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5月2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田建文先生在山西侯马古玩市场偶然碰见一件造型奇特的陶器,外为罐形,罐内套一个陶杯,陶杯与陶罐之间中空.田先生断定此器具有保温功能,时代在战国早期,我们暂以保温陶杯名之.目前,这件器物已经被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收藏.因此前学界关于这类罐、杯组成的复合器物发现还不多,为让学界全面了解它的具体形制、制作工艺和保温原理等,促进学术讨论,现将这件器物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西昌市樟木乡麻柳村发现一个埋藏丰富陶器的坑,内出土有陶杯、壶、豆罐等类型器物若干。这些器物与安宁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大石墓出土器物类似,推测应为“邛都夷”在战国初期的遗存。  相似文献   

3.
<正>陶杯的故事阿克奥乐杰探长最近接手了一件棘手的案子:陶器界的知名人士陶杯先生离奇死亡了!四分五裂,死状凄惨!经验丰富的阿克奥乐杰探长首先来到了档案科去查阅陶杯先生的身份信息——器物描述卡片。然而卡片上"夹砂褐色陶质,直口平底,口径10厘米、足径10厘米、高15厘米,  相似文献   

4.
文博简讯     
《文物》1975,(6)
燕下都遗址出土奴隶铁颈锁和脚镣 1965年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燕下都遗址内,由于广大贫下中农积极保护文物,先后在五处发现了燕国奴隶主残酷迫害奴隶的铁颈锁和铁脚镣(图二—七)。 1965年秋,在燕下都故城外东北角约二华里的炼台庄和大北城村之间的一处战国时期的大型烧陶遗址的东部边缘区,距地表约  相似文献   

5.
马竹山  方向明  陆敏仙  程杰  杨根文 《文物》2012,(6):4-16,1,2,97
戴墓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遗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01年3月,平湖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掘,已发现1处良渚文化红烧土堆积和5座良渚文化墓葬,随葬器物有陶器、玉器、石器等。发掘表明,这是一处良渚文化祭坛和墓地的复合遗址,5座墓葬的年代为良渚文化中期。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其中带盖宽把陶杯是良渚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6.
陶鬲的制法与器物的类型学研究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白水下河遗址2005年发掘出土的30余件陶鬲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其制法,进而将这批陶鬲进行分型和讨论。从制法细节来看,不同的制法导致了器物形态的具体差异,将制法与形态结合,可以这批陶鬲可分为五型,但难以分式,通过地层出土频率的统计,可以发现这些器物的数量变化体现了一种非单线进化的器物演进过程。这一器物的演进过程反映了技术、人和考古学文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长沙楚墓出土文物中的图案画,除了漆器以外,彩绘陶也有其独特的风格,现就个人在临摹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彩绘陶图案问题,希同志们给予指正。(一)彩绘陶的制作彩绘陶属泥质陶系,胎色有青灰和褐红两种,大部份是轮制,也有用模制的(如陶簠),器物火候不很高,硬度约在1—2度之间,器物制成后,仅稍加火烤,彩绘是后加的,所以并不耐久,器身的外  相似文献   

8.
林林 《东方收藏》2020,(2):18-21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东南,是一座集手工业、城市建设、贸易于一身的军事重镇。遗址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是现存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该遗址除出土有大量精美的仿铜陶礼器、建筑构件、铁工具、金银器外,还出土了大量兵器,如带铭铜戈、铜剑、铜矛、铁胄、铁矛、铁鐏、铁镦等,是研究燕国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现将燕下都遗址出土兵器中的精品介绍如下,以供读者鉴赏。  相似文献   

9.
从陶鬹谈起     
陶鬶这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造型优美,在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中,也是一种具有文化特征典型器物代表的日常生活用具之一。陶鬶的陶质陶色,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和夹砂白陶之分。按其出土地层关系结合标形学加以探讨,大致可分为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北省易县燕下都战国遗址出土陶范的宏观、微观观察及对化学成分、含泥量、粒度、耐火度、热膨胀系数等物化性能的测试,发现该组陶范具有良好的可雕性、可塑性、复印性、干强度、热稳定性、足够的耐火度和低的线膨胀率。制范工艺过程中根据各陶范对耐火度和结构强度的需要已应用了粒度分级手段以及练泥和陈腐工序,浇注前陶范经过高温烘焙,对使用性能要求较高的陶范的面层与背层采用了不同粒度的结构。分析认为燕下都陶范可以用于生产形状复杂尺寸较大的铜铸件或铁铸件。  相似文献   

