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潮湿地区降雨量大,土遗址普遍风化严重,室外保护难度大,表面防风化技术还不成熟。基于土遗址表面普遍生长有茂盛植被的现象,充分发挥植物对遗址的保护作用,减少不利影响,采用植物覆盖技术保护遗址十分必要且可行。本工作通过调查植物对遗址影响和植物覆盖技术保护实践的分析,论证了植物覆盖技术的可行性,提出针对封土、墙体等不同遗址,充分考虑遗址风化程度和保存状态,选用适合植物物种实施植物覆盖技术,植物物种选择应首选当地适宜优势物种,应充分评估植物对土遗址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物覆盖技术保护遗址十分必要且可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生物因素对壁画的腐蚀破坏作用受到了众多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针对壁画生物腐蚀的防护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从可以造成壁画损害的生物因素出发,综述近年来壁画生物腐蚀研究的成果,分别从小型动物、昆虫、植物、微生物以及游客五个方面阐述对壁画的影响,并讨论了进行生物腐蚀防护的措施和研究方向:对小型动物,使用一些物理性的防护措施,应成为有害动物防护研究的重点;对昆虫,防治重点是减少昆虫的植物性食物,昆虫中存在的捕食关系也是限制昆虫种群数量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对微生物,一些具有抑菌效果的无机材料或许可成为生物杀菌剂的替代品;对植物,有害植物的清除技术的提高和有益植物的筛选和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游客,建立人工复制的壁画或者设立数字影像代替原有文物壁画供人们参观,是目前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本综述成果可为以后的壁画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环境状况良好,石质文物上生长的珊瑚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文物上可见碳酸盐沉积物,形成的海洋结垢物主要为不同组分比例白云石和文石的混合物。遗址清理工作要对文物表面生长的珊瑚进行保护,而对于形成的碳酸钙凝结层、藻类和微生物污染物,可使用水下液压打磨机、空化射流枪等工具进行清除,微生物污染的清洗也能对海洋大型污损生物的防控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提高预防保护能力以及防灾抗灾能力是当前古遗址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洪涝灾害对古遗址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则是对古遗址文物脆弱性评估和预防性保护的关键。对古遗址遭受自然灾害的案例分析、古遗址特征分析、病害特征分析以及洪涝的作用机理分析显示,影响古遗址脆弱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遗址本体性质、赋存环境及遗址保护管理三方面。在文物本体特性方面,主要有文物的材料、结构特性以及影响文物结构稳定性的裂隙、掏蚀、坍塌、冲沟这4大病害类型;在保护管理方面,主要有遗址的保护机构、人员、防洪排水系统建设情况、保护工程和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监测预警系统6大因素;在赋存环境方面主要是遗址微地形地貌等场地条件。  相似文献   

5.
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土遗址上普遍长有植物,由于植物本身对土遗址具有双重作用,既有保护作用,也有破坏作用,采用植物保护土遗址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故此研究植物在遗址中发挥的保护作用尤为重要.选择应昌路故城、元上都遗址和辽上京遗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从植被覆盖度、根系分布情况两方面研究植物对土遗址的作用.结果表明,遗址顶面普遍被以羊草、冰草、紫羊茅、马蔺、旋覆花为主的低矮草本植物覆盖,其覆盖度集中在30%~60%;这些植物对防止降水冲刷遗址有明显的作用,对遗址的整体外貌影响也比较小.因此,针对长有植被、雨蚀病害严重、其他保护手段技术还不成熟、达不到理想的保护效果的遗址,可采用植物保护土遗址,并且其思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软盖层"保护遗址墙体是目前盛行于英格兰和苏格兰,且为中欧和北欧认可的一种保护技术。"软盖层"保护技术符合我国建设遗址公园的保护技术需求,根据苏格兰的研究报告推测"软盖层"保护技术适合在中国沿海域范围气候环境下应用。该项研究是对"软盖层"保护技术应用于安徽宣城广教寺遗址公园保护与展示工程实施可能性所做的模拟实验,实验地点于上海同济大学,实验周期为一年。实验方法为将两堵模拟实验墙分为四等部分,一部分墙头覆盖砖块模拟硬盖层保护和另外三部分墙头覆盖三种不同的植被(景天科植被、马尼拉草、四季青草)模拟软盖层保护,通过安装在各不同盖层下的温度数据记录仪每半小时采集的温度变化数据,通过手持式湿度仪于每月采集墙体的湿度数据,结合图像记录等方式采集每月墙体的表观变化和植被的生长情况变化。通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及数据分析表明,在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环境下,"软盖层"对墙体的保护效果主要体现在极端气候环境下。同时,"软盖层"在夏季对墙体的除湿功效显著,而且在冬季并没有增加墙体湿度的副作用。实验结果还表明,草的选择对"软盖层"的功效影响颇大,建议在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寻找更适用作"软盖层"的植被和土壤。  相似文献   

