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清砚谱》以清宫旧藏历代古砚为基础,选取其中240方形态各异的古砚编撰成书,代表着清代官方收藏的最高典范。书中所收古砚,从外形轮廓来看,包括圆形、方形、植物形、动物形、器物形等多种形制,就其中所录的明清随形古砚而言,植物形、动物形、器物形这三种类型最具特色,堪称古代砚石的经典造型。这些极具特色的古砚造型传达出古人在设计制造砚台时,或是严守传统文化思想,遵循器物自然形成规律,最大限度地保留砚石自然天成的品质;或是充分发挥匠人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创造出精美绝伦的作品,使每一方古砚都充分体现出“应物象形”“物我两化”的传统造物思想。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7,(6)
<正>一、古砚和砚铭的定义和内容小篆砚作研。汉刘熙《释名·释书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许慎《说文》:"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与研磨同义)。从这些记载可知,砚是一种研磨的工具。古砚是一种古器物。古器物是指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器物中,都是古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制作的。(1)古器物按功能划分有文具这一类别,古砚便是其中的一种。"砚贵有铭",古砚铭文尤其珍贵。  相似文献   

3.
天津博物馆馆藏砚品,品类丰富,自成系列,于全国而言,知名度高。《砚寓儒雅——中国古砚艺术陈列》从古砚的质地、工艺和其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等方面展示了馆藏珍品。  相似文献   

4.
古砚浅谈     
《文物》1979,(9)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和工艺美术品。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砚台曾经对传播文化起过重要作用,正因为这样,人们通常把笔、墨、纸、砚并列,称为"文房四宝"。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自1957年建馆以来,陆续收集了古砚约二千方。这些古砚大多是  相似文献   

5.
正扬州地区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脉兴盛,从考古资料来看,扬州地区博物馆的砚台收藏丰富,自汉、隋唐、宋元直至明清,都有值得一提之处。总体来看,扬州地区古砚的形制变化与中国砚台发展的主要趋向是一致的,主要围绕着实用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其纹饰雕刻与其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有时代风格,也有其独特风貌,扬州地区早期古砚以实用为主,晚期以艺术鉴赏为主,这  相似文献   

6.
~~一方古砚与名人之缘@郭齐文$山西省书协主席团!成员  相似文献   

7.
古砚琐谈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它的寿命比笔、墨、纸都长,所以传世的古砚独多。古砚多用金(铁、铜、银)、石、瓦、陶、澄泥等制成,而最早的砚材大概是石,因为砚字从石,又古代相传黄帝曾琢玉为砚(李之彦"砚谱")。根据地下发掘的材料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乐浪古冡曾出土小型石板,有方、圆两种,考古家认为这是汉代人用作研墨(或黛)者。  相似文献   

8.
古端随笔     
我对古砚的收藏,开始杂一些,端、歙、洮、青白石、陶、玉等砚都有,随着在收藏的实践中加深了认识,逐渐地把范围界定在端砚之内,因为相对而言,能见函的端砚较其它的砚较多,鉴赏端砚的能力也就提高较快,所以很自然地形成目前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笔者制砚有年,于古砚多有亲近,近年客居京华,往来于晋、陕、豫、鲁、冀诸省,于诸地之古虢州、绛州、泽州、鲁柘各品之澄泥更得“近水楼台”之便利,过[无数出土物、传世品;箧中也得收不少佳品,稍有心得,深感当世藏家惟端歙老坑是求之风之偏颇。偶于坊间见《中国澄泥古砚鉴赏》一书(以下简称《鉴赏》),期以是书必多可资鉴赏、有益于我辈之精品。顷购览,大为惊讶:书中众多“澄泥古砚”从工艺、泥质、包浆观之皆如我乡徽州俗语所说“一个窑里出来的货”。更有甚者,所收“名人砚”之铭辞多文不对题,且颇感[熟。质证后,发现诸多“名砚”皆为“对的…  相似文献   

