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王织为越人,未必是"无诸之族",同闽越没有关联,亦与南越国、南海郡无涉。南海王织可能不仅以"亦越之世"诏封为王,而且在高祖灭英布时立下功劳。汉高祖十二年,刘邦乘淮南王刘长年幼,将南武侯织封立为南海王,封地在庐江至鄱阳湖一带(约当皖南—赣东北—浙西)。文帝二年,庐江界中南海民反,被淮南厉王刘长击破,降军迁到上淦。其后,南海民再反,与淮南国楼船卒在上淦进行水战,文帝六年或稍前,南海国被淮南国所灭。南海国并未地跨闽越、南越,而是错于淮南国中。  相似文献   

2.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对吴、淮南两地政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整。在吴地,徙汝南王为江都王,辖东阳郡及原鄣郡的北部数县,将原鄣郡的其余地区和会稽郡合并为新的会稽郡。在淮南地区,徙庐江王为衡山王,割其东南部置为新的庐江郡,将原来江南的庐江、豫章二郡合并为新的豫章郡。这次政区调整既是中央集权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东南地域政治地理格局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正>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青州,统郡国六,为齐国、济南郡、乐安国、城阳郡、东莱国和长广郡。城阳郡下说:“汉置,属北海,自魏至晋分北海而立焉”。城阳郡既由北海郡分出,则北海郡当与城阳郡并置。齐国下又说:“秦置郡,汉以为国,景帝以为北海郡”,似当时的齐国即  相似文献   

4.
汉兴以来,诸事草创,政局未稳,“诛吕”之变事起仓促,功臣集团起初并无废立之心。后虽迎立文帝,却仍留少帝,以避废立之责。文帝将功臣废立之意公之于众,化解了这一阴谋。其初年废连坐、妖言之令以及试图兴用土德的变革皆有打压功臣之用意。之后文帝又通过废、置北军,重铸虎符,亲征匈奴等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将北军、边军、郡国军整合控于一手,改变了“主弱臣强”的窘况。此外,淮南厉王曾助文帝打压功臣,但因其行为犯忌,在功臣式微后终被废杀。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因地理概念不清或地理统辖关系不明而误断多处地名。现摭拾五则如下。1 《魏书·明帝纪》 :“(景初元年十二月 )分襄阳郡之叶县属义阳郡。”按 :“”后应顿开。 ,后汉侯国 ,属南郡。叶 ,后汉属南阳郡。建安十三年 ,魏武帝分南郡、南阳郡置襄阳郡 ,二县属焉。① 景初元年 ,又改属义阳郡。此盖因不明、叶为两县致误。2 《魏书·王基传》注引司马彪《战略》 :“诏征南将军王基部分诸军 ,使 (胡 )烈督万人径造沮水 ,荆州、义阳南屯宜城 ,承书夙发。”按 :“荆州”后不应断开 ,因义阳为魏荆州属郡 ,魏文帝置于…  相似文献   

6.
宋代“同安监”是淮南路铸造钱币的主要钱监之一,钱监设置在当时的舒州同安郡,即今天安徽省的潜山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舒州,唐置,改日同安郡,又改日盛塘郡,寻复为舒州。宋日舒州同安郡,又升为安庆府,治怀宁,即今安徽潜山县治。按今  相似文献   

7.
勾海燕 《北方文物》2018,(1):98-102
渤海国是唐朝管辖下的地方政权,与汉代所置的渤海郡并无关系。渤海国的称谓是有变化的,如建国初称“振国”或“震国”,唐朝册封后称“渤海”、“忽汗州”、“渤海都督府”、“渤海国”等,辽灭渤海后称之为“东丹”、“东丹国”等等。在这些称谓中,并没有“渤海郡”一称,在此通过查找史料中对渤海国事例的相关记载,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赵文斌 《黑龙江史志》2009,(6):26-27,31
隋文帝对高句丽的政策一直是隋朝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隋在建国之初的复杂环境;文帝务实、理智的政治作风;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朝贡、册封体制;“四海为家”的天下观等诸多因素,使得文帝在对高句丽的问题上采取了以和为主的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9.
《文物》1989年第10期,载有《黑龙江阿城巨源金代齐国王墓发掘简报》。报导该墓棺内夫妇头部后方,置一墨书木牌,“呈长方形,顶端近梯形。正面自上而下墨书‘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10字,背面墨书‘房一坐’3字,均为楷书,苍劲有力。高66.3、宽23、厚1.8厘米。” 这件墨书木牌,应名之谓“房券”。“坐”原是“座”的本字,《韩非子·外储》:“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但墨  相似文献   

