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远庸     
黄远庸,名为基,以字行,笔名远生。江西德化(九江)人。1885年1月15日出生。父德藻,诸生,在宁波办过洋务。母氏姚,习礼明诗。黄远庸幼时得力于母教甚多。1900年,黄远庸父母先后逝世。其后,曾一度入吴兴南浔公学肄业。1903年,入县学。同年联捷举江西省乡试。翌年,联捷成进士。同榜者有商衍鎏、沈钧儒、谭廷闿、关赓麟、叶恭绰等人。以即用知县分河南,以不愿为县官,东渡,入日本中央大学习法律。1909年归国,先后在清邮传部任员外郎、派参议厅行走,兼编译局撰修官。归国时同乡李盛铎对其文采极赏识,谓“吾见欧士之谙近世掌故者,多为新闻撰述家。以君方闻博涉,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爆发前夕,张大千由四川内江祭母到上海。一天晚上,他和郎静山①在叶恭绰②家吃饭,郎静山拿了一份报纸给张大千看,说北平形势紧张,危在旦夕。张大千因为家眷在北平,得知这一消息后,异常紧张起来,非常担心北平的家眷。朋友们也劝他赶快回北平将家眷接出来。于是,他匆忙赶到北平,不料受困北平。  相似文献   

3.
梦寻江南     
据《清史纪事本末》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就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做先期调查。而讷亲很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化给乾隆的回奏中把苏州虎丘说成一个大坟堆、把苏州的河道描述得臭不可闻,期望乾隆就此打消南巡的念头。  相似文献   

4.
事功与思功,非平行线,也不是一根线,说是交错线,更合人物建功立业之实情。说得头头是道,做得井井有条的,有,不太多;满腹经纶,干得一团糟的,不是没有;既是思想家又是实干家,那是不世出之才,人间难得。郭嵩焘不是没给过他思想的试验田,他也当过广东巡抚,干得真不怎么样。乡党曾国藩,对他大不满;也是乡党更兼儿女亲家的左宗棠,搞得也要弹劾他了,世易时移,百年后来看郭嵩焘在广东的作为,好像也没甚可圈点的。郭嵩焘  相似文献   

5.
北京人在吃上,认口J[,讲究口J「得顺。唯一口川说曲瞠就是吃对了路子。开花豆、拍黄瓜、前小变、萝D、蘸酱,这几样寻常小菜北京人就吃对了路子,不信,您到京城各餐馆去“上眼”,甭管是中档、高档的豪华酒楼,还是低矮简陋的街头小馆.只要有北京人吃眼点菜的时候一准短不了这几代弄得现在人民大会堂开宴会,都有拍黄瓜这道菜了。只不过大宴席,人家做得精细,拍黄瓜不叱e黄瓜,u瓜条。北京人吃东西还有一样儿,只要吃顺了口几,您再想让他换,难啦,且不适应呢。要不外地人到北户开餐馆,总说北京人难伺候呢!错晓并不是北京人难伺…  相似文献   

6.
曾宪钢 《南方文物》2001,(3):124-125
戴中,字师中,号中山主人,明代江西新淦(今新干)县人,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历官湖北黄梅知县、御使、山东佥事兵备副使。《新淦县志》中有其传记,说他在黄梅治水有功,为官清廉并累得升迁,但终因为人过于忠厚、耿直,敢于犯上直言而遭贬谪。出生在乐安县流坑的名臣董时望非常敬重这位同乡、同僚的人品,在戴中受贬时愤然题诗相赠:“若使大家都默默,怎叫公道得堂堂。”据广东《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载,蕉岭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十二世(约清代)有仁…  相似文献   

7.
两个世纪交替的公元二千年,新秋时节,九十五岁的谢孝思先生告别寓居五十余年的苏州,回到故乡贵阳定居,得遂落叶归根的夙愿。不久到了中秋节,一群书画界的乡后学和文化官员陪老人赏月。后来见面,我问谢老:月是故乡明吧?谢老说:是的,很快活。但又补了一句:却是也想念苏州的亲友们。凡熟悉谢老的人,都知道他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我生在贵州,住在苏州,贵州苏州我都爱。有人问我,贵州好还是苏州好?我说,春兰秋菊,各有佳色,不须分高下的。苏州的山塘园林秀丽典雅,贵州的林峦山寨雄奇朴野,各臻极致,天然互补。二美不可得兼,…  相似文献   

8.
一、我的乡党、康熙皇帝的大秘书高士奇发达后再也没回过老家,老家的人却一直记挂着他 我的乡党、康熙皇帝的大秘书高士奇离开我们也有三百多年了,他是我们这里官做得最大的人,直接与最高领导打交道。他家我也去过,就是旧称余姚石人山高家的,现在已称作慈溪市匡堰镇高家村了。其实,高士奇对于高家并没有什么好感。  相似文献   

9.
朱红  吴若峰 《旅游》2010,(1):48-49
北京是首都,长沙人说自己是脚都。湖南作家于建初在他的小说《脚都》里,最早把这个词冠以长沙。长沙的娱乐气氛很浓,艺人也多,所以美发造型有相当大的市场,关键是你要做得够好。那些成了名的或即将成名的人,经过造型师一通打理,谁能说那些娱乐追梦族们在台上的扮靓与长沙大大小小的发型师们毫无关系呢。  相似文献   