7.
土遗址病害评估是对土遗址进行科学保护、管理、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土遗址病害评估的体系还没有建立。为此,通过对土遗址病害的分析,借鉴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采用逐次分析的方法评估土遗址的载体和本体病害,探讨了土遗址病害评估体系。通过研究认为,可以从地质灾害、稳定性、表面风化三方面对土遗址病害程度进行评估。地质灾害和稳定性有其它学科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借鉴和采用。表面风化评估应考虑到风化剥蚀速率、遗址保存程度和文物价值三个方面,引进风化度和文物价值权重系数的概念,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对表面风化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科技工作者对金属文物锈蚀的现象和机理已有广泛的研究和探讨.锈蚀类型变化多样,机理复杂深奥,但总起来说,所有金属类文物的锈蚀和坏损都是从表面开始的.文物所在环境是发生表面锈蚀的原因之一,而重要的是表面本身的性质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文物的表面微观结构和性质,结合现代表面处理技术对金属类文物进行微观保护和微观修整成为可能.文物不同于其它物品,不具有再生性和可替代性,对文物进行微观地保护和修复尤为重要.近年来,人们在改善文物环境方面做了许多意义的工作,如人工微环境.微循环技术等.但这只能对少量贵重文物进行环境改善的保护,而且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物理和化学方法应用最多,化学方法作用直接、  相似文献   

9.
唐皇城含光门土遗址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信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多种生物病害,急需要抢救保护。通过对土遗址生物病害的详细调查,首次发现螨虫类和鞘翅目昆虫对遗址有强烈破坏作用,同时存在的生物病害主要还有蓝藻和霉菌等。本研究分析了这些生物病害产生的原因及腐蚀土遗址的机理,并进行了防治措施研究。这些调查分析,将对遗址进一步抢救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彭文 《文博》2014,(3):85-88
"遗址博物馆的展示环境"包括博物馆内部的展示环境及遗址和博物馆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于文物本身、遗址的保护和展示的效果之间。遗址博物馆展示环境的设计,以文物与遗址的科学保护为前提,通过对影响和制约遗址博物馆展示环境的某些因素进行的分析,进而说明在针对遗址博物馆所做的展示环境设计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古代壁画和石雕石刻等珍贵文化遗产普遍存在酥碱粉化、盐霜结壳、风化脱落、烟熏污染等类型病害,研发相应的保护修复材料和技术长期以来都是文物保护领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生物纳米材料和生物技术因其绿色环保、兼容适用、效果良好等优势正逐渐成为常规物理措施和化学材料的补充或替代方法。本研究系统总结和梳理了功能微生物、生物酶、代谢产物及创新性生物技术在国内外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发展脉络和应用现状,重点对生物清洗技术和生物加固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科研工作者开展基于生物技术的文物保护修复创新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极易附着并不断侵蚀各类文物,但用于高效去除或预防微生物损害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却相对有限,通常很难有效清洁以及阻止微生物在露天环境文物上的重新定殖。在文物保护领域,使用抗菌纳米材料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环保技术。本工作总结了文物微生物退化防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梳理了杀菌剂、天然抗菌剂、精油熏蒸剂和新型纳米抗菌材料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杀灭剂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差异,指出了纳米材料的应用潜力及存在的不足。本研究结果可为文物保护修复中微生物病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文物微生物防控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年埋藏于水下的文化遗产,在适应周围的化学、物理及生态环境后可达到一种平衡的保存状态。通过概述水下埋藏环境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并对国外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沉船、水下文物点、古代聚落遗址等类型水下文化遗产原址保护的成果进行研究,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仪器分析技术和方法被应用到皮质文物保护领域。分析检测是获取文物病害信息和评估保护效果的重要途径,可以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介绍了表面分析、光谱分析和波谱分析、热分析以及联用技术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和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它们在皮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情况。皮质文物本身蕴含着大量丰富的信息,对皮质文物开展系统全面分析研究,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定性和定量研究环境因素对皮质文物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建立皮质文物检测结果数据库和皮质文物病害标准图库,以及构建皮质文物劣化和病害防治保护效果评价体系是未来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汶川地震作用下以浮放为主的可移动文物的震害及防震措施,通过震后勘查,讨论了汶川地震造成的可移动文物的典型震害症状。从博物馆、陈列台、文物本身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可移动文物的主要震害原因和传统的防震措施的不足之处,对国内外可移动文物的先进防震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其防震机理。基于国内外可移动文物防震经验,对我国可移动文物提出了防震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可移动文物震害除了地震本身因素外,文物防震措施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保证可移动文物的防震性能,首先应规范博物馆建筑抗震设计,其次考虑陈列台隔震技术应用,最后再考虑可移动文物与陈列台之间的可靠连接;采取先进的隔震技术对可移动文物的防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物的分析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萍 《东南文化》2000,(3):123-126
对文物的材质和构造进行分析与检测,不仅对考古研究意义重大,而且也能为文物的保存、保护、鉴定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在文物保护与检测方面常用的一些技术方法。这些技术在文物领域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更好地进行文物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临海桃渚城建于明代,是浙江保存最完好的抗倭卫所城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桃渚城的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城墙目前存在局部垮塌、鼓闪、灰浆流失等病害,其本身的构造缺陷加上降雨和植物生长的共同作用是病害的主要成因。这类问题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古城墙中具有一定普遍性。针对这些病害以及桃渚城的构造特点,结合国内一些城墙保护的工程实例,提出桃渚城的保护策略:加强墙体的结构稳定性、加固墙芯填土、增设墙顶防水措施、及时疏改威胁本体安全的植物,可为后续以及同类城墙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CNKI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对2000~2014年间国内发表的文物保护胶凝材料研究与应用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查询和统计。在收集整理相关论文的基础上,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年份、作者、机构、基金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关注文物黏接、加固、防护(封护)等用途中所用传统胶凝材料和现代高分子胶凝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状况,并对主要品种的研究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希望由此判断典型文物保护材料,尤其是粘结修复胶凝材料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同时探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