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物》1994,(3)
金农《十,口》叨卜举金农《十l圈》嫂.困.困.金农《十香图》卷纸本墨笔1750年作纵22厘米横487.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金农《十赞图汐比金农《十香圈》③.文物·1994年第3期全金农认十香图、‘金农‘十香图乙;魁_臀嘛 盛贯谙大粉杯"一队一丫 ﹂/、心\气\、‘轰也甩奋鑫浮盛砚睡橄曹*瓦鑫波办声z金农仪十香图:,国国翻口.曰翻.魏恻严矛今‘画洲汹了淤跳 诏引殿瓶恤柳刊蝉仰扣卿卜滩卜呱际嘛石蜘金农《十香图》、几金农众十香图矛澎金农《十香图》~~  相似文献   

2.
金农究竟是不是个画家看来是有疑问的。金农的作品许多是代笔,而非其本人所作,这个问题已被某些学者和行家指出过,如徐邦达先生和张大千先生。近年来,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特别是画于乾隆二十七年的罗聘、项均合册的发现,这一长期以来扑朔迷离的问题有了一个头绪。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画史上对金农的评价。"金农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  相似文献   

3.
黄小蜂 《中华遗产》2013,(1):148-151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在这幅名为《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摹本)的画上,将自己的老师,同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描画成了赤裸上身的模样。这是为何?金农的好友丁敬,看到画中金农身后的芭蕉树下还有一打盹的童子,戏谑此画是否是暗示老友有断袖之癖?事实上,罗聘想的没有这么复杂,除了寓意老师不为世俗羁绊,更是暗示了金农作为画家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乾隆元年(1736)金农到京师应试博学鸿词,与张照相识。金农到京师的时间,学者普遍认为在乾隆元年八月。实际上,此年五月金农已在京师活动。金农拜访张照的时间,在乾隆元年九月五日张照出狱后,至九月二十八日乾隆御试博学鸿词前。博学鸿词考试后,张照回访了考试未中的金农,并推荐其往曲阜书写《五经》。金农往曲阜,未能书成《五经》,只是摹写了《西岳华山庙碑》。  相似文献   

5.
金农(1687~1763年)活动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扬州八怪之首要人物。金农何时开始作画,众说纷纭,已见诸多文字。至于先于作画的金农早期书法创作,大约起于何时?风格特征如何?署款用印之规律,及与其作品相关的种种问题,迄今尚未见到专文研究。从现存资料看,金农二十一岁就读于吴  相似文献   

6.
扬州八怪之首金农(1687—1763年),一生留下大量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那个时代最典型的风格特征。由于其面貌多,且各种面貌的作品间距离亦大,所以许多收藏者或博物馆,常有将金农各类作品相混淆,不仅不能很好把握作品的实质,更因为不知金农各类作品间的区别而真赝不辨,甚者以赝当真。人们或许会说金农作品既多,如何会有严格界线,金农既是艺术家.情性中人又如何会将自己作品分类,这是不了解金农为人所致。实际上这位清代康雍乾的王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20,(7)
正金农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创作的多套册页中,均有一帧仿马和之的《秋林曳杖图》(金农题称《秋林共话图》),三帧册页画面不尽相同,但金农的题款几乎一样。马和之的《秋林曳杖图》今已佚,但是金农、周京等人围绕此画所产生的交游活动却被记录下来,也反映了文人对于书画鉴赏活动的喜好。金农对于马和之这幅画的反复模仿创作,其意图绝不仅仅  相似文献   

8.
杨臣彬 《收藏家》2005,(4):57-58
罗聘(1733—1799年)字遯夫,号两峰、自署花之寺僧、金牛山人等。祖藉安徽歙县,世居扬州,是清代“扬州八怪”中年龄最小的一位重要画家,故有“扬州八怪”殿军之称。罗聘是一位早熟的天才画家,他工诗善画,刻印亦属上乘。20余岁就有绘画作品传世。其绘画作品题材广泛,技艺全面,笔情古逸,思致渊雅,道释人物、山水、花卉、走兽无所不精妙,梅花、兰笔均极超逸,古趣盎然。乾隆二十二年(1756年)25岁的罗聘拜在“扬州八怪”之一书画家、诗人、金石学家金农门下,成为金农的入室弟子,在绘画上也曾得到金农的指点。  相似文献   

