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凯 《敦煌学辑刊》2006,2(2):80-90
本文依敦煌本《摄大乘论章》以及道基《摄论章》,探讨了摄论师的心识思想。道基是综合、概括真谛所有的译典,是属于完全继承真谛的心识论,即使是用引用《楞伽经》、《十地经论》,亦是其与虚妄唯识相应的一面;而《摄大乘论章》则融合地论师的心识思想,但是仍然以摄论学派为主,可见是受地论学派影响的摄论师;其作者考定为灵润。  相似文献   

2.
「一刹那」为多久■文\李碧宝“刹那”一词,本是佛教用以表示最短时间的单位。它是印度古代语言梵文Ksana的意译,也译“一念”或“须臾”,音译“乞沙那”。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唐玄奘法师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该书乃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世...  相似文献   

3.
罗志英 《文献》2001,(1):244-249
鸠摩罗什(344-413)①出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沙雅县一带),与释真谛、玄奘齐名,同被称为我国三大佛教翻译家.他出家初期信奉小乘佛教,后来又转信大乘佛教,在他的大乘般若思想基本形成以后,于弘始三年(401)被后秦皇帝姚兴以国师之礼迎至长安,主持翻译佛经十余年,直至弘始十五年(413)圆寂.  相似文献   

4.
中国早期力士造像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代中国来说,“力士”是外来的。 印度拘尸那城有“力士”一族。“力士”或译作“末罗”(Malla),是“力量”的意思。佛荼毘(Jhapita,焚烧、火葬)时,由他们抬棺槨。他们出生在拘尸那城,拘尸那城于是也叫作“力士生地”。 北凉昙无谶译《涅槃经》一:“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隋灌顶撰《涅槃经疏》说:“力士生地者,人中力士,力敌千人,凡三十万,共为群党,无所臣属,以法自持,亦不乱暴,即土人也,故言生地”。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穷下·机应荼(?)品第三》,叙述佛涅槃时的经过很详细:“尔时,拘尸那城内,一切士女贪佛善心,相欲摄取如来功德,不令天人一切大众同举佛棺,即共详议遣四力士壮大无双,脱其所着璎珞衣服,期心请举如来圣棺欲入城内,自申供养,尽其神力,都不能胜。”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美术中多闻子图像及其信仰——以夏鲁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文“多闻子”(rnam tos sras)是梵文Vaisravana的意译,汉传佛教音译作“毗沙门”.因多作为天王之一,又常意译为“毗沙门天王”或“多闻天王”.一、汉、藏文经典中的多闻子多闻天王来自欲界六天之四王天,《立世阿毗昙论》卷四载:由乾陀山有两顶,中间为毗沙门国.西晋译经《阿育王譬喻经》(Asokāvadāna)提到,多闻子被派往印度北方护持三宝之法宝(Dharma).由于护持佛法有功,被佛祖释迦牟尼赋予“长生、财富、健康、快乐、荣誉”.他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遍闻或多闻[1].有关天王或多闻天王信仰的较早汉、藏译经典不少于三、四十部[2 ];其中最早专门提及多闻子信仰的应为《大吉义神咒经》.据此判断,多闻子崇拜应在5世纪中期以后才出现在佛教经典中;而多闻子形象可能略早于此在印度祭祀仪式中已出现.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6-4世纪是古印度(“身毒”)的列国时代,因佛教也诞生于此时,故也称为“早期佛教时代”。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已由部落社会转变成许多奴隶制的城邦国家。据佛教献记载有十六个大国:犍陀罗、居楼、居萨罗、迦尸、剑浮沙、婆蹉、苏罗娑、拔沙、般阁罗、拔祗、末罗、鸯伽、支提、阿般提、阿湿波和摩揭陀。还有一些小国,晚期又有安度罗、羯陵伽、苏罗沙吒等国,见地图(根据《世界上古史》一书的插图改绘)。  相似文献   

7.
血书《妙法莲华经》翟玉兰《妙法莲华经》又译作《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流行很广。在汉译佛典中就有3种译本,其中十六国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7卷,是3种译本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自译出之始,即在僧俗界产生广泛影响,以致在南北朝时研习此经...  相似文献   