11.
洮河流域上游达勿村北的一个山梁上,当地村民利用自制的探条对此山梁(白土梁)进行了非法探测、盗挖,盗挖面积3000多平方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得知消息,迅速汇报于上级主管部门,于2008年10月1日对白土梁进行了正式发掘,出土器物大多为陶器,有马鞍口双耳红陶罐、马鞍口双耳灰陶罐、大口罐、单耳罐、单耳杯、三足鼎、石纺轮、石斧等,出土器物基本完整,少量的残破,未出土陶鬲、刀币,出土器物由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以下简称州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2.
杨家山土墩墓群D1保存状况一般,清理墓葬5座、器物群8处,为典型的一墩多墓式结构,中心墓葬有“人”字形木椁;D3保存较差,发现墓葬1座、器物群4处,为一墩一墓式结构,中心墓葬铺设石床。随葬品主要有几何印纹灰陶罐、硬陶坛、陶鼎、陶盂、原始瓷碗、原始瓷盂等,时代为春秋中期。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金坛县薛埠镇上水村发掘了4座土墩墓,其中二号墩发现的遗迹包括器物群、墓葬、土台和房址。墓葬和其中3个器物群出土有硬陶坛、瓿、碗、施釉硬陶豆和夹砂陶鼎、泥质陶瓿等,年代为西周晚期,其他5个器物群含商代早期陶器,推测为修筑土墩墓时有意放置的。  相似文献   

14.
盘龙石砚于1978年春出土于河南省南乐县宋耿乐村村西一号汉墓①。此墓因早期多次被盗,故所葬器物位置被严重扰乱,且大部分已残破。经整理尚能辨认出器物者有148件。其中有陶猪圈、陶仓楼、陶壶、陶盆、陶奁、陶耳环及陶井、陶灶、陶磨等。还有通体用金银丝片镶嵌的铜带钩。特别是该墓出土的盘龙石砚为出土器物中的精品。此砚为棕褐色,石质坚硬,细腻光亮。石砚通体高12.8厘米,砚面直径32厘米。砚体略呈扁圆形,由砚盖、砚座两部分组合而成。砚盖用高浮雕手法雕出6条相互攀缠的飞龙。6个龙头共戏1珠于砚盖正中,巧妙地组成了一个宝珠样…  相似文献   

15.
南京博物院  镇江博物馆 《东南文化》2021,(1):80-87,中插2-中插4
丹阳双眼墩土墩墓现存两座土墩,均为“一墩一墓”形制.两座土墩均遭盗掘,出土遗物不多,其中D2发现器物群(Q1) 一处,出土一组共10件器物,包括印纹硬陶坛、印纹硬陶罐、印纹硬陶瓿、夹砂陶鬲、灰陶盆各1件,原始瓷豆5件.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遗物,推测其时代为西周晚期.  相似文献   

16.
广安县出土宋代窖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2年11月,广安县广福乡社员苏华平在莲花桥渠道边发现一器物露头,随即清理,结果是一处宋代窖藏。莲花桥位于城南2公里,窖藏在渠道的断面处,距地表1.8米,器物分别置于一陶坛和一铜盘内。陶坛高80、腹径60、口径22厘米,小形器置于坛内,坛底正中凿有一直径10厘米的圆孔,口沿上覆盖一块厚5、直径25厘米的石板;大型器有序的倒置于一长65、宽42、深12厘米,两端带环的长方形铜盘内,铜盘已被锈蚀。共出土器物三十八种八十余件。铜器  相似文献   

17.
1985年4月,茂汶羌族自治县石鼓乡农民梁茂成,在房屋左侧取土修厕所时,距地表2米处,挖到石棺葬墓一座,随葬品物有陶双耳罐、陶豆、陶单耳杯、陶罐、青铜短剑一把等。除铜短剑未毁外,其余均被社员挖毁。此剑造型和铸造颇具特点,近似柳叶形,剑身扁平,柄微鼓,柄身中有脊  相似文献   

18.
乔梁 《华夏考古》2004,(2):58-67
辛庄头 3 0号墓的发掘是燕下都考古的一项重要收获 ,但关于它的年代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根据墓中仿铜陶礼器的形制与组合特点 ,结合古代文献记载 ,论证其年代当在战国晚期。文章还分析了其出土遗物与北方草原文化和东北地区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2014年9月,永嘉县瓯北镇朱岙老坟山北坡发现一座砖室墓,年代大致在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经清理,共发现陶盂、陶灶、陶案、陶三足洗、瓷壶、瓷盏等11件器物。其中的陶案明器组合,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士大夫式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芦山县发现宋代三彩器物陈华1987年11月19日上午,芦山县建筑公司在承建城建局宿舍开挖基槽时,在距地表1米深处,发现一批集中放置器物,计有陶、瓷、铁器十余件。我所闻讯后赶到现场,施工人员已将埋藏器物全部取出,无法实拍器物的放置情况照片。据现场询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