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靖土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靖县位于福建省西南,九龙江西溪上游,地貌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境内大小河流72条。低山丘陵和山间河谷地带是建造土楼的最好地方。早在公元11世纪,南靖人民便完整地、创造性地继承了黄河流域汉族建筑文化传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在各聚居点创建了奇特的山村民居建筑模式——土楼。这里现存500年历史以上的土楼有20多座。大造型围合武的土楼2000多座,其中三层以上的圆楼386座,方楼1751座,其它变异式土楼100多座,主要分布在书洋镇和梅林镇。其中书洋镇有方楼278座、圆楼169座;梅林镇  相似文献   

2.
正千百年前,五次大规模的南迁,使中原汉民背井离乡成了南中国的客家人。他们用自己的足迹,写下了浸透血泪辛酸的迁徙史诗,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客家土楼。土楼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电影《大鱼海棠》上映后,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堪称国漫之光,说不清是土楼成就了电影还是电影成就了土楼,"神之围楼"成为街头巷尾尽人皆知的话题,那一座座将天空完美围合的神之原乡正在永定。  相似文献   

3.
第一期 观点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马自树 呼唤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王建新 聚焦 东方古城堡魅力—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探秘黄汉民 永定客家土楼胡大新 南峭土楼切于华幸 华安土楼林艺谋 宜山立水-二宜楼曹五丢 福建土楼的巾逝之路郑国珍 古建筑 康百万庄园赵海王张毅海 人物 为历史寻根为文化遗产保护坚守 —记文物保护专家郑孝燮丈丹 第二期 第三期 观点 文化底蕴与城市魅力的弘扬张志 观点 提升研究水准.更好保护文化遗产陈俘 保护整体性是大遗址保护的权本徐断民 聚焦 .天鹅“展翅 —天津博物馆建筑剖析 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漳州地区尚存有各种类型的土楼2000多座,分布在除东山县以外的各县(市、区)。其中,平和县保存较完好的有474座,仅次于南靖县。遗憾的是,在上世纪末的福建土楼“申遗”中,平和土楼未能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一福建土楼之列。然而,单从数量这一方面来看,如此众多土楼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福建土楼     
牟德厚 《丝绸之路》2004,(12):61-62
福建闽西南土楼,地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接地带,那里山势蜿蜒,峰峦叠嶂,山坳里、坡地上,千姿百态的土楼像繁星般密集。据不完全统计,闽西南境内约35000多座土楼,主要分布于永定、南靖等县,土楼的居民大多数是客家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6.
漳州平和九峰是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的所在地.这里有许多土楼像明珠一样撒落在崇山峻岭中。其中,九崎岭乡下石村的一个奇特土楼建筑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闽西土楼、粤东围拢屋和赣南围屋,是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里具有各自特色的客家民居。闽西土楼高四层,外观或圆或方,大悬山、厚土墙,体量巨大,强调的是聚合性;粤东围拢屋高一层,前方后圆,前低后高,门坪前有一口半月形的水塘,采光、通风、排水俱佳,强调的是可居性;赣南围屋高二至三层,外观方形,四角构筑炮楼,短硬山,砖石墙,壁垒森严,强调的是防御性。 但是,作为一种建筑形态,土楼和围拢屋,自明代产生后一直延续到今都在兴建,成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文化,而赣南围屋自明晚期产生后,到民国初年便断然消失。那么,明代晚期至…  相似文献   

8.
福建土楼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但人们对福建土楼最熟悉的部分是永定和南靖的土楼.对华安土楼的了解仅限于二宜楼。事实上.华安土楼不论是建筑风格、规模、年代等方面都可以和南靖、永定的土楼相媲美.有的甚至是其他地方土楼所不具有的。华安现在保存下来有代表性的土楼68座、按照明清两代华安县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其比例也应该是相当高的.土楼遍及华安县全境.全县9个乡(镇)都有土楼:按建筑式样分,圆楼数量占三分之一强.方楼约占三分之二:按建筑结构分,单元式5座,通廊式61座,两者兼有2座:按己可考的建筑年代分.明代有9座.清代52座,民同1座.另有6座年代无考。  相似文献   

