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飞 《巴蜀史志》2004,(6):57-58
中国是漆艺的故乡,其中四川凉山彝族漆器,以其使用的广泛性和鲜明的特色,不仅在本民族传统化中极为突出,而且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漆艺化中也最为引人注目。凉山彝族漆器具有久远的历史,所保留的“墨博其内,朱绘其外”化特色,可以追溯到彩陶化向青铜化的过渡时期,成为不用发掘的物。本欲从漆器系列的造型特点、色彩运用以及纹饰艺术三元素上,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创造了丰富多采的彝族文化。这些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朴实生动的艺术特色以及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彝族文化这个宝库中,漆器,象一颗晶莹的明珠,闪烁着璀灿的光芒。 凉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区。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彝族漆器伴随着凉山彝族的发展,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年代,不断丰富提  相似文献   

3.
松林 《丝绸之路》2009,(15):45-48
花样繁多的种类 凉山彝族银器种类繁多,有银质餐具、酒具、马具、刀具、兵器、宗教用具和佩饰等,有的则在漆器上包上一层银皮或镶嵌银片,增加漆器的美观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彝族自称"诺苏"。"诺"是"主","苏"是"人"。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直至1956年民主改革,才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此,凉山彝族人民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飞跃。凉山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即在这里设置郡县。聚居在大小凉山的彝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不断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这些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漆器和银器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聚居大小凉山的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慧。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劳动、繁衍生息,在改造自然中,创造了丰富的族文化。凉山漆器,即是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凉山族文物漆器艺术更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发掘、发扬光大的一门独特的民族艺术。根据考古发现,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薄胎朱漆出现,证明我国漆器艺术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而凉山族,在民主改革之前,尚处于全国少有的奴隶社会。由于原始落后与外界的封闭,致使族漆器、餐具的造型上还保持着华夏民族战国时期青铜器造型的某些特点;从色彩上也还保…  相似文献   

6.
三色漆器     
松林  胡小平 《旅游》2007,(4):20-25
庄严的黑色,黑得隆重;美丽的黄色,黄得艳丽;热情的红色,红得火烈。从而构成了彝族独特的、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三色艺术。 凉山的漆器制作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汉代就具有很高的造诣。相传由狄一伙甫开始,距今已有六、七十代左右,跨越2000余年的历史。[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漆器,是彝族的传统用品和工艺品。在民主改革以前,凉山彝族尚处于农奴制阶段,生产力相当落后。但漆器工艺敢却独树一帜,在制造工艺方面具有相当的造诣。凉山彝族漆器以它古朴厚重的造型,鲜快明艳的色彩,自然写实的纹饰,耐腐蚀和保鲜的一系列特点构成它的显著特征。明代的文献《九夷考》记载:“探移用木碗木构,筷用竹签”。清代所著的《西昌县志》则记载保“食汤用长柄木匙,盛菜之碗皆刳木为之,颇似古之篷豆  .内外深以漆,外绘黄红色之古式花纹。”《昭觉县志稿》也说保“近古者席地而坐,食具用木,故如敦红漆饰以金灼如之。…  相似文献   

8.
穆朝娜 《收藏家》2012,(12):39-44
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用竹制成竹简,用来记载发生的事件和典章律法等。此外,还以竹为胎制作髹漆器,供日常生活使用。西汉时期,人们仍然用竹制成竹胎漆器,有的还装饰上漂亮的花纹。由此,以竹为材料的漆器,除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外,还具有了产生视觉愉悦感的属性。  相似文献   

9.
走进凉山彝家山寨,你会被彝族淳朴的风土人情深深折服,你会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精深厚重而拍案叫绝,同时还会惊奇地发现,凉山彝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常年沐浴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一年四季除了传统的火把节、选美节、牧羊节、尝新节、儿童节等十多个神奇有趣的节日外,最盛大的节日就是彝族年,彝语称“库什”。  相似文献   