9.
金农的画梅作品数量众多,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不仅探讨了金农的创作灵感和风格来源,而且归纳了其画梅作品中的“一诗多题”现象,并对其中透露出来的作伪现象加以分析。同时,对前辈学者提出的“代笔”等问题进行重新讨论,尤其认为“罗聘代笔”的适用性应该缩小,从而将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推进。此外,从诗书画印“四全”的角度对金农画梅作品加以鉴定,以冀确认其真迹的标准,对以往学界的猜测与误判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10.
湖南道县历史悠久,"关仙"现象在当地比较普遍。"关仙"现象对信众个体的精神慰藉、心理调适、娱乐消遣等有重要作用。所谓"关仙"就是一种民众向某个神灵附体者(仙娘婆)进行"咨询"的活动。通过非结构式访谈与参与观察等方法调查得知,整个"关仙"过程包括四个部分:采花、关灶神、关病、关死魂,由仪式专家"仙娘婆"实施。民众的信仰需求与仪式专家的持续再生产是"关仙"仪式得以存在的内因,"灵性产品"竞争者的稀少与政府管制的宽松是其存在的外因。认为"关仙"现象是一种有巫术倾向的民间信仰,本质上属于宗教。"关仙"现象是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特定形式,若要达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必须要面对民间信仰的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 生于嘉兴的蒲华(1832~1911年),是晚清海派具有创造性精神的代表画家之一,与虚谷、任颐和吴昌硕并称“海派四杰”(图1)。今年适逢蒲华逝世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传奇人物,7月,由嘉兴博物馆牵头,联合浙江省博物馆、温州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湖州市博物馆、舟山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准安市博物馆是苏北地区的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众多抗战时期旅居重庆的学人书画。这些书画的作者虽不是以书画艺术闻名的艺术家,但却是中国文化界和学术界的精英。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们背井离乡,辗转千里来到大后方重庆,从事文化救亡和学术救国活动。  相似文献   

13.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收藏书画的巨著,对书画鉴藏及艺术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征引史料,对其编纂人员、编纂过程、编纂体例及版本情况详作考述,并讨论了<石渠宝笈>初编版本和内容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杨冬梅 《收藏家》2010,(4):39-42
《杨慎书法册》,册长38、宽28厘米,画心长32.5、宽23.5厘米,共九开,册页的封面和封底为蓝色封皮,题签为《杨升庵先生真迹》,现藏济南市博物馆。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明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京城,正德六年(1511年),在他  相似文献   

15.
汪星燚 《收藏家》2011,(5):60-64
我国历史上品茶与书画艺术关系密切,茶墨之缘渊远流长。对茶墨的关系,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苏东坡曾有过精彩的叙述。据说有一次文人聚会,以斗茶、吟诗作画取乐,苏东坡的白茶占了上风(宋时斗茶标准以白茶为最佳),因而面露得意之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书画,因其年代久远,递藏情况复杂,多数屡经裁切割补、修复重装,故而有很多历史信息或被叠摞或被遮蔽,导致今人不能以肉眼直接观察而获得,而纸绢接补,墨迹、颜料、印鉴的残损也为书画研究者带来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年来,高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光谱成像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各类彩绘文物中,该技术可为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和保护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本工作以文献调研为基础,简要介绍了高光谱成像的原理及技术特点,对高光谱技术在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实践进行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研究者利用高光谱技术在书画、档案及相关彩绘文物的增强显示、物质识别、虚拟修复方面的应用案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透光摄影由常规可见光摄影发展而来,是针对中国古书画等能被可见光穿透的文物开发的一项无损摄影检测技术。通过实践发现透光摄影在古书画的修复与研究领域具有多项作用:观察书画命纸、背纸拼接等装裱情况;发现前人加固、补缀等修复痕迹;获取画面底稿内容;强化伤况视觉效果以便于分析文物伤况病害。透光摄影能够提供直观可靠的深层视觉信息,辅助修复人员了解文物内部状态,在古书画的修复与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珂罗版印刷是书画文物主要复制方法之一。由于该方法复制书画真迹印刷品仿真程度高,满足了广大书画爱好者研究和收藏的需要,同时给书画真伪识别带来一定的难度。本工作通过视频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多种检测手段对珂罗版印刷油墨和传统书写墨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珂罗版印刷油墨与传统油烟墨和墨汁在形貌、成分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对可疑书画印刷品的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子蕈 《收藏家》2010,(1):3-8
为增进海内外华人文物界、收藏界的文化交流,由首都博物馆主办,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盛世气象-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于2009年11月10日至29日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相似文献   

20.
馆藏书画文物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全面调查馆藏书画文物的微生物病害信息有助于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楚州博物馆旧藏《牧牛图》轴上黑色污斑和红色污斑处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对微生物的酶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书画文物表面污染物中分离得到13个序列,它们主要隶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和根霉属(Rhizopus)。酶活测定结果提示:酯酶、类脂酯酶以及N-乙酰-β-氨基葡糖苷酶等胞外酶与微生物腐蚀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微生物对馆藏书画文物的损伤机理提供了相关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