9.
平和土楼是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福建土楼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平和土楼的兴建与平和地理自然环境、历代政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平和土楼规模宏大,建造历史久远,类型多样,风格(造型)独特,布局合理,结构迥异。平和土楼在建筑艺术、历史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福建土楼俗称"生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地区,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位于闽南沿海地区的云霄县亦保存有较多的土楼,其建筑材料、构筑风格与南靖、永定等山区县的土楼有较大差异,独具地方特色。本文对云霄土楼的基本情况作了概述,并对云霄土楼的杰出代表——树滋楼的建筑特色、价值意义进行了分析,为研究福建土楼的分布、区域特征有较大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一南香山及莲花书院名考南香山位于增城市永宁街,海拔433.2米,自古名号为南樵山,与东樵罗浮山和南海西樵山合称为粤中"三樵"。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有三樵,曰东樵,曰南樵,曰西樵"。南樵山靠近珠江口,濒临南海。清乾隆年间增城知县管一清远眺南樵山,写下《舟中望南樵山》一诗,其中有:"一曲娥眉横海上,南樵风致胜东樵"的诗句。"一曲娥眉横海上"的娥眉,是古代南香山的正式名字。古时除号为南樵山  相似文献   

12.
漳州市华安县新圩镇位于北溪中游。江的两岸有三座土楼.即左岸的启丰楼、鳌凤楼和右岸的高明岩楼.在山巅之上形成三角鼎力之势。夜晚,船行江中.望土楼里透出的灯光.若巨星挂天.“三星拱照”.是华安土楼群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3.
<正>豫西地坑院,闽西土楼,都是独具特色的奇特民居,一个地上,一个地下,既有不同,又有渊源。我曾经生长在地坑院,对它非常熟悉。但土楼是什么样?和地坑院有和异同?对我们一直是个谜。为了整个明白,我们几个豫西陕塬人,冒着炎热酷暑,千里迢迢,走近闽西山区的土楼群,轻轻撩开它神秘的面纱,惊喜地发现闽西土楼与豫西地坑院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妙,堪生土建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4.
说起福建土楼,大家可能会立刻想起那厚实的土夯墙、圆形方形如堡垒似的建筑,可是有多少人会想起那些在土楼内居住了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代代相传的居民们呢?因为这些居民的存在,土楼才保存到现在;因为有这些居民在里面的生活,土楼是“活生生”的;因为这些居民生活的变迁,所以土楼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停地变化中。  相似文献   

15.
《福建史志》2008,(4):56-58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京市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获表决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遗”名录的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包括永定县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大地土楼群。为庆祝福建土楼早遗成功,本期特刊出永定、南靖、华安土楼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土楼是福建西南部以永定为中心的客家人的民居。这种民居非常特殊,有方形、园形。多为四层,中间为庭院。居民多属同族、同宗、同姓。它是北方因战乱而南迁的移民带来的。在东汉以后。北方战乱,大姓士绅多聚居建成坞壁,作为保护自己。客家人南迁到福建西南,在少数民族与荒野之中,也采取这种形式建筑以适应防守需要。永居的土楼在当地环境亦有发展,特别是园形土楼,形成独特形式。由于客家人聚族迁移此地,土楼既适应其特殊环境,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客家人以耕读为中心的强大内聚力的文化的发展。因此,土楼既是客家文化的一种外在景观,又是其文化内涵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17.
香炉山遗址位于武汉市新洲县阳逻镇西北约5公里处的香炉山,南距长江约2公里(图一)。探方103个,发掘总面积2575平方米。中区地层因遭现代建筑的破坏较严重,故收获较小。但南、北两区的发掘均有较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18.
在广东省蕉岭县北礤镇石寨村,有两座建筑形制独特的客家民居——土楼,好似两座雕堡雄踞村中。土楼为方形建筑。旧土楼称“方楼”,为郭姓五世祖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400余年;新土楼称“树德楼”,为郭姓十世祖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约300年。  相似文献   

19.
(摄影作品见封三) 福建省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屹立着 一座座圆形、方形的民居古建筑群── “生土楼”。它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的 汗水,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登高 一望,星罗棋布的土楼犹如碧海中的颗颗 明珠,璀璨夺目。这种土楼在闽西、闽南 山区各县都有,但以永定县为最多,多达 150多座。据历史记载,这些特殊的楼房大 都建于清代,尚有少数建于明代。据考证, 这种土楼的创造发明者是西晋年间从中 原黄河畔逃难来此的“客家人”。当时,这 些“客家”农民为了防备匪盗的劫掠与官 府的迫害,把简易的泥瓦房改建成厚墙牢 固的土楼;把分…  相似文献   

20.
土楼是闽西南和粤东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关于它的起源,素有客家独创之说,因而称之为"客家土楼",又有漳州始创之说,而称之为"漳州圆寨"。本文通过实物考察与文献勾稽,认为土楼因明中叶福建沿海抗倭而起,由土城、土堡与宗族聚居相结合而形成,后因博平岭东西两麓客家人与福佬人的矛盾斗争,这种既有很强防御功能又适合宗族聚居的民居建筑得到普遍发展,而客家人对于丰富土楼文化的内涵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