10.
很久以前,有两姊妹,姐姐嫁给了一个狗头官。因为他生得一个狗头,身子是人的模样,又当了一个官,所以人们就称他狗头官。一天,妹妹去看望姐姐。姐姐对妹妹说:“你姐夫的头是狗头,他吃东西也和我们不一样,吃的是洗碗水,你见了千万笑不得,不然他就会咬死你的。”姐姐对妹妹千叮咛万嘱咐后,又说:“倘若你实在忍不住要笑,就拿起一把筷子赶快往外跑,如果  相似文献   

11.
乔蕊 《文史天地》2002,(7):63-63
近日有人以“秉承江西民意”为名,撰文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贪官严嵩翻案。该文题为《老严嵩与仙女湖》,本来是说江西某地的仙女湖景色如何,却拐弯抹角由仙女湖扯到严嵩家乡的万年石桥,说为修这座石桥,当年严嵩曾拿出白银二万余两,造福乡梓。接下来文章又写道:为了这座石桥,“家乡人是怀念他(按指严嵩)的,感戴他曾造福乡梓的恩德。”杂文家牧惠就此尖锐质问:按照这种逻辑,若干年后,“福建会不会有人(或找人)替赖昌星翻案?”文章指出,关于严嵩是个什么人的问题,历史早已有定论,“江西老百姓”决不会没有这点常识。以“秉承江…  相似文献   

12.
艾绍强 《华夏地理》2007,(2):166-169
刘正初说,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李畋这个人还不能够确定,现在各地人们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来说事.浏阳作家喻咏槐最近刚出版了长篇小说<花炮祖师>,小说描述的就是李畋的故事,喻咏槐也承认历史上没有关于李畋的记载.他说现在关于李畋的籍贯还有争议,江西萍乡的上栗、湖南醴陵的麻石、浏阳的大瑶都说李畋是当地人,他自己其实也不能够确定李畋到底是哪里人,但是因为"我是浏阳人,所以必须把他写到浏阳."喻咏槐笑着说.  相似文献   

13.
彭名保:中国第一部电话发明者 2007年初,85岁高龄的前上海重型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家震老先生,在电话中回忆他的家事,谈到他母亲彭淑士时,提到了一个笔者非常熟悉的名字,这就是他的外祖父彭名保。李家震先生介绍说,他外祖父出生于苏州,后到安徽做官,具体做什么官不清楚,但听长辈隐约说过,他在安庆生活多年,好像在招商局等一些部门做过事情。  相似文献   

14.
刘诚龙 《文史月刊》2011,(12):12-13
或富或贫,不一定全是爱.钱的借口,有人说咱们首富要当官,不会贪了,他那么多钱,贪什么贪?把或贪或廉建立在贫富基础上,立论挺危险的。明朝钱昕就是富二代,后来当了大官,不义可大富,也没见他爱钱爱得哭;鱼侃出身贫下中农,打小没吃过饱饭,后来做了官,也没见他患上钱痨大癔症。正所谓“富不爱钱钱昕,穷不爱钱鱼侃。”  相似文献   

15.
曾有人说,中国的书法家好当,也不好当。所谓好当,是因有股书以位传之风,似乎官做得越大,字也就越好,求写各种标牌的人也就越多。这种字可谓之"风体"。一旦人不在其位,更不要说或马失前蹄,那字的价值也就随之一落千丈。所谓不好当,有十年学画二十年学书之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写出象样点的书法作品来,那是非拿出时间来下苦功夫不可的。因此,除有特别的天赋者外,一般人是做官与学书,往往不能二者得兼。但号称"党内一枝笔"的舒同,却二者得兼。本文就将向你介绍这位"儒官"。  相似文献   

16.
唐力行 《安徽史学》2013,(1):111-121
"同乡"是联系城乡的纽带,也是城乡认同的符号。寄寓他乡的同乡,关心本土的同乡,家乡的天灾人祸都与他们痛痒相关。徽州旅沪同乡会在其存续的30年间,尤其是抗战以及国内战争期间,都是处于艰难困苦的非常时期。同乡会的救乡除了长时段日常的慈善事业外,更多的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他们的所作所为即使不能出同乡于水火之间,毕竟缓解了同乡的苦难。20世纪上半叶,当乡村自治走向衰落之际,城市自治组织的兴起以及城乡之间的互动,使乡村自治得以维持,乡村社会在动荡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从汉代开始,苏州一直是“府”一级政权机构的所在地。在这里当过知府”或“太守”的官,少说也有几百人。其中还有一些名标青史的。他们对治理苏州很有贡献,如汉代的朱买臣、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范仲淹等,但他们所以在历史上留下姓名。  相似文献   

18.
我由越南回国,返武汉家探亲时,恽代英函邀我至广东,并介绍我与陈声煜相识(陈是汉阳人)。因同乡关系,甚是亲密。适值北伐出师,恽、陈等介绍我至邓演达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邓以我是兽医人才,该部尚无马匹,暂以兽医名义,帮办事务。为此,恽、陈等对邓演达不满。我解释说:“他和我初次见面,不知我的能力与品德如何,哪能擅给重要位置?由我慢慢争取他信任再说。”恽、陈方得释然。  相似文献   

19.
刚毅(1837—1900),字子良,满洲镶黄旗人。在地方和中央都做过官,廉洁奉公,翁同龢在日记中称其为粹然循吏,声名显赫。他因平反清末轰动一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而获得朝廷嘉奖,从此平步青云,历任江西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山西巡抚、江  相似文献   

20.
说粥     
孔子的祖先,在宋国辅佐过三代国君的正考父,官做得越大为人越低调,他在自己铸造的鼎上写下了一篇著名的铭文:“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链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