10.
谭其骧先生《〈汉书·地理志〉选释》(《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释河南郡下班固所注“故国”云:“密国为周共王所灭,见《国语·周语》。”查《国语·周语》,有言:“恭(共)王游于泾上,有三女奔之。……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据此可知,此“密”当近泾水;又泾水在今陕西高陵境入渭而不至于河南。故谭先生此释似不妥。又钱坫曰:“密须,女吉姓之国。杜预同考密有二:一姬姓,河南郡密县也;一女吉姓,此(安定郡阴密县)是也。”(《新注地理志集释》,《二十五史补编》第一册1143页)故而,若如钱氏所言有二密,且因有迁徙而先后相承本为一密,…  相似文献   

11.
<正> 《史记·韩长孺列传》,《汉书·窦田灌韩传》都说韩安国是“梁成安人”,然《汉书·地理志》梁国无成安县,而颍川郡和陈留郡俱有之,以故韩安国之籍贯颇不易确定。《史记》“集解”和“索隐”引用徐广的话,说成安“在汝颍之间”,而“正义”则依据《汉书·地理志》云:“成安届颍川郡。陈留郡又有成安县,亦属梁,未知孰是也。”其实,只要考察一下梁国行政区范围的盈缩,就可对此问题一目了然。据《史记》、《汉书》可知,汉之梁国始建于汉高祖五年春正月,原为异姓王彭越的封地,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璀灿的滇国青铜文化张增祺(一)战国至西汉时期,今滇地区域有一个曾强盛一时的滇王国。滇国之名源于滇池,而滇池得名又有两种说法。一是《华阳国志·南中志·晋宁郡》云:“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另...  相似文献   

13.
曹革成 《满族研究》2001,(1):50-53,44
红楼梦中曾提到“西宁郡王”与荣宁二府有联系。本文认为这正是清代现实生活中西平郡王与曹雪芹家族密切联系的写照。现实生活中多罗平郡王纳尔苏是曹寅三女婿.因“在西宁军前贪婪受贿”被革职,其长子福彭承袭王爵。福彭仍然与没落的曹家有联系。  相似文献   

14.
前凉行政地理区划初探(凉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张轨以河西之地为主建立的一个区域性政权.西汉时,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武帝以其故地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昭帝时打败西羌置金城郡,合称河西五郡.东汉增置西平、西海、西郡.晋惠帝又置狄道郡.加上陇西、南安共十郡之地.前凉的政区主要是在这十郡的基础上进行分割与增设,对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各政权及北魏、北周的河西陇右政区划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晋书·地理志》不载前凉政区,《魏书·地形志》又过于疏阔,使我们难以窥其大概.清洪亮吉作《十六国  相似文献   

15.
管仲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他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内推行各种改革,对外执行“尊王攘夷”的政策,不仅使齐国国力大增,而且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称雄于一时,为后世树立起一块丰碑。他一生波澜诡谲,  相似文献   

16.
春秋宗妇鼎铭文中的“王子”是姓氏;列公意即列国国君;宗妇是指同姓大夫之妻;(郡)馨的称名形式是“父国名+本姓”,指代(郡)国的馨姓女子.宗妇鼎铭文大意是:(郡)馨——她是王子姓的列国国君的同姓大夫之妻——作器保治(郡)国.列国和(郡)国过去没有引起学者的注意.对于宗妇鼎铭文的考察,使我们开始关注到这两个侯国.列国位于战国邯郸附近的列人地;(郡)国先位于陕西鄠县,后迁至蜀中的临邛.它们的姓氏分别是王子、馨.  相似文献   

17.
对徐闻二桥村“汉县治遗址”的一些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闻县是封建王朝推行郡县制,在岭南地区设置最早的县之一。据《汉书&;#183;地理志》载:“汉元鼎六年(前111)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杀汉使者及其王、王太后等。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等平南越,“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合浦郡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和朱卢”。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莱芜县西汉农具铁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物》1977,(7)
山东地区自古以来是产铁的地方。近年在临淄齐国故城勘探中,发现战国时期齐国冶铁遗址的面积已达四、五万平方米的规模。据《汉书·地理志》注,西汉武帝实行"笼盐铁"(即盐铁官营)以后,在全国设立四十多处铁官,而山东地区就占有十二处:济南郡的东平陵、历城,齐郡的临淄,东莱郡的东牟,千乘郡的千乘,泰山郡的嬴,胶东国的郁秩,成阳国的莒,鲁国的鲁,以及山阳(新莽时改为鉅野)郡、琅琊郡、东平国,  相似文献   

19.
“临湘”,为西汉时期长沙国都城。《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吴芮,秦时番阳令也,……。项籍死,上以有功,出入武关,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一年薨,溢曰文王,子成王臣嗣。”对“临湘”位置的记载,最早见于《水经注》。《水经注·资水连水湘水一,漓水溱水》“(湘水)又径船官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又右径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  相似文献   

20.
隋朝时期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经历了由文帝时期以“和”为主到隋炀帝时期征伐的一个变化过程。文帝建国以后重点建立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家新秩序,对高句丽采取了怀柔政策,但是两国利益的冲突最终使得和平无望。隋炀帝对高丽诉诸武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