10.
彝族是我国一个人口比较多,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根据考证彝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居住在西南地区,与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开拓了祖国西南疆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缔造伟大的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目前彝族最大的聚居区,有十七个市县,彝族人口有一百三十多万人。在昭觉、布拖、美姑、金阳、普格、雷波、甘洛、越西等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多的文化遗存,是我们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笔者在这里仅就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在复制彝族古代建筑过程中所接触的材料。谈一点看法,以供研究参考。(一) 彝族民居建筑的选地定点。凉山彝族解放以前,主要居住在高寒的山区,地势的高低悬殊很大,社会经济是农牧兼营,  相似文献   

11.
<正>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奴隶制社会的专题博物馆。 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有阶级的社会,迄至1956年民主改革前,拥有人口90多万(当时人口统计,现为140万)的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地区,还比较完整的保存着奴隶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块活化石。为了使现在的人们能够了解和研究它,在国家民委、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等部门支持下,於1985年8月4日,建立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它座落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东南面十二里,依山畔水、风景秀丽、素有“川南胜景”之称的泸山,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2000余件,设有八个展厅,陈列展出文物419件,资料、图片(?)件。这些文物和文字  相似文献   

12.
张艺 《风景名胜》2016,(7):148-153
中国人自古对火的崇尚,在彝族的火把节上有着淋漓尽致地体现,对于凉山彝族人而言,自汉唐起沿袭一千多年的火把节就是他们的“春节”,是他们最为传统的节日.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太阳历的第二个星回节,在农历六月最热的时候举行(一般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左右).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除家中、田中的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汉代髹漆工艺中是否含有淀粉粘结剂,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提取了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的漆器残片中的残留物.实验结果显示: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具有十字消光特性的淀粉颗粒,粒度大小在13至25μm,且有加热糊化的现象,加热温度在60至80℃,加热时间大约在30min以内.本实验证实在汉代漆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淀粉作为粘结剂,为研究汉代漆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秀丽的泸山西坡,小城西昌有一座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这里是凉山彝族历史,民族文化的缩影,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与其他民族迥异的场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大同地区北魏、金元时期典型墓葬出土漆器残片进行工艺分析,利用科学仪器从微观结构上探究其制作的主要工序,为了解本地区各时期漆器制作工艺提供技术资料,为相关漆器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没有看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没有观卫星发射基地,那不算到过凉山。而我认为,没有亲眼目睹凉山最有特点的古代文化遗存大石墓,也不算到过凉山。  相似文献   

17.
松林 《丝绸之路》2009,(9):45-48
漆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这从考古发掘的器物得以证实。早在3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薄胎朱漆,到两汉时期已具有极高的制漆和漆绘水平。彝族是我国较早掌握和使用天然漆的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列来拉杜 《旅游》2013,(2):22-27
彝族是个爱美显美的民族,每逢节庆或婚丧嫁娶聚会时,人们总是拿出压箱的服饰宝贝,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佩金戴银盛装出席。在众多佩饰中,银饰最受老百姓青睐,而得以普及。在凉山彝族地区,不管贫穷与富裕,年老或年少,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些银饰,银饰成为生活的日常用品,长期与银饰打交道,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有关银饰加工制作、穿戴、传承程序习俗。  相似文献   

19.
朱学文 《华夏考古》2013,(1):113-125
结合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通过对秦生漆资源分布及利用、漆器手工业生产与管理、制作工艺及艺术风格等问题的研究,初步梳理了秦漆器发展的历史脉络,彰显了秦漆器艺术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以前,人们不知西周时期有无漆器,故有人对那时使用漆器表示怀疑。到了六十年代,许多古朴、典雅的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漆器陆续出土,引起了文物考古界的关注,率先肩起研究这些漆器制作工艺的重任,从而开拓了研究古代漆器工艺发展史的新领域。这里我们以出土实物和古代文献相结合的方法试论西周漆器生产的发展。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