子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末期的反动思想家。他在奴隶社会日趋没落的时代,为了挽救奴隶制度的灭亡,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宣扬了一整套反动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他的学说思想是代表着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以后又成为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反动统治阶级总是要把孔子抬出来奉为偶象,尊为"圣人",竭力宣扬他的思想学说,借以腐蚀群众,征服人心,维护自己的统治。  相似文献   

7.
论民国初年陈焕章的尊孔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波 《史学月刊》2002,1(4):57-61
陈焕章在民国初年提倡尊孔,主要是为了保存和发扬国魂、国性和国粹,进而重建国民道德。他用现代西方人主义学说重新解释孔子的一些思想,也是为r实现孔子学说的现代转型,使孔子之道适应现代生活。从陈氏尊孔的实际效果来看,他是个失败。这种失败应主要归因于他对时代大势的错误判断,同时也与他对孔子学说的误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胡静 《沧桑》2012,(6):63-64,81
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他以市民社会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国家理论。葛兰西的国家理论体现了西方传统政治思想中二元政治的思想。一方面,他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关系建构了国家的概念,另一方面,他的文化领导权的思想体现了“天”与“人”的“二元”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梁启超1920年欧游回国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评价。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伦理和政治关系的研究,是其中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一、孔子学说以人格养成为目标梁启超对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很高的评价。说:"中国文明实可谓以孔子为代表",如无孔子,"则吾史殆黯然无色。"认为中国人两千年来能凝为一体,"维持其不敝,实赖孔子为无形之枢轴"。[1]梁启超认为,孔子之伟大乃在其人格。他以孔子与世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思想家。在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及其知识分子,都曾对孔子和他的学说作过不同的评价。究竟怎样全面评价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作用和影响?这是一个复杂问题。李大钊虽然没有为我们写下关于批判孔子的专著,但是他是五四时期批判孔子及其学说的主要人物之一。研究一下李大钊是如何批判孔子的,这对我们今天对孔子作出科学的、比较合乎历史的评价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对外权理论是约翰·洛克对现代英国分权学说的特殊贡献。西方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分权思想传统和17世纪英国分权学说的演化,在现代英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为洛克分权学说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土壤。英格兰国王与议会之间对权力的争夺,西欧各国的国际关系与对外殖民扩张,是洛克对外权理论的社会政治基础。洛克参与对外事务的亲身经历及其对于历史与时代的思考,善于交往,经常参与结盟结社活动,则是他提出对外权理论的个人因素。这几方面均为约翰·洛克对外权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资源。洛克在其分权学说中对于对外权理论的强调,反映了他个人的实践活动、党派性以及政治经验。  相似文献   

12.
曾振宇 《史学月刊》2007,(11):29-36
在家庭伦理层面上,孔子孝论注重父子自然亲情,倡导子女人格平等,父义则从,父不义则谏;主张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孔子、曾子"以正致谏"的谏亲原则被孟子完全地移植到社会政治伦理中,泛伦理化的倾向有增无减。孟子"君臣相责以善"的"善"之内涵当为仁义,即以仁义这一最高价值理性衡评君臣之间关系。"君臣相责以善"施行的前提是将君臣关系重新论证为以德相交的"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以势利相交,"返祖"化现象的背后是为其民本主义政治立场张目。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孟子"父子不责善"思想已经有别于孔子、曾子与子思在家庭伦理语境中倡导的以义辅亲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3.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实行"仁"的方法是"礼"。孔子的思想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但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和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同  相似文献   

14.
正必须看到,人文精神、德行主义的弘扬,是克服现代社会弊端的有效途径,而孔子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内在价值观念,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倡导的价值观念。"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的观点,"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则象征着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被称为"礼崩乐坏"的社会。所谓"为己",即自我完善或称自我实现,是自我的一种内在价值显现,指学习是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作为目的的,而与之相对,"为人"则是指学习是以得到他人、社会主流观点的欣赏和赞美作为目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学说史上,卢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被称为自文艺复兴以来先后对中世纪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改造的最后一个政治哲学家,同时又是创立国家和法的学说第一个近代政治哲学家。《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的政治学的代表作。它包括了卢梭政治学说的全部成熟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内容。社会契约学说是卢梭的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卢梭不仪接受了几乎两千年来在政治思想领域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契约思想,而且深受日内瓦共和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法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与他个人的经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的思想一直是我国社会规范建设、国家政治制度调整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孔子的“礼制”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根本性的、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具有准法律的作用.就是在法律日益完善的现代社会,孔子的礼制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和谐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探究孔子的“礼”制思...  相似文献   

17.
刘瑞兰 《丝绸之路》2014,(14):44-45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意识形态,其中"仁"的理念处于核心地位。其政治思想体现出强烈的伦理色彩和个体人格色彩,注重人际关系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荀子伦理-政治思想的-贯之道是"分"的思想."分"的要义是如其分而治理.普遍的"区分"或"分"的方法论,是荀子思想中非常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方面.分治的理念体现了荀子对伦理-政治融合关系的思考,其关键在于由人而政,关注人的自我完善,强调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荀子学说彰显了正名与尚学等儒家传统的主旨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章太炎是倡导求真求是之现代学术观念的重要人物。然而,他一方面自觉超越了兼知行而言之、以成德经世为旨趣的儒学式学术观念,另一方面又突破了现代学术以真理为职志而独立于致用的教义。章太炎以齐物论为理论根据,重新界定学术、政治、道德、社会之间的分界和关联,给出一套独特的关于社会领域分化的学说。章太炎的思想学说很难用现代与传统、激进或保守的现成框架来认知和解说,那将是对其人其学的极度简化。  相似文献   

20.
祝东 《丝绸之路》2012,(14):5-7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对中国及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纵观历史上对孔子及儒家学说思想,有尊之者,亦有抑之者,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地位可谓升沉起伏不定。通过对孔子身份的确定,有利于我们认识一个相对真实的孔子,而孔子及儒家学派在后世的升沉,其实是现实政治的需要,这时的孔儒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孔儒,而只是一个符号——为政治利益所利用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