8.
一、密宗和密宗造像密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它源于古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密教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的某些教义相结合的产物。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中印度僧人善无畏携带梵本经吐蕃到长安,翌年开始译《大吡卢遮耶经》。南印度僧人金刚智于开元七  相似文献   

9.
施主梵文音为陀那钵底(其中陀那是施,钵底是主),又作布施家,即施予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那么没做过这些事就不是  相似文献   

10.
豫川 《中国西藏》2014,(3):28-31
因明是佛教五明之一,起初为佛家论义之方便法,用于与其他各派、甚至是大小乘之间的辩论。“因明”这一词语首先出现于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中,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求法时,曾运用因明多次破斥外来论师的邪见,名震天竺。他回国后,创立了唯识宗,大大推动了中国因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樊礼先生的《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团》是一部针对唐末五代政治形势的专题性研究论。作借鉴陈寅恪先生以政治集团的变更为线索分析唐代历史的思路,引入“代北集团,,的概念(第1页),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梳理了唐末五代的历史。作为一部研究性而非叙述性的作,作着力于具体问题的凿实,力图展现唐末李克用这支势力几十年间的兴衰。同时,又由于李克用系沙陀人,该书也不失为一部记述沙陀民族发展变迁的作。  相似文献   

12.
近代太虚法师致力人生佛教,力图把闭关的佛教推向社会,提倡济世利人的大乘利他精神.民国4年(1915年)冬著《整理僧伽制度论》以革新僧制,并组织佛教正信会,发挥居士能量,做弘法利生工作.民国9年(192年)成立汉口佛教会,民国18年(1929年)正名改组为汉口佛教正信会,把会务从3部扩充到6部,成立了慈济团,专门负责救灾济贫扶困,利生送诊施药,赠米散衣等慈善事业.每年冬季,大规模的发米施衣,春季放赈,夏季施菜施药,凡贫者所需.无不设法救济.如送诊施药,自办大药房,延聘中西医内外科医生多达12名,每日平均治病人四五百号,全年支出万余元.太虚法师曾总结指出:“佛教正信会为社会人士所推重,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慈济团”.又说:“慈济团事业的发展,皆赖钟居士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了范祥雍先生校点的《宋高僧传》。范先生校点整理此书,考证所使用的几种版本文字上的异同,征引颇广,纠正旧刻中的错失,做了相当细致的工作。书出版后,多有好评。不过,《高僧传》类的古籍,属佛教史书,与一般的古籍不同,整理工作难度较大,点校中要作到百无一失,实不可能。新版《宋高僧传》因此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最近读此书卷一至卷三部分,即发现一些漏失。不揣谫陋,提出供范先生及其它读者参考。倘意见不误,以后重印此书时,或可酌情采入。 以下依卷页先后举出数例。 页一,卷首《进高僧传表》:“仍降凤书,令编僧史。”“僧史”应指赞宁所编《大宋僧史略》,此未以书名号标出。赞宁撰《大宋僧史略序》云:“以太平兴国初,叠奉诏旨,《高僧传》外,别修《僧史》……约成三卷,号《僧史略》焉”可证。 卷一,《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 页二,“《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百一羯磨摄》应断作两书:《百一羯磨》、《摄》。后者指义净译《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一书。见《开元录》卷九。 同页,“於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奈耶杂事二众戒经》……”《毗奈耶杂事二众戒经》应作“《毗奈耶杂事》、二众《戒经》”。二众《戒经》指义净译  相似文献   