10.
宾娟 《福建史志》2014,(1):48-50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历来备受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本文主要以福建出土的砚台为对象,探讨福建古砚的历史发展及其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馆藏砚墨文物概述砚台文物是天津博物馆颇具特色的一类收藏,以其品类齐全、形式多样、质美工精享誉国内外。馆藏砚台文物一千三百余方,以明清两代传世品为主,兼有汉、唐、宋、辽、元以及近现代作品。这些砚台大都来自天津著名古文物收藏、鉴赏家徐世章先生的捐赠。徐世章先生收藏古砚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终其一生。其收藏古砚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从京津沪三地著名的文物古玩店(如博雅斋、达文斋、纯古阁、大罗天等)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现今古玩收藏界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高峰期,这与当下太平盛世、河清海晏是分不开的。俗话说“盛世重收藏”,收藏热说明2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绩催动着国家的日新月异,在时运大吉之际,收藏大军应运而生,其浩浩荡荡之势,已成为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象征。正因为收藏是历史,是科学,是文化,通过收藏穿过隧道,与历史汇合,更重要的是与文化精神的汇合。为此,由李国强先生和张辉先生本着“不以善小而不为”为己任,经多年努力,共同主编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丛书》已出版,以古砚为主题的《古砚拾遗》及以古代瓦当为主题的《瓦当存艺》也已即将付梓出…  相似文献   

13.
彭建  苏鹏 《收藏家》2010,(7):3-9
武汉博物馆与上海松江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古砚奇葩——砚台珍品展,于5月1日在武汉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的展品时间跨度从西汉起,迄止近代,砚质包括石、陶,瓷、澄泥、紫砂、青铜、铁、玉、木、水晶等,制式有辟雍式、风池式、太史式、玉堂式等,形状有方、圆、天然、神兽动物、瓜果花卉、钟鼎器物等,构成了一部形象的中国古砚发展史,也是中国砚台文化的一次较全面的展示。现从展品中撷取26方,稍作赏鉴,以飨观众。  相似文献   

14.
砚林初探——学砚心得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幼年时,因习书画遂与笔砚相亲,久之对家藏古砚发生兴趣,恃宠于亲,得任意取用,轮流把玩。偶然将端砚与《端溪砚史·石品》相对照,以期辨别砚材之所从属,却难以理解,不得要领而止。及至故宫工作,从事文物陈列,因得尽观库藏古砚,虽皆文物南迁之余,然亦颇开眼界。每收集文物资料,亦往往涉及砚学,惟限于条件,殊难持久。七十年代后期,一度  相似文献   

15.
吉永 《收藏家》2011,(4):87-90
家藏古砚中有一方墨渍满面的歙砚,镌"持节风霜十九年"铭,刻苏武牧羊像和"山中""居士"印款的石砚。清洗观赏后方感到砚石的纹理奇而美,便萌生考证之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墓葬、遗址出土的砚台的系统梳理与分类,以考古出土实物为依据,尝试归纳总结此时期砚台发展的时代特点及演变规律,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砚台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并且在中国古砚发展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沈岩 《文物世界》2015,(2):74-76
砚台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也是历代文化艺术发展成就的结晶。中国自古有四大名砚之说,分别为以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制成的砚台。位居四大名砚第一位是端砚,端砚也有"百砚之首"之称。烟台市博物馆藏有数量众多的明清时期的端砚,其中不乏精品、珍品,代表了这一时期古砚的雕刻风格和技艺水平。  相似文献   

18.
砚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时期砚台基本成形。自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砚的制作,包括设计砚式、题名铭文及选择砚台石料等。古砚的材料丰富多样,除中国四大名砚的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以外。  相似文献   

19.
刘禄山 《收藏家》2009,(11):39-44
一、“百汉碑砚斋”摹刻百汉碑砚 清代,尤其是清代中期,仕宦文人收藏、赏玩、研究古砚和自刻名贵砚台之习蔚然成风。当时有些文人还以砚名室,以表达自己拥有名砚的自豪。徐珂著《清稗类钞》载:黄莘田嗜好端砚成癖,居官高要时节衣缩食购得良砚百方,其中十方最佳者,视为至宝,  相似文献   

20.
王俊虎 《东方收藏》2020,(2):102-106
端砚始产于何时?一直是砚文化研究和收藏界关注争论的焦点。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即初唐高祖李渊时期。而《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认为:"考端砚,始见李贺诗。"李生于公元790年,即中唐时期。而目前国家馆藏的有考古出土报告的唐代端砚,也皆由中晚期唐墓出土。不过,不少古砚收藏家根据古砚形制变化规律和藏品,认为端砚始产应早于中唐,但一直缺少有力的物证。笔者有幸从古玩市场淘到一方唐代箕形紫石砚(图1),考证认为系盛唐端砚,上有原刻21字铭文,清楚地记录了砚主人姓名、职务、铭砚事由、理想追求和人生成就,展现了盛唐时期,一位挂鱼袋退休、受皇命修国史的骑都尉从五品高官使用砚台的面貌,极其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