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丹英 《收藏家》2011,(9):68-72
元代由蒙古人统治,酒文化发达,但饮茶也盛行,其茶具自有特点。元代枢府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瓷器品种,其色白中带青,呈失透状,极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  相似文献   

2.
乐素娜 《收藏家》2012,(11):29-32
古人云:器为茶之父。一语道破了茶具与茶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斐蓉 《收藏家》2012,(7):49-56
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经由最初的实用品发展到纯艺术欣赏样式的,唯有扇面书画。扇面书画载体独特,形制别样,轻巧便捷,十分适用于文人雅士之间的礼尚往来,因此受到历代书画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20,(9)
正茶叶作为商品大量外销出现于17世纪以后。当时随着新航线的开辟,欧洲国家的船队经过好望角进入到东南亚以及东亚,开始了大规模的海上贸易,中国的生丝、茶叶、陶瓷是外销的大宗物品。18世纪20年代茶叶取代了丝绸,成为输入欧洲的主要商品。19世纪40年代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茶叶市场的主要供应商,1886年中国茶叶输出量到达顶峰,当年订单达到了13.41万吨,此后茶叶的对外输出逐渐下滑,1887年印度茶叶出口量就超过了中国。  相似文献   

5.
赖金明 《收藏家》2007,(12):13-18
梅瓶是指一种造型特征为小口,短颈,丰肩,上腹浑圆肥硕,下腹内敛,暗圈足、矮圈足或平底的器物,其体态修长,造型优美,独具美感,非常引人注目。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瓷梅瓶数量多,近百件,  相似文献   

6.
汪星燚 《收藏家》2011,(5):60-64
我国历史上品茶与书画艺术关系密切,茶墨之缘渊远流长。对茶墨的关系,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苏东坡曾有过精彩的叙述。据说有一次文人聚会,以斗茶、吟诗作画取乐,苏东坡的白茶占了上风(宋时斗茶标准以白茶为最佳),因而面露得意之色,  相似文献   

7.
陈斐蓉 《收藏家》2012,(8):37-42
三清初画坛以"四王"成为正统派,他们继承董其昌衣钵,讲究笔墨技巧。其中王的"虞山派",王原祁的"娄东派"声势最为显著,从之者众。此外"四僧"及"新安派"、"金陵画派"也各具风采。清中期以扬州地区的"扬州画派"影响最大,他们追求个性解放,革新创造,  相似文献   

8.
乐素娜 《收藏家》2016,(8):73-77
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盖碗的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合一之意。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盖碗亦然,反映了中国器之道的哲学观。盖碗的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托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  相似文献   

9.
马庭顺 《收藏家》2000,(9):48-53
明清两代的扬州,由于盐业和漕运的迅猛发展,有力推动了商业、手工业的兴盛。官衙的倡导、豪商巨贾的奢侈以及各阶层市民的消费,大大刺激了这一地区手工艺品的生产,漆器、玉器、金属器、刺绣、竹木器、雕版印刷、制笔、制扇等,无不穷极天工、争奇斗艳,在全国享有美誉。扬州博物馆馆藏近千件折扇和书画扇面,正反映了当时制扇业的高超技艺和风雅气  相似文献   

10.
张天莉 《收藏家》2006,(12):63-66
四、各地民俗和宗教集会这部分内容包括婚礼、葬礼、茶会以及僧人、教徒的活动等。中国人对婚礼和葬礼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照片中有一个葬礼的场面很大,在灵堂的外面聚集着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数十人抬着放置在轿中罩有棺罩的棺椁,队列中还有举着各种执事的人。旧时的京城有许多专为丧家承办葬礼的服务机构,叫杠房,就连皇家办丧事也用民间的杠房。他们备有出殡用的工具仪仗,包括开道锣、鼓、伞、旗、牌、车、轿以及罩棺椁的棺罩等,丧家按制来租赁。所谓“制”就是封建礼制,如帝王棺木为128人杠;王公大臣可用80人以下大杠,比如64、48等;普通…  相似文献   

11.
刘荣华 《收藏家》2007,(2):43-48
郑文焯是晚清著名词人,博学多才,宏通渊雅,金石、书画、医药、经义、诸子、小学、诗词、文稿无不精诣,尤精于词学,与朱祖谋、王鹏运、况周颐被称为清末四大词人。他擅长书画,然矜重特甚,惜墨如金,乞其书画极为困难,即便是亲兄弟相求,亦不报命。为此,其书画存世不多,书法成就不为世人所重,故晚清著名的书画家清道人李瑞清尝云“山人诗名为词名所掩,书名为画名所掩。有识真者,当以道人为知言也!”。他工尺牍,存世的诗词翰、论词手简最为常见,部分遗札民  相似文献   