14.
陈开勇 《敦煌学辑刊》2006,3(3):152-157
在敦煌文献里,有佚名的S.1441v、善惠的S.1973两个抄本,内容是关于佛教九色鹿故事的。将它们与其它相关文献仔细比较,可以清楚地见出:从文本关系来说,其源流是吴支谦译《佛说九色鹿经》+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五→法照《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鹿儿赞文》→S.1441v、S.1973。从主题上来说,虽然法照的仪赞本和敦煌抄本都属于大乘净土宗,但是,这三个文本除了在观音信仰上一致外,仪赞本突出的是发菩提心,S.1441v突出的是忍辱,S.1973突出的是报恩背恩的佛教伦理。赞文诸本内部之间各异其趣。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系统梳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所藏9份敦煌藏文文献《生死轮回史》的基础上,提供了该写本的全文英译,并对其与其他敦煌文献的关系以及该写本的写作经典来源、作者、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分析文本,提出了这部《生死轮回史》和其后的《回向》、《通向天界之路》是一个三部曲的假设,认为其作者是一位吐蕃佛教徒,成书年代当为800年左右.文章认为,这部《生死轮回史》的灵感来源于佛经《华严经·入法界品》,最后又提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但内容和目的却是前佛教时期的生死态度和安乐观念,这一点形象地揭示了佛教传播者在西藏的第一次努力.虽然当时佛教已传入西藏,但本土宗教的影响依然没有消退,因此机敏的佛教徒在保留本土宗教一些根本性观念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地用相似的佛教概念去改造它.就写本而言,佛教传播者保留了当时人们死后转生天界或至少脱离恶趣的愿望和最终的归宿地,最终却说明要实现这种愿望就要放弃原有的仪轨并逐渐接受佛教的修持.  相似文献   

16.
僧肇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哲学理论家。他的哲学思想体系集中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历史特点。“他在南北朝佛教史上的地位,正象王弼在魏晋玄学史上的地位一样重要”犤1犦。“所作《物不迁论》、《不真空论》及《般若无知论》三论,融会中印之义理,于体用问题有深切之证知,而以极优美极有力之文字表达其义,故为中华哲学文字最有价值之著作也”。“其所著诸论中,当以《物不迁论》为最重要”犤2犦。《物不迁论》是僧肇在姚秦弘始十一年(409)之后,继《不真空论》的又一部重要著作,着重论述事物的“动静”问题,是僧肇在《不真空论…  相似文献   

17.
龙门石窟地藏菩萨及其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藏,是大乘佛教中的大菩萨。唐玄奘译《地藏十轮经》称他是“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该经认为他象大地一样,含藏着无量善根种子。地藏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灭度以后,弥勒下生之前,“于二佛中间无间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并誓必尽度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有情,始愿成佛。关于地藏的身世,说法不一。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地藏的前身在过去久远劫中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于是长者子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  相似文献   

18.
释宝唱是南朝梁代高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的佛教目录学家和佛教人物传记作家.除撰述了中国最早的一部记载古代中土比丘尼事迹的佛教典籍《比丘尼传》外,还有大量的著述.释宝唱著述勤奋刻苦,他对佛教在中土的发展功绩卓越.  相似文献   

19.
回鹘在敦煌的历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回鹘原称回纥,早先服属于突厥,西突厥汗国处罗可汗强盛时,又服属于西突厥。处罗可汗残暴无道,坑杀属部首领六百余人,回纥联络各部,奋起反抗,其首领号称俟斤(irkin),自成一股势力。薛延陀汗国强盛时,回纥又依附于薛延陀。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助唐灭薛延陀汗国,“遂并成部曲,奄有其地,”“南过贺兰山,”于是遣使入唐,请置唐官,唐太宗在其地设“六府七州”,回纥所居之地为瀚海都督府,以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唐高宗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回纥首领婆闰率精骑五万,助唐西征,建立奇勋。龙朔二年(公元663年),唐朝特许立功的回纥将领及其亲属南徙水草丰美的甘州(今甘肃张掖),设置侨居的“回纥州  相似文献   

20.
《赵城金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版木刻汉文大藏经北宋《开宝大藏经》的复刻本。《赵城金藏》于元朝大都补雕,并在赵城经坊中于卷首附加图画。以往学者将其命名为"释迦说法图",但是,释迦于何时何地说法并未明确,且该图与敦煌壁画、各地佛教石窟中之"释迦说法图"有很大差别,但与"释迦涅槃图"有相似因素。经笔者系统考证,该图为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娑罗园双树涅槃之前向众弟子说法之图,故将其命名为"释迦遗教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