12.
白芳 《收藏家》2013,(9):3-7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峡湾良港众多,汉代以来就一直成为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明清时期,伴随环球贸易航线的不断拓展,从这个枢纽出发,中国的丝、瓷、茶三大名产和工艺美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欧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口通商”御旨的颁布,广东十三行成为清政府特许的唯一经营管理白海路而来的中西贸易的商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广东垄断海路中西贸易近一个世纪,成为清朝全盛时期世界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成为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与中转基地。  相似文献   

13.
祁之羽 《收藏家》2000,(4):30-33
无字的情书人类对爱情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依现在的时尚,一张贺卡,一束鲜花,一枚戒指都可以表达青午男女的爱恋之情。而在“男耕女织”时代的旧中国,一种代表青春少女情感寄托的荷包,它的魅力却常能伴人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年华。提起荷包,即刻会使人想到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村外,小河边,一位妙龄农家姑娘,低头含笑,羞答答地把自己千针万线绣制的荷包送给他的心上人……荷包是无字的情书,是俊男靓女百年结好的信物,  相似文献   

14.
叶佩兰 《收藏家》2001,(11):30-35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明清两代紫砂器400余件,其中明代约50件。紫砂器过去在多位老专家的领导下曾进行过鉴定、整理、编号、制卡等工作。1982年宜兴紫砂工艺新品在故宫乾清宫举办展览时,宜兴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先生来京,借此机会我们邀请顾老对我院所藏清代紫砂器进行过鉴定,笔者曾参加了本院紫砂器的鉴定、整理工作,并作过详细的学习笔记,特别是顾景舟先生的鉴定意见,对我们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现整理出来,相信对紫砂器的研究、爱好者不  相似文献   

15.
刘荣华 《收藏家》2007,(3):73-79
信札十四日前送上书画扇,亮尘高鉴。嗣音阙然,深用皇迫。拙鉗遗在斋头,有良朋久失之慨。前闻香田述及,极为低回(故人云壶遗迹可念),兹再瑽一舆走索,即乞检还,以慰神鬃。幸甚幸甚,此承  相似文献   

16.
汪星燚 《收藏家》2014,(7):77-80
"吾阁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阁,均为知己;随分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是而已……"——陈继儒《小窗幽记》"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器为茶之父",品茶方式的演变,同时伴随着茶具形制的演变。茶无论在药用、食用、饮用阶段,都和茶具有着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唐、宋等早期茶具以单色釉及窑变效果为主,到了明代,由于散茶的盛行、茶叶品类的多样化和冲泡方式的改变,茶具在造型、釉色等方面变得更为丰富多样,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白瓷和彩瓷茶具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发展。另外,主产于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也成为茶具发展的另一个脉络。  相似文献   

17.
虎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山兽之君、百兽之长,寓意着吉祥平安,是活力与荣耀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山高林密,野兽经常出没,虎就作为力量的象征而被广泛崇拜。从出土文物来看,对虎崇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兽面及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这些纹饰有诸多虎的形象存在。此外,虎的形象被当做礼器用以祭祀;被当做兵器的装饰用以象征勇猛和权力;被用做调兵遣将的兵符——"虎符"。  相似文献   

18.
顾美珍 《收藏家》2014,(10):2-5
<正>倪耘(?—1864年)字芥孙,号小圃,石门人,骧子。克承家学,花草翎毛尤工,兼得外祖方兰坻意。抚摹融化,秀逸入神,与秀水陶锥庵山水称双绝。《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记,其为方薰外甥。幼承家学,写照外兼作花草,一尘不染,秀骨天成。简写山水,亦颇静致。画法恽寿平与秀水陶淇称双绝。书法梁同书。咸丰八年(1858年)与吴大徵、周闲、黄鞠、包栋、陶淇结  相似文献   

19.
李竹雨 《收藏家》2020,(10):33-40
14.清乾隆青花加金彩茶具组(图14)茶壶:高10.1、口径9.0、底径10.7厘米。茶叶罐:高11.5、口径2.6、底长7.6厘米。花口杯:高4.7、口径8.0、底径4.0厘米。茶托:高3.4、口径13.2、底径7.3厘米。该套茶具系海外回流的茶具,馆藏该套茶具包括了茶壶、茶叶罐、杯、把杯及盏托。在MaryStevenson Cassatt绘制茶桌旁的女人(Lady at the Tea Table)中可见此套茶具还至少包括了带盖奶壶,图中未出现把杯。  相似文献   

20.
<正>丝绸之路是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欧洲和北非的古代陆路交通的总称。这条古道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本展览中的展品以旅顺博